鮑榮榮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企業間借貸的合法性論證
鮑榮榮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陜西 西安710063)
摘要: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借款是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而企業為了便捷而快速的融資,往往會與其他企業發生借款業務,企業間借款現象比比皆是,可以說企業間借貸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民間行為,然而其合理性與合法性并未在法律上得到肯定,因此有必要對其合法性問題予以討論,為該行為提供應有的法律支撐。
關鍵詞:企業借貸;合法性;解決辦法
根據現行的我國法律法規,企業間的借貸被規定為無效合同,是被明確禁止的。然而實踐中仍然存在企業間借貸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名為聯營,實為借貸和直接借貸兩種,因此有必要對企業間借貸問題的合法性予以論證。
首先從民法的角度出發,民事法律制度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即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此企業也在民法調整范圍之內,這是毋庸置疑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主要有: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法人必須滿足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這幾個要件;2.意思表示真實,即行為人表現于外部的意志與內心的意志是一致的;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從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來看,企業間的借貸,只要企業具有相應資格,出于真實的意思表示建立借貸關系,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并且不存在《民法通則》規定的法律行為無效的情形,便可認定該行為是合法有效的。
其次,企業借貸必然要簽訂借款合同,其合同關系屬于《合同法》的調整范疇,依據《合同法》第44條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合同生效的實質要件包括:1.合同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于法人而言,即法人作為一種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組織,可得通過法定代表人對外訂立合同,享有和承擔合同的權利和義務;2.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真實;3.合同的標的不得違反法律的強 制性規定,不得違反社會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這是合同之目的性要求。《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合同無效的情形主要包括: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目前,非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借款為我國法律所禁止,但是就上述合同成立生效以及無效合同的要件來看,企業間的借款合同是符合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的。
再次,從金融法的角度分析,從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貸款通則》中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到,我國立法禁止企業之間相互借貸,其原因在于禁止企業間相互借貸,有助于規范企業的經營范圍,有助于維護國家金融秩序,避免出現大規模、大范圍的金融動蕩,由此控制國家經濟的命脈,減少不必要的國民經濟損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法》關于借款的規定主要有,第二條:“本法所稱的商業銀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第十一條第二款:“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任何單位不得在名稱中使用‘銀行’字樣”;第四十六條第一款:“同業拆借,應當遵守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禁止利用拆借人資金發放固定資產貸款或者用于投資。”從上述幾條法律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的允許同業拆借的,即企業間借款的限于商業銀行,即金融機構之間,而沒有規定非金融機構的企業之間的借貸關系,因此單從《商業銀行法》的規定來看,企業間借貸的合法性尚且缺乏理論依據。
最后,根據《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三款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或者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僅從該條法律規定,不能將其認定為判斷企業間借貸行為無效的依據。
事實上,企業間借貸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民間行為,然而當一種經濟行為合理而不合法的時候,立法機構應當重新考慮自己最初立法的本意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借款是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而企業為了便捷而快速的融資,往往會與其他企業發生借款業務,企業間借款現象比比皆是,然而其效力卻得不到法律的肯定,將企業間的借貸認定為無效合同,無疑會給企業借款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惑,不少企業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因此,綜上所述,我認為,不論從民法、合同法、公司法還是金融法的角度分析,都不可否認企業間借貸行為存在的合法性以及積極意義,所以,企業間的借款合同在不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不損害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可以將其認定為有效。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88-01
作者簡介:鮑榮榮(1992.10-),女,漢族,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