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論網絡食品交易的安全管理義務及其責任
劉曉娟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510000)
摘要:新《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再次引起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特別是該法律將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監管機制作為一大重點予以立法。監管機制的主體為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該主體承擔著包括審核、審查入網經營者身份義務、制止報告、停止服務義務義務體系,需要厘清由此引發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有關的爭議焦點。
關鍵詞:食品交易;網絡平臺;安全管理義務
新《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距離上一部《食品安全法》僅僅6年,短期內修訂法律暗示了食品安全問題在我國市場出現了嚴峻的新挑戰?!妒称钒踩ā返诹l、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了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責任體系,彌補了消費者在網絡食品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維權成本大的缺點,以及行政監管機關在網絡食品交易中缺乏技術性、地域局限性的缺點。
一、責任主體的界定
第三方交易平臺提供者的概念
《食品安全法》將網絡食品交易平臺提供者定義為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但沒有具體界定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概念?,F今,我國法律關于交易平臺提供者的定義并不統一,包括《侵權責任法》的“網絡服務提供者”、《食品安全法》的“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等等;不同定義之間所涵括的網絡交易是否有所不同,“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范圍是新《食品安全法》實施的爭議之一。
網絡交易,是指貿易過程中各階段貿易活動的電子化,主要有以馬云的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模式為代表的企業對企業(即B2B)、以天貓商城電子商務模式為代表的企業對消費者(即B2C)和以eBay、淘寶電子商務模式為代表的個人對消費者(即 C2C)的三種模式。根據國家標準第三方交易平臺僅僅包括了 B2B 和 B2C 類型。據此,《食品安全法》“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界定應當只包括B2B 和 B2C兩種模式,而排除了C2C模式中的網絡食品交易。若出現C2C模式下的網絡食品交易糾紛,實踐中可能難以適用《食品安全法》以讓消費者尋求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救濟。此體現出的我國法律之間概念不統一、概念互相矛盾的詬病,也一直是法學界所關注的焦點。
二、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安全管理義務
《食品安全法》規定了第三方交易平臺在網絡食品交易中有安全管理的義務,主要包括審核、審查義務以及制止報告、停止服務義務:
(一) 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審核、審查義務。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條規定了網絡平臺的審核、審查義務。具體包括兩個含義:一是當必須對經營者實行實名登記;二是當法律規定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需要審查許可證,這里的許可證主要指食品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流通許可證等。
首先,審查義務的性質需要定性,是實質審查或是形式審查。網絡平臺是以經營者提供的電子信息為基礎,難以確保利用食品經營者身份的真實性和具有法律主體資格,實地調查也是不合乎實際的。所以,網絡平臺的審查只要盡到形式審查義務即可免責。
網絡準入門檻過低一直是導致網絡經營者們魚龍混雜的主要原因。我國對食品生產實行準入制度,但是卻沒有適用到網絡食品中,消費者也不重視食品許可證的有無。所以,規定網絡平臺的審核、審查義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經營者無照經營的情況,是預防違反《食品安全法》的第一道門檻。
(二)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制止報告、停止服務義務。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條規定了網絡平臺的制止報告與停止服務義務,這兩個義務是一個遞進關系。關于這兩個義務,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亟待解決:
1.如何界定一般違法和嚴重違法。
“法”僅僅指《食品安全法》,這樣的規定預設了一個前提:《食品安全法》囊括了所有網絡食品交易過程中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不然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能依據《食品安全法》而實行制止報告、停止服務;但立法者既不能認識到當代全部的網絡食品交易違法行為,也不能預測將來新生的網絡食品交易違法行為。因此,應當擴大違法行為的調整范圍,即與食品安全有關的違法行為。
而在區別一般違法和嚴重違法,關鍵在于對“嚴重”的認定。這里的“嚴重”應當采用客觀標準來認定,否則就容易使網絡平臺地位凌駕于消費者。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起草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其修改內容應當明確食品安全違法“情節嚴重”的具體情形。
2.如何界定所在地。
網絡平臺履行“報告”義務的對象,應當包括網絡平臺營業地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也應當包括入商家所在地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這樣才能使地食藥監部門信息連通,聯合開展行政監督、處罰。
三、違反安全管理義務的法律責任
(一)安全管理義務的法律責任。
《食品安全法》規定了第三方交易平臺不履行安全管理義務需要承當法律責任,主要包括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了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沒有履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報告、停止服務,承擔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停業、吊銷許可證行政責任;第三方交易平臺提供者沒有履行安全管理義務,應當承擔民事賠償連帶責任。
(二)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監管責任是否涉嫌異化風險。
網絡食品交易以網絡技術為載體,有虛擬性和跨區域性的特點,導致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執法存在管轄問題,特別是電子證據難以保存。本應由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關承擔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基本職能,但由于網絡平臺對商家的控制能力,通過法律將監管職能分化到網絡平臺上,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但是,網絡平臺的過重責任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因此,應當考慮借鑒 “避風港制度”或其他免責事由,在一定范圍內為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免責。
參考文獻:
[1]楊立新,韓熙:網絡平臺提供者的法律地位與民事責任[J],載《江漢論壇》2014年05期,第84-90頁。
[2]丁道勤: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第三方責任及其異化研究——基于私法被公法不合理遁入的考察[J],載《電子知識產權》2015年06期,第44-48頁。
[3]鄒亞沙:網絡食品交易平臺提供者基本義務的法律規制—兼論《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59條[J],載《商業時代》2014年第16期,第113-115頁。
[4]齊愛民,徐亮:電子商務法原理與實務[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中圖分類號:DF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89-01
作者簡介:劉曉娟(1991-),女,漢,廣東東莞,研究生,經濟法,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