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霞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試論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
吳玲霞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510000)
摘要:商業秘密是指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目前我國法律在商業秘密的保護范圍過于狹窄,因侵權行為所要承擔的責任較輕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擴大且明確規定商業秘密的范圍,增加懲罰制度等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商業秘密;侵犯商業秘密;競業禁止
一、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的發展
我國對商業秘密的認識起步較晚,幾乎是在國外商業秘密的概念發展得比較完善后才繼受過來的。我國經全國人大常委1993年9月的頒布《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3款和經全國人大1997年3月修訂的《刑法》第219條第3款都規定: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該法條規定了商業秘密的內涵,而2007年1月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9、10、11條分別對其內涵作較為詳細的規定:“有關信息不為其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應當認定為 “不為公眾所知悉”。有關信息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的,應當認定為 “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 權利人為防止信息泄漏所采取的與其商業價值等具體情況相適應的合理保護措施,應當認定為“保密措施”。從我國各法條的規定中,筆者認為商業秘密的內涵包括:秘密性,價值性,保密性。
二、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類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規定: 經營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業秘密:(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這里的“使用”應包括對商業秘密的內容進行部分修改的使用,而保密不僅包括簽訂協議的保密義務,還包括默示義務的存在。
三、關于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規定
(一)商業秘密的合同法保護。《合同法》第十八章規定了技術合同的保護。《合同法》第347,348規定了技術秘密轉讓合同讓與人和受讓人的保密義務。第351,352條規定合同雙方通過簽訂保密協議,未盡到保密義務者承擔違約責任。商業秘密的合同法保護的益處在于通過協議明確了雙方的權利義務,使商業秘密在合同雙方之間得到較好的保護。它的不足之處在于合同只約束合同雙方的當事人,無法約束第三方。對于第三方以非不正當的手段知悉商業秘密并傳播,權利人無法依據合同法對商業秘密進行保護。
(二)商業秘密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保護。《勞動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是通過規定忠誠義務和競業禁止。《勞動法》第22條規定,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第102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員工在單位工作,就有義務對單位相關的商業秘密進行保密,這是基于勞動合同中規定的義務。而對于離職的掌握單位商業秘密的技術人員或高管,被禁止在離職后從業于或創建與原單位業務范圍相同的企業或事業單位。競業禁止約束員工在一定的期限內對職業的自由選擇,對應地,單位也要在這段時期給予員工相應的補償金。《勞動合同法》第23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第24條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于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
(三)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關于競業禁止的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69條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同意,不得在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兼職。第147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第148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的行為之一是,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于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前款規定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第32條規定,合伙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伙企業相競爭的業務。除合伙協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全體合伙人一致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業進行交易。合伙人不得從事損害本合伙企業利益的活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20條規定,投資人委托或者聘用的管理個人獨資企業事務的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六)未經投資人同意,從事與本企業相競爭的業務。
四、關于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規定的不足及其完善
(一)相關法律規定的不足。
1.合同法中沒有明確商業秘密與專門技術,技術秘密等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其次,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智力成果日益國際化、商品化,合同法中規定的責任主體僅限定在合同當事人之間,范圍窄。最后,合同法要求違約侵犯商業秘密的人承擔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這些都是補償性質,不具有懲罰性。
2.競業禁止保護對象太窄,大部分針對技術秘密和科技秘密成果的保護,而對于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經營信息和經營經驗的保護力度不大。另外,對于約定違約金的標準和經濟補償金的標準,更多由企業做主,員工沒有多大的發言權。
(二)完善法律法規的建議。
1.參照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12月修訂的《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中對商業秘密的列舉式規定,統一明確商業秘密與專門技術,技術秘密的關系。其次,擴大合同法約束主體的范圍,比如政府或政府機構也應當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其他成員的企業或個人提交材料承擔保密義務。最后,對于存在故意和惡意侵占別人的商業秘密的,可以采用補償性和懲罰性的結合,規定兩倍賠償金的懲罰制度。
2.關于競業禁止,一方面,明確競業禁止的業務范圍,可采用產品規制,技術規制,行為規制的方式加以規定。產品規制是指不允許雇員在生產同種或者同級產品的企業從事工作;技術規制是指不允許員工在采用相同或者相類似技術的企業從事工作;行為規制就是雇員不得建立與雇主相競爭的企業,或者與其他雇員進行交易,引誘其跳槽。另一方面,規定經濟補償金的最低標準,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競業限制的補償費(一年)不得低于該員工離職前的一年從該企業獲得的年報酬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上。
參考文獻:
[1]周銘川,《侵犯商業秘密罪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史斌,《論商業秘密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D].天津財經大學;2013.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100-01
作者簡介:吳玲霞(1993.10-),廣東汕頭,廣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