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婷
摘 要:“現代性(modernity)”是一個龐雜且不斷生成變化的概念,現代論文中對其的探討始終是一個焦點議題。在每個不同的領域,它都有特別的內容和觀念,因此,要對“現代主義”下一個確定的定義,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其概念也必然是龐大又迂回的。這里,現代主義主要指涉設計領域(也包括相互滲透交疊的美術、建筑領域)的相關概念與現象。
關鍵詞:現代主義設計;現代性;設計運動;工具理性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2.042
1 “現代”的相關概念
“現代”一詞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與過去斷裂而面朝未來的時間向度,哈貝馬斯將其描述為“把自己理解為新舊交替的成果”。一般來說,在歷史時間的意義上,其斷裂是針對中世紀而言的,而序曲則是以歐洲文藝復興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為標志;在社會學意義上,其過程是去魅除魔、理性生成的過程;在政治學意義上,“現代國家”的概念得以建立,一種技術化的國家機器替代了“天-人”天然一統的秩序法則;在文化意義上,“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意識形態的自我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如果我們非要從“現代性”概念邊界生硬劃出一個最重要的概念,筆者個人以為非“理性”莫屬。韋伯將理性視作現代社會組織形式(無論國家,還是企業)的內在根基,現代社會充斥著這種計劃性,以至于像福柯這樣的哲學家帶著滿滿忿恨,干脆直接稱呼這樣的理性機器為“監獄群島”。在現代社會,包括自然在內的所有客體都完完全全地被人宰制,成為完完全全的“算術和幾何學的冷靜對象”,“它以其巨大的物質性不動聲色地沉睡在人的面前,并保有一種鐘表般精確的規律在于世。”再也沒有什么神神鬼鬼的、不可控制的玄密,天地間成了理性知識施展的主要場所,笛卡爾、牛頓、培根……駕馭著工具力量的凡人驅逐了天上的諸神。正是這種叫作“工具理性”的武器披荊斬棘、征服自然、造福人類。而這種工具理性作為一條重要的內線,貫穿于整個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歷史,成為我們理解、研究現代主義設計的一把關鍵鑰匙。
2 現代主義
一般來說,現代主義是指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一方面是時間意義上的定義,即20世紀初期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的運動,范圍極其廣泛;另一方面也是意識形態上的定義,它的革命性、民主性、個人性、主觀性、形式主義性都非常典型和鮮明。因此,又可以這么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對于傳統意識形態的革命,其范圍極為廣泛,幾乎包括了意識形態的所有范疇,涉及哲學、心理學、美學、藝術、文學、音樂、舞蹈、詩歌等。在每個不同的領域,它都有特別的內容和觀念。
3 現代主義設計
從某種意義來說,現代主義設計是一種飽含現代性基因的設計思潮與風格史現象。在現代主義設計發展的不同時期,諸如“機器美學”“少就是多”“裝飾即罪惡”之類的眾多理念口號、概念名詞閃爍其間,但筆者個人以為貫穿始終的仍然是這種“工具理性”精神。首先我們來看現代設計的一個旗幟性人物——柯布西耶。他將房間看作是“居住的機器”。類似的設計高度依賴工程師的技術,而非藝術家的創意。此外,這種設計與生產過程的集體性創作手法產生于對橋梁、飛機制造以及其他高科技產品在工程學方面“所取得的造詣的敬仰”。柯布西耶認為,這種設計手法可以解決法蘭西民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面臨的急迫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這種科學理性的注入全新地塑造了現代設計的面貌,一種工程師的方法論開創性地改變了現代設計的內涵,而機器主義、工程科學都是這種理性的典型外化形式。這種帶著典型集合外形的形式普遍受到了邏輯學和經濟學原理的支配,由機械選擇這一大“規律”來決定。這種叫作“新精神運動”的思潮也出現于包括荷蘭、俄國和德國的種種藝術、設計運動中。這些相關的運動出現了一種共同的趨勢——藝術家、建筑師和設計師們的創作方案與原型都開始顯示除了他們對抽象藝術和工程學奇跡的欣賞外,一種具有機器理性面貌的設計風格應運而生。正如設計學者彭尼·斯帕克(Penny Sparke)所描述,“這正是歐洲設計歷史上‘第一機械時代的經典寫照”,而這也深刻地影響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現代主義設計的繼續向前發展。無論是烏爾姆設計學院、布勞恩的產品設計,還是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科學、客觀的理性功能訴求都成為貫穿始終的恒定因子。
在知識和生產標準化的各種條件下,對于“線性進步、絕對真理和理想社會秩序的理性規劃”的信念變得尤為強烈。一個直接的結果便是,由此產生的現代主義設計在藝術家、建筑師和設計師們手下成為了一種“實證主義的、技術中心論的和理性主義的”經典范式。而這種范式與內在的精神一直綿延到了我們生活的當下,并且仍然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設計理論方向、實踐形態,包括小到人機工程學的研究與實現精微到毫厘的iOS(蘋果移動端操作系統)界面設計和大到流體力學應用成熟的子彈頭高鐵列車的整體外觀設計。今天我們的生活是一個浸透了理性精神的容器,而現代設計則是一個無處不在的“釀酒師”。
參考文獻
[1]汪民安,陳永國,張云鵬.現代性基本讀本[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108.
[2]汪民安.現代性[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6,121-125.
[3]〔美〕大衛·瑞茲曼.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74.
[4]〔美〕戴維·哈維.后現代的狀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1.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