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
摘 要: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有機物和畜禽糞便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其主要來自化肥的施用、農藥的施用、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污染等。通常情況下,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手段有環境稅、補貼、押金—退款和排污權交易等。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稅;排污收費;排污權交易
中圖分類號:X5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2.043
《201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當前,農村環境問題日漸突出,形勢十分嚴峻,突出表現為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基礎薄弱,面源污染越來越嚴重,農村工礦污染凸顯,有城市污染向農村加速轉移的趨勢,農村生態退化尚未有效遏制等。近年來,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環境污染問題,點源污染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但是,與點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措施研究相比,面源污染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且相對有限。如何控制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1 農業面源污染
1.1 農業面源污染的含義
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樣的地區,難以識別和確定其地理邊界和發生位置,具有分散性、隱蔽性、隨機性、不確定性、不易檢測性和空間異質性等特征,所以,防治起來十分困難。事實上,面源污染與農業、農民和農村息息相關。
1.2 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分析
1.2.1 化肥污染
大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化肥是引發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為過量施用氮肥和磷肥,鉀肥施用不足與區域地區間分配不平衡等方面。據統計,2004年,我國的化肥施用量達到了4.637×107 t,氮肥的使用量約占全世界的30%.從發展趨勢上看,我國的化肥施用量還在逐年增加。但是,我國化肥的利用率比較低,平均只有30%~35%,每年有超過1.1×107 t的化肥流失,其中,氮肥的損失率最高。施入土壤中的氮素只有30%~40%被作物吸收、利用,約20%的被作物的根、莖和土壤微生物固定在土壤中,40%~50%的被水淋失或分解,進入空氣中。流失的化肥會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導致湖泊出現富營養化的問題。
1.2.2 農藥污染
大量施用農藥也是引發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國不僅是化肥使用大國,還是農藥使用大國。為了追求更高的產量,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達到防治病蟲草害的目的,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的現象非常普遍。大量施用的農藥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大氣和農產品中,嚴重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尤其是一些農民環境意識淡薄,為了眼前利益,大量使用毒性大、難降解的農藥,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20世紀70年代,雖然使用了以有機氯為主的高殘高毒農藥使農作物免受病蟲危害,但是,卻嚴重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1984年,盡管完全停止使用有機氯農藥,但是,土壤中至今都能檢驗出六六六、DDT,有的地方這些農藥的含量還超標。另外,在自然環境中的生物體內也能檢測到六六六、DDT的殘留量。目前,有機磷農藥的使用量仍然比較大,特別是乳劑類農藥的載體為苯類化合物,對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
1.2.3 畜禽養殖污染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各地大量建設禽畜飼養場,禽畜飼養量逐年增加。畜禽養殖場排放的廢渣,清洗畜禽體和飼養場地、器具產生的污水和惡臭等都會污染水質、場區附近的空氣和土壤等。而我國畜禽養殖業迅猛發展產生了大量的畜禽糞便。據研究,其產量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的4倍。從畜禽糞便的土地負荷來看,我國總體的土地負荷警戒值已經達到一定的環境脅迫水平,部分地區呈現出嚴重或接近嚴重的環境壓力水平。
1.2.4 農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污染
生活污水在農村的面源污染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因為農村缺少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據統計,農村地區每人每天排放的生活污水量達150 L。除了較少靠近污水合流總管的地區對生活污水作了收集、處理外,農村生活污水絕大多數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了河中。尤其是對于生活污水,大量使用了含磷洗滌劑的洗滌廢水被直接排入河湖,給河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營養(磷)負荷。
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水質污染方面——生產、生活垃圾的利用率極低,大量廢棄物四處堆放,不僅占用了大片可耕地,還在雨水的沖刷下使大量的滲濾液排入水體,或被直接沖入河道,形成了更直接、危害更大的面源污染。
2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手段
通常情況下,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手段有環境稅、補貼、押金—退款和排污權交易等。
2.1 環境稅
從實際情況看,目前,世界各國提出的環境污染控制手段多種多樣,有人統計了意大利、瑞典、美國、法國、德國、荷蘭等6個國家的污染控制手段,共有85種,平均每個國家有14種,其中50%為稅費。
環境稅是指對開發、保護和使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按其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污染、破壞和保護程度征收或減免的一種稅收。征收環境稅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環境資源的定價改變市場發展的大環境,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污染排放量。同時,這樣做,能夠鼓勵有利于環境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環境稅收手段主要包括4種類型,即排污稅或排污收費、產品收費或產品稅、稅收差異和稅收優惠、用戶收費或服務收費。
2.2 補貼
補貼是政府對生產者的環保行為進行補償、資助或獎勵,目的是鼓勵和引導農戶采用有利于環境的生產方式,開發、經營綠色產業。補貼主要針對的是正外部性的生產活動。
補貼手段可以讓農戶降低生產強度,或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做一些保護環境的行為。這樣,不僅能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創造更好的收益,還能夠提高市場占有率。補貼政策的使用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①對親環境技術和生產方式給予的補貼;②對綠色農產品的補貼;③對大型生態保護工程的補貼。
2.3 押金—退款
押金—退款手段主要是對可能引起污染產品征收的押金——當產品廢棄部分返回到儲存、處理或循環利用地點時再退還押金。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包裝塑料、廢電池、農藥容器等生產、生活垃圾比較多,所以,針對這些污染物采取押金—退款的調控手段,特別是在退還押金時,還增加了對這些物質的運輸、儲存等中間環節的補貼。這樣做,將會大大提高農戶收集、返回這些有毒、有害物質的積極性,減少農業廢棄物的排放。
2.4 排污權交易
農業面源污染的排污權交易控制措施適用于點面交易和面面交易。污染物排放權交易是科斯定理在環境問題上最典型的應用,其主要思想是:在滿足環境要求的條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簡稱“排污權”),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被買入和賣出,以此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排污權交易”這一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于1968年在其著作《污染、財富和價格》中首次提出的,而且首先被美國國家環保局(EPA)用于大氣污染源和河流污染源管理中。
3 結束語
文中所述的經濟手段作用對象不同,具有不同的機制和特點,不能用一種手段完全取代另外幾種。從發達國家防治農村面源污染的實踐和我國農村面源污染的實際情況看,單一的方法很難完成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需要將幾種經濟手段結合起來。
要想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面源污染物的遷移轉化過程和機理,為經濟手段的制訂提供基礎信息,以便確定合理的環境稅率、排污權份額等。如此,經濟措施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蔡明凱,鄧春光.我國農業面源污染調控辦法分析[J].農機化研究,2008(2):211-213.
[2]陳紅,馬國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政府選擇[J].求是學刊,2007,34(2):56-62.
[3]張宏艷.發達地區農村面源污染的經濟學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4.
[4]張會萍.環境稅與污染權交易的比較分析及其現實選擇[J].財政研究,2002(11):66-68.
[5]葛察忠,王金南.利用市場手段削減污染:排污收費、環境稅和排污交易[J].經濟研究參考,2001(2):28-43.
[6]李海鵬.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分析與政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