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
編者按:上海迪士尼樂園開業,對中國的啟示是深遠的。它帶來的不僅是一個游樂園,更在不經意間成功傳播了美國文化。而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如何對其進行提煉和傳播,并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文創產業?環球時報邀請中國文化及產業界重量級嘉賓,共同破解中國文化產業的密碼。
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市場近年非常活躍。2011年中國以占全球藝術品拍賣和銷售總額30%的成績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品與古董拍賣市場。國內各種鑒寶收藏類節目更是層出不窮。作為中國人高雅談資的古董,能否成為一種傳播工具,更好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著名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日前就此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的專訪。
不認為所有收藏者對文化是真心尊重
“中國從宋代開始出現了官方認可的收藏熱,對中國文化思想做了世俗化的解釋,至今已經有一千年歷史了。現在中國的收藏熱又在興起,這其中固然有文化回歸的因素。”馬未都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有過文化強勢的時期,18世紀的歐洲特別風靡中國風。清代末年國家衰落,很多人把原因賴在中國文化上,對文化的批判往往是不加選擇的。百年以后,我們重拾自己的文化就會發現,過去認為的糟粕現在可能是精華。有時候你認為它是個廢料,也許它里頭包含著巨大的價值。
“我在‘百家講壇’講中國收藏的節目已經播出8年了,這是一個講故事的過程。這期間收藏市場變得更膨脹,更普及。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收藏的前提是要對文化有真心的尊重。”馬未都說,“我不認為今天所有的收藏者對文化是真心尊重的。如果說還有一點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化可以變錢,所以很多人趨之若鶩。在電視上我永遠不談藝術值多少錢。藝術品值不值錢都是瞬間的事。也許戰爭一來什么錢都不值了,但藝術價值是永恒的。”
中國很多古代藝術品都蘊含深厚的文化思想,講好它們的故事,是一種重要的對外傳播途徑嗎?馬未都認為,這要看通過什么藝術形式來講故事,藝術品要能看出藝術家內心的表達,如果通過中國畫來傳播可能會有很大難度。“不管哪個時代,中國山水都是一張畫。因為它要表達的就是空靈或含蓄,要把內心的東西藏起來,不能讓人輕易看到。”相對來說,具體的器物是比較適合講故事的,可以有最通俗的表達。“比如說康熙瓷器緊皮亮釉,老百姓一聽,瓷器怎么還有一層皮,就容易聽進去。中國人是世界上最物化的民族,比如買個包,材質怎么也得是皮的,不愿買塑料的,這也是一種文化特質。”
器物背后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元青花為什么一出來就極為強大,改變了陶瓷的布局?因為它是漢文化、波斯文化和蒙古文化的結晶。”在馬未都看來,中國文化的優點是包容,對外來的文化沒有內心的抵觸。“開在故宮里的星巴克,如果你不把顧客趕走,它天天爆滿。”
中國文化有一層硬殼,大部分人沒有能力敲開它
不過,馬未都認為,通過中國古代藝術品講故事,短期內很難達到效果。因為理解中國古代藝術的層次非常多,大部分人只是看到表象。不要說外國人,就連中國人都很難理解自己的藝術語言,比如一件陶瓷、一幅畫,究竟包含多深的內容,大部分人只能看到表層就看不下去了。“因為我們的文化有一層硬殼,有點像雞蛋,你不敲開那個殼根本看不清里頭是什么樣,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力敲開它。”
馬未都認為,難以破解中國文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從小缺乏整體的美學教育。“只是上一堂美術課不能算美學教育。西方的美學教育是,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逛博物館,每個月甚至每個星期都要去。”“中國人學設計的人最多,但很少有一處公共空間是讓你看著舒服的,大街上很少能看到一個漂亮的櫥窗。在法國、意大利,你經常可以駐足在一個街頭的櫥窗看上半天,晚上你在馬路上散步時,心中的那種愉悅感就是美學藝術價值的直接體現。”馬未都說,之前中國專注于經濟發展,還顧不上這件事。“美學教育這堂課要想補上,從現在起再有兩代人,也就是到我孫子那輩可能會有大的改觀。我們這代人遠遠做不到,連我自己都是土鱉。”
中餐是最好的傳播手段,但國外中餐館氛圍做得不好“我們今天的文化輸出手段,幾十年來一直沒什么大變化。僅靠過年過節在國外舞獅子來傳播中國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外國人看看熱鬧就完了,不能深入人心。”馬未都認為,現在真正新型的文化傳播方式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如果把電影看成一種媒體而不是娛樂手段的話,美國已經很成功地利用它在娛樂精神中灌輸美國思想、美國主義。“今天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借助現代媒體的傳播方式。但目前,中國的娛樂節目很少能成功地傳達思想。”
“我個人認為,今天最好的傳播中國文化的途徑是中餐”。馬未都解釋道,美國文化進入中國,除了通過電影就是麥當勞、肯德基。烹飪的復雜使中餐比這些食品好吃多了,西方人很愛吃中餐,只是中餐的氛圍做得不行。在國外,中餐館永遠給人低檔的感覺。連日餐在國外都有很高級的餐廳。“我們目前還沒有中餐戰略。如果國家有政策傾斜,促進一些大的中國餐飲集團在國外發展,可以使中國文化、中國故事通過中餐得到更好的傳播。”馬未都說。▲
環球時報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