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邐
有些同學有點兒怕數學,認為數學抽象虛幻,有些題目十分難解,有些題目一不小心就做錯。而我認為數學美麗有趣,耐人尋味,而且還有一種神秘感。在破解那種神秘感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其樂無窮。
就對人的思維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說,數學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與國家的發展與民族的進步可以說密切相關——至少我這樣認為。我甚至認為數學是偉大的。中國的“楊輝三角”和由“勾三、股四、弦五”定理轉化而來的勾股定理等,說明了中國數學的發展進程與發達程度。
數學又是嚴謹的。而一個大的成就也往往是由很多細致入微工作的組合起來的。我們學校畢業的學長吳天琦,他從小學起就勤奮學習數學,學得如癡如醉,終于獲得了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獎,打破了嘉興在這方面零的記錄。
我喜歡數學,喜歡它的神秘,喜歡它帶給我由未知到霍然而解的快感,喜歡它所代表的嚴謹以及需要執著、持之以恒地努力學習的精神。在每一堂數學課上,我都像遨游于科學文化知識的海洋,樂此不疲。
平心而論,我如今對數學這么喜歡,跟我一路學來所遇到的一位位優秀的數學老師有很大關系。那些優秀的數學老師中,最早的是我小學時代的宋老師。宋老師皮膚黝黑,平時一身西裝,風度翩翩。他戴著一副深色眼鏡,眼鏡框下是一雙慈祥的眼睛。他很愛笑。上課時,爽朗的笑聲中總會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給課堂增添了很多美感和樂趣。宋老師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和一手工整的粉筆字,常令我們在聽課的云里霧里中茅塞頓開。他教數學耐心細致,循循善誘。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我一時沒有聽懂他講解的內容,急得掉眼淚,宋老師走過來,輕撫著我的頭,說:“沒事的,再多琢磨琢磨,自然會懂的。這需要一個鉆研的過程?!痹谒卫蠋煹墓膭钕?,我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好。
初中時代是我在數學路上大顯身手之時。那時的數學老師是美麗的張老師。張老師上課細致入微,她優雅的風韻中處處閃耀著知識的智慧。聽她講課,思考她提出的問題,我覺得更多的是在與她做數學思想的交流。她解數學題目的思路是豐富多樣的。在她的教育與潛移默化之下,我也在數學中嘗到了無窮趣味。如果我解題時,筆尖久久地停住,眉頭緊蹙,就是遇到了“此路不通”的窘境,必須另辟蹊徑。于是,我嘗試著用另一種方法,果真便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有一次,我終于做出了一道難題,張老師讓我上講臺向同學們講解。當時我邁上講臺,不禁有點兒羞澀。在張老師的鼓勵下,我開始了滔滔不絕的講述。當我回頭看到同學們理解的眼神與張老師贊許的目光時,心中忽然有一種滿足與欣慰之感。
考入高中后,教我們數學的是帥氣的沈老師。課堂上,沈老師的語言抑揚頓挫,幽默風趣,簡潔精練而又邏輯嚴密。他上數學課最大的特點就是叫同學到黑板上解題。他很講究師生之間多種形式的互動,而非自己唱獨角戲。記得在一堂課上,他在黑板上寫下一道題目后,便問:“有誰有什么想法嗎?”當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我只聽到自己的心咚咚的跳聲。忽然聽到沈老師用風趣的語調,響亮地喊出一個同學的名字。那位同學一頭霧水,不知所措,有點兒尷尬。沈老師用慈祥的目光和親切的話語耐心啟發、誘導,引發了那位同學與我們大家的深入思考。還有一次,沈老師用飛快的速度講解完一道題后,掃視了一下全班同學,笑著說:“大家怎么一個個呆若木雞呢?課后還要自己‘打工一下?”他所說的“打工”,指的是課后再花費時間重新學習研究。他風趣的說笑引發了同學們由衷放松的笑聲,使大家懂得要緊跟老師的解題思路,目不轉睛,思維高速運轉。
我喜歡數學課,因其神秘而有趣,也因常遇到難題而使我學會執著。嘉興籍的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生前說過,我國要在21世紀成為數學強國。他的愿望需要我們這一代的數學愛好者去努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