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艷麗 博士生(1、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401120 2、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高效生態經濟研究
■ 馬艷麗1、2博士生(1、西南政法大學重慶4011202、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內容摘要: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從傳統生態經濟的優化到高效生態經濟,一方面是高新技術發展的產物,能夠促進高效生態經濟的發展和崛起;另一方面,高效生態經濟突破了傳統生態經濟的框架,開創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本文從理論及實踐兩個層面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生態經濟的內涵、運行機制及對策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生態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在經濟結構調整、動力轉變方面,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具體來說,經濟“新常態”的完整提法,始于2010年的達沃斯世界論壇,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針對2007年這場異常迅猛的金融“風暴”的一種概括性描述。在世界范圍內,與其說全球性金融“風暴”是一場災難,還不如說是一種催化劑,直接或間接使得未來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路徑,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目前,經濟“新常態”是中國整個經濟狀況的一種概括性總結,現有的GDP發展水平,已經遠低于30多年前的中國,但是現有的經濟“新常態”,是一種穩定而且較為平衡的狀態,這種發展狀態隨著中國現有經濟的發展進程,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不可逆轉性,以科學的眼光對其現有發展狀態進行建設性指導,有必要先對現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提出關于高效生態經濟的研究,通過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生態經濟的研究,增強與專業技術相配套的專業化技術服務能力、融資服務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構建特色鮮明的高效生態系統,有助于核心鏈式的新常態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有效解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高效生態經濟,重點強調的是一種當下的科技狀態,即強調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只有當高科技與高技術能夠彼此融合,同時能夠與生態資源達到高度結合,才有可能形成高效生態經濟,實現整個經濟體系高效運轉,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具體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一)高效與生態協調發展
“高效”對應到社會經濟發展上是一種綜合效益,涵蓋直接效益、社會效益等,以及經濟社會綜合在一起的全面衡量所有經濟社會綜合效益和因素。從綜合效益這個角度上講,生態本身是經濟的高效發展需要處于的地位。另外,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規模性是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指標,一旦失去規模,就不能形成強有力的循環。按照傳統意義上來講,一旦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規模,才能逐漸向高效循環方面去發展和演化,才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增長點。總的來說,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化和規模化能夠有機結合,才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
(二)銀行效益性顯著
與傳統經濟發展相比,針對經濟新常態的新特征,高效生態經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顯著的,可以從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生態系統對銀行業的內部環境影響進行闡述。目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導致銀行業內部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理念發生了變化,開始重視對客戶的服務理念,以前中國銀行業只是一味重視以利潤為中心的經營方式,為此,經營規模都是過猶不及,原有的銀行業的經營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張地用“粗放型”發展模式來概括和描述。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利潤獲得的途徑一味擴大化,失去高效生態系統在利潤方面的作用。現有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經濟生態系統的涉入,使得一些產業能夠和銀行業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為此,中國銀行業也在積極應對這些新的變化,開始重視對各個生態工業園在資金服務上給予最大程度的優惠,通過高效生態經濟系統的建立,使得銀行業能夠和生態公園進行有效的溝通,使得整體經濟發展呈現較為顯著的變化。
(三)高效生態系統擴散效應高
高效經濟生態系統的建立,有利于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向著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將對區域經濟結構優化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并能以此形成強有力的擴散效應。具體到區域經濟發展來說,當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浪潮和效益越來越高的時候,相關經濟領域將形成一整套對生態經濟具有促進作用的體系。這種生態經濟效應將會形成迅速擴散作用,促使其他經濟領域及產業部門經濟回浪效應的形成,回浪效應是一種彼此不斷遞進的過程。
相對于國外高效生態經濟概念的提出以及發展來說,高效生態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晚,因此,需要對國外針對高效生態經濟的運行機制以及發展趨勢進行行之有效的借鑒,就理論而言,高效生態經濟的運行機制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經濟機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是高效生態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機制,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在合乎規律的基礎上,持續、健康、快速向前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其實是采用生態資源的合理分布形式,有計劃有步驟的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進一步規范化。生態系統的合理分配和有效配置制度,其實是一種合乎高效生態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能夠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做出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能夠有效消除某些消極的因素帶入生態經濟發展的可能性,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持續健康發展。對于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現代生態系統管理體系,都可以通過規范性的文件最終確定下來,落實需要采取的關鍵性措施,對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任何個人或者團體,都給予責任追究,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對生態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在整個生態經濟運行中,還需要其他機制引入高效生態經濟之中,例如宏觀調控機制、政府扶植機制等。
(二)宏觀調控機制
按照一般意義上的理解,任何一種調控機制,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某些內在關系的重新洗牌,這樣,難免會使原有的一些機制失效。宏觀調控機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克服市場經濟機制對生態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某些局限性,促使高效生態經濟步入法制化軌道。同時,宏觀調控機制還能夠促進經濟結構方面的調整。原有的中國經濟結構,主要依托于第二產業,但是現在第三產業已基本上成為產業經濟的主體,其GDP的貢獻率大約在46%左右,此外,宏觀調控機制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針對高效生態經濟,其也會直接或間接誘使經濟結構逐步向創新型驅動轉變,向科技創新方面轉變。總的來說,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針對高效生態系統的宏觀調控機制,能夠促進政策方面的規范化和合法化,有助于打破原有不均衡利益的分配模式,促進高效生態經濟的發展。
(三)其他機制
這里重點闡述政策扶持和拉動機制以及信息激勵與反饋機制。區域內的生態經濟發展能否取得最大化效益,關鍵在于政策拉動。只有政策扶持和拉動持續,才有可能促進高效生態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還應建立信息激勵和反饋機制,也就是說,在生態經濟發展中,應充分利用國內外的先進市場信息以及人才開發信息等,對生態經濟發展形成有效激勵,促使生態經濟現代化。通過信息反饋,不斷為生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及活力,使其在動態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形成良性循環的經濟動態圈。
高效生態經濟本身是由一系列生態產業發展環節相互連接而成的,因此,每個生態產業發展在這個總環節中的地位及作用都十分重要。只有這樣,才可能為生態經濟有序發展及按規律運行奠定基礎,促使生態經濟發展有序性,是一種尊重其客觀發展規律的做法。
上文對高效生態系統的內涵及其運行機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目的主要在于促進高效生態經濟的發展和完善,但是,針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生態系統的發展和運行問題,也應該積極提出一些相關對策,唯有此,才能夠保證高效生態經濟運行的實踐基礎,使得高效生態系統能夠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進行有步驟和有計劃的發展。為此,根據上述原理,本文從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保證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承載力,以此促進和拉動我國生態經濟迅速崛起。基礎設施的建立和完善,能夠保證高效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但從市場角度進行分析的話,其實就是市場方面的供應和需求問題。近年來,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報告的內容主要關注于經濟生態承載力方面的供應和需求方面的不和諧問題。現有資料顯示,中國強調的區域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大量人員的融入,這樣使得原有的生態經濟市場“供應”和“需求”方面出現了極大的不匹配。一旦因為人員的大量遷入,重點在“供應”方面下功夫,勢必會帶來區域經濟發展中水資源容量、電力系統方面的變動,一旦超過區域的可承載能力,那么會造成“供應”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矛盾。因此,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要注重生態系統的可承載力問題,確保“供應”和“需求”的和諧。此外,不僅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重視高效生態系統的可承載力問題,同時,在區域經濟未來一體化的發展方面,也要注重不同生態產業結構的協同規劃,使得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到最大值,以此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二,重點培養和引進高科技人才及高新技術,滿足我國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需要。高效生態經濟系統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科技創新,但是科技創新關鍵在于人才,因此,應該積極培養和引進一大片高、精、尖的人才,使其利于技術創新。人才和高新技術是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源泉,沒有人才和高新技術,發展便不具潛力,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此,亟需一個培養和引進高科技人才及高新技術的制度體系,在整個高效生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培養和引進高科技人才及高新技術的制度體系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具有一種可持續和良性的循環體系。為此,在遵循利于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原則方面,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使人們能夠集大家之智慧,使每個人都成為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生態經濟建立和完善的一份子,這樣才能“為有源頭活水來”。
第三,加大高效生態經濟區域性試點的數量,利于后期步入規模性發展。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生態經濟體系的建立,雖然具有規模化的特點,但是高效生態經濟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是有步驟、有規劃的。為此,應該加大高效生態經濟區域性試點的數量,同時重視每一個試點的各自發展特點,重視試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生態化的意識程度,對于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問題,對于生態園區的結構問題等方面,在保證每個區域經濟試點都可以健康持續保證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使得區域經濟的發展由量變達到質變,同時由數量又到規模上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高效生態經濟的發展。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生態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是極具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的。既然是生態發展,就應該按照生態學的理論,考慮其承載力以及生態系統構建的諸多方面。為此,本文從理論及實踐兩方面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效生態經濟的內涵、運行機制及具體對策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以經濟新常態為經濟發展契機,更好更快地促進高效生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碚.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
2.孫吉平.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J].改革與戰略,2008(10)
3.劉偉,蘇劍.“新常態”下的中國宏觀調控[J].經濟科學,2014(4)
4.孫曉梅,朱麗,崔兆杰.生態工業園發展狀況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改革與戰略,2010(3)
5.郭新偉,牟文謙.我國高效生態經濟發展趨向及對策建議[J].改革與戰略,2012(6)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馬艷麗(1982-),女,陜西西安人,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2012級博士研究生,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是金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