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寒靜,劉志和,吳艷華,喻騰云
川芎嗪對急性腦梗死大鼠CD40/CD40L信號通路的影響及機制探討
孫寒靜,劉志和,吳艷華,喻騰云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廣州紅十字會醫院(廣州 510000),E-mail:zhangjie567@hotmail.com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劑量川芎嗪對急性腦梗死SD大鼠血清及腦組織中CD40、CD40L含量的影響。探討川芎嗪治療急性腦梗死過程中CD40/CD40L信號通路干擾的作用機制。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法制作急性腦梗死模型大鼠,檢測不同劑量川芎嗪治療前后大鼠神經功能變化,外周血sCD40L水平及CD40、CD40L在腦組織中的表達。結果治療后大鼠神經功能改善明顯優于模型組(P<0.05),其中高、中劑量治療組神經功能改善明顯優于低劑量組(P<0.05);治療組外周血中SCD40L水平和腦組織中CD40、CD40L的表達較模型組均明顯降低(P<0.01);高、中劑量治療組血清SCD40L水平和腦組織中CD40、CD40L的表達低于低劑量組(P<0.05),高、中劑量組之間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川芎嗪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損傷,其治療效用可能與CD40/CD40L信號通路下調其介導的炎癥凋亡分子生物學因素有關。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川芎嗪;CD40/CD40L;信號通路干擾;作用機制;神經損傷;大鼠
急性腦梗死(ACI)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屬于中醫“中風”范疇,作為“風、癆、臌、膈”古代四大疑難病證之首,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及治療費用高等臨床特點。據統計2010年我國死于腦卒中的病人近170萬,缺血性腦梗死占腦血管意外事件的80%[1]。腦動脈粥樣硬化是急性腦梗死最重要的病理學基礎,在病變過程中,斑塊的形態特征及穩定性與腦梗死的發生關系密切。有研究表明[2],CD40/CD40L信號通路可刺激斑塊內單核巨噬細胞分泌MMP(尤其是MMP-8和MMP-9,通過降解基質成分,使斑塊承受血流剪切力和機械壓力的能力下降,最終導致斑塊破裂。本研究以急性腦梗死模型SD大鼠為研究對象,研究不同濃度川芎嗪對模型大鼠血清及腦組織中CD40及CD40L濃度的變化,探討CD40/CD40L信號傳導通路對急性腦梗死的損傷作用機制及最佳治療劑量,為臨床提供理論依據及指導用藥。
1材料與方法
1.1動物分組SD大鼠60只,雄雌各半,體重250 g~300 g,由廣東省中醫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YXK9(粵)2008-0094。隨機分為陽性對照組、模型對照組、川芎嗪高劑量組、川芎嗪中劑量對照組、川芎嗪低劑量對照組及空白對照組(單純手術不加線),每組10只,雄雌各半。
1.2主要藥物及試劑川芎嗪注射液(規格:40 mg/2 mL,國藥批號:H20054485,上海現代哈森藥業有限公司);阿司匹林腸溶片(規格:100 mg/片,拜耳醫藥保健公司);尼莫地平片(規格:20 mg/片,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0%水合氯醛(由本院實驗室提供);生理鹽水(由本院實驗室提供);枸櫞酸鈉注射液;Elisa試劑盒(美國R&DSystem公司提供,購自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濃縮型兔抗人CD40及CD40L單克隆抗體(一抗)、酶標抗鼠/兔聚合物(二抗,購自Abcam公司);即用型免疫組化EliVisionTM plus試劑盒、DAB顯色試劑盒及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CD40L的濃度單位為ng/mL,靈敏度0.156。
1.3主要儀器漁線(日本釣魚人株式會社有限公司)、低速控溫離心機、醫用低溫電冰箱、水浴箱、酶標儀、切片機(德國ZEISS公司)、光學顯微鏡(日本)。
1.4模型制備參照改良的Zea Longa法制備一側大腦中動脈阻塞(MCAO)動物模型[3]。術前準備及手術步驟:術前禁食不禁水12 h,隨后稱重計數。大鼠以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30 mg/100 g)后,固定于操作臺上,常規消毒后,沿頸部正中線切開,分離皮下組織,分離出右側頸總動脈、頸外動脈、頸內動脈,結扎頸外動脈遠心端和近心端,并在兩節間把血管剪斷,夾閉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從頸外動脈的游離端剪一小切口,將漁線插進頸內動脈(18.5±0.5)mm,縫合傷口,缺血2 h后再灌。造模大鼠清醒后,按照Zea Longa進行神經功能評分[3],0分:無神經病學征象;1分:提尾時病灶對側前肢不能完全伸直;2分:向癱進行瘓側旋轉征象;3分:向病灶對側跌倒;4分:無自發活動及意識障礙者。神經功能評分為1分~3為實驗所需,其余棄之不用。
1.5劑量設計依據鹽酸川芎嗪注射液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時,臨床使用劑量為120 mg,換算成大鼠給藥劑量為10.8 mg/kg(按成人體重為70 kg折算,并擬定為10 mg/kg計量,利于實驗注射取量)。分別按大鼠1倍、2倍、4倍臨床等效劑量為實驗使用劑量,即依次按川芎嗪注射液10 mg/kg、20 mg/kg和40 mg/kg擬定給藥,分別為川芎嗪低、中、高劑量組。
1.6藥物制備及給藥方法用蒸餾水配成含阿司匹林2.2 mg/mL,含尼莫地平0.875 mg/L的混懸液,置于4℃冰箱備用。 除模型對照組和空白對照組予以生理鹽水0.5 mL腹腔注射外,治療組中的高、中、低劑量組及陽性對照組,在缺血后2 h統一予阿司匹林尼莫地平混懸液10 mL/kg灌胃,并按低、中、高及陽性對照組,分別予川芎嗪注射液按10 mg/kg、20 mg/kg、40 mg/kg、生理鹽水0.5 mL腹腔注射,每日一次,連用3 d。給藥組均按人鼠體表換算。
1.7取材動物脫臼處死,取出大腦,冰凍的PBS清洗組織表面血液,取缺血側大腦的顳葉組織,石蠟切片常規脫蠟至水,所有蠟塊均連續切片為4 μm,每個蠟塊切兩張,進行HE染色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取大鼠股動脈血,抗凝管收集之后2 000 r/min離心15 min,用移液器吸取中間黃衣層放置于EP管內,放入-20 ℃冰箱中凍存備用。
1.8觀察指標及方法待動物蘇醒后對大鼠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記錄實驗數據。
1.8.1大鼠血清中sCD40L測定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Elisa),所有標本收集后由專業人員測定(嚴格按照說明書)。
1.8.2大鼠腦組織病理學觀察將已制備好的石蠟切片,進行HE染色,在光鏡下進行觀察。
1.8.3炎性因子CD40、CD40L在腦組織中的表達采用免疫組化法。將已制備好的石蠟切片,微波修復抗原,3%H2O2液室溫孵育10 min以阻斷內源性過氧化氫酶活性,PBS沖洗,加入一抗(工作濃度為1:100),4℃孵育過夜,PBS沖洗,加入聚合物增強劑,室溫孵育20 min,PBS沖洗,加入二抗,室溫孵育30 min,PBS沖洗后,DAB顯色,蘇木精復染,0.1%鹽酸分化,PBS返藍,常規脫水透明,中性樹脂封固。每批次均設陽性對照片(試劑公司提供的空白石蠟切片)1張,PBS液取代一抗作陰性對照。結果判定:以細胞質內出現棕黃色至深棕色顆粒為陽性細胞。陽性細胞必須符合以下標準:①細胞結構清晰;②陽性顆粒定位準確;③著色明顯高于背景,對比清楚。①按顯色細胞數記分,陽性細胞數<1/3為1分,陽性細胞數1/3~2/3為2分,陽性細胞數>2/3為3分。②按細胞顯色深淺記分,無陽性反應細胞為0分,淺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積分數=A×B,A×B=0判斷為(-),A×B=1~2判斷為(+),A×B=3~4判斷為(++),A×B=6~9判斷為(+++)。至少隨機觀察5~10個高倍鏡視野(放大倍數為×400)。
2結果
2.1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SS)術后大鼠蘇醒后,要求頸部傷口無滲血,無大鼠死亡。手術后,各組大鼠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各組大鼠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提尾時可見病灶對側前肢不能完全伸直且緊貼于胸壁,部分大鼠行走時可見向癱瘓側進行旋轉征象,甚至跌倒不起。除空白對照組外,各組神經功能評分多在(1~3)分。
治療前,空白對照組與各組神經功能障礙評分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動物造模成功;除空白對照組外,各組間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模型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神經功能評分增加,除空白對照組,與模型組比較,各組評分均有所減少(P<0.05或P<0.01)。治療后高、中劑量組的神經損傷評分低于模型組(P<0.01)。詳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2.2大鼠血清中sCD40L的表達空白對照組與其他各組相比,sCD40L表達最弱,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除空白對照組外,陽性對照組與川芎嗪低劑量組比較,血清中sCD40L表達無統計學意義,與余下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川芎嗪低劑量組分別與川芎嗪高劑量組、川芎嗪中劑量組比較,sCD40L表達偏高(P<0.05);川芎嗪高劑量組與川芎嗪中劑量組比較,sCD40L在血清中的表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SD大鼠血清中sCD40L表達比較(±s)
2.3腦組織病理學觀察空白對照組腦組織無缺血性表現,組織形態正常,細胞排列、結構形態規整,基本沒有細胞的病變及壞死現象。模型組缺血區細胞數量減少,細胞排列松散,細胞間隙增寬,神經元胞漿及胞膜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呈缺血樣病理改變,可見細胞核明顯的固縮,空泡樣變性壞死數量較多。陽性對照組可見細胞排列紊亂,神經元較少,細胞核有固縮和空泡現象,細胞間隙部分增寬,與低劑量組形態學改變相當。空白對照、低劑量兩組與模型組對比,神經元細胞稍有增多,固縮和空泡樣變稍減少,細胞間隙改善不明顯。中、高劑量兩組與模型組對比,神經細胞排列層次稍欠整齊,固縮、空泡樣變和細胞間隙明顯改善,與低劑量組對比可見神經細胞壞死數量明顯減少。高劑量組總體跟中劑量組相差不大,小部分出現壞死神經細胞沒有中劑量組的效果明顯。
2.4川芎嗪對SD大鼠腦組織CD40、CD40L表達的影響模型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大鼠腦組織CD40、CD40L含量均增加,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低劑量組比較,高、中劑量組CD40、CD40L含量減少幅度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劑量組與中劑量比較,高劑量大鼠腦組織CD40、CD40L略高于中劑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各組大鼠腦組織中CD40、CD40L的表達比較(±s)
3討論
CD40/CD40L是一對互補跨膜糖蛋白,分別屬于腫瘤壞死因子受體(TNFR)及腫瘤壞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員,作為炎性和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信號傳導通路,參與調控免疫、炎癥、高凝等多種病理狀態,可激活炎癥反應、活化血小板,導致內皮功能障礙等[4]。由于CD40蛋白分子結構本身在信號傳導過程中表達的活性較低,只有與CD40L結合活化后,使得CD40化學結構發生了轉變,活性增強,可促進單核細胞的黏附、特定的轉錄因子激活、趨化因子的分泌等。而轉錄因子的活化、單核細胞的黏附及趨化因子都可造成炎癥反應,對腦組織造成損傷,反過來這些炎性介質也可上調CD40及CD40L的表達,加重腦缺血損傷。近年來有研究發現,缺血性腦血管病上調了CD40/CD40L系統表達,引起炎性因子釋放增多,最終引起動脈硬化斑塊不穩定,進而破裂、脫落,促使腦梗死的形成[5]。另一方面,腦組織缺血缺氧后,梗死灶的腦組織產生大量的炎性介質,釋放細胞毒性物質和自由基,誘導中性粒細胞和內皮細胞的黏附,介導缺血瀑布反應[6]。川芎嗪作為臨床經驗用藥,能透過血腦屏障,具有擴張腦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耗氧量、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7]。
本研究運用川芎嗪結合急性腦梗死發病過程中病理機制,從多角度、多層次、多靶點研究治療急性腦梗死時所具有抗炎癥作用。模型組比空白對照組的CD40、CD40L表達明顯增多,川芎嗪各治療組比陽性對照組的CD40、CD40L表達明顯減少,且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證實川芎嗪可通過抑制CD40/CD40L炎癥信號通路傳導,抑制一系列炎癥反應,起到了保護腦組織的作用。川芎嗪對急性腦梗死病人的CRP水平變化研究發現,川芎嗪能有效降低C反應蛋白(CRP)含量[8]。CRP作為炎性因子,能夠激活并下調CD40/CD40L信號傳導通路。本實驗也證明了川芎嗪對急性腦缺血模型大鼠腦組織具有保護作用。
川芎嗪能降低腦梗死急性期的神經缺損評分,改善神經損傷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及治療功效。可能與其抑制缺血局部炎癥反應、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有關。
參考文獻:
[1]Yang G,Wang Y,Zeng Y,et al.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1990-2010: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3,381(9882):1987.
[2]Tanne D,Haim M,Coldbout U,et al.CD40 ligand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or coronary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J].Int J Cardiol,2006,107(3):332.
[3]郭曉利,肖偉.線栓法大鼠中動脈閉塞腦缺血動物模型的影響因素探析[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3):239.
[4]吳甜,郭韌,張畢奎.CD40/CD40L基因及其多態性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J].中南大學學報,2012,37(4):413.
[5]Garlichs CD,Kozina S,Fateh-Moghadam S,et al.Upregulation of CD40-CD40 ligand(CD154)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a[J].Stroke,2003,34(6):1412.
[6]王麗,呂圭源,陳素紅.川芎嗪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醫學信息,2011,24(3):1116-1118.
[7]陳主初.病理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8.
[8]孫寒靜,鄭緬華,梁天山,等.川芎嗪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病人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7(4):39.
(本文編輯王雅潔)
基金項目: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建設中醫藥強省科研基金資助項目(No.20121003);廣州市衛生局資助項目(No.2013A011037)
中圖分類號:R743.3R289.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0.010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10-1087-04
(收稿日期: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