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紅,龐工力,王敬萍,閆 蕊,張昊洲,楊 凡
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應性及預后的影響
柴曉紅,龐工力,王敬萍,閆蕊,張昊洲,楊凡
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太原 030024),E-mail:1307586485@qq.com
摘要:目的研究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癥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應性及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行PCI術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2例,其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病人為試驗組,其余為對照組。于治療第7天進行血栓彈力圖檢測,比較兩組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觀察兩組病人出院后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有無差異。結果試驗組較對照組阿司匹林反應低下(P<0.05);出院后1年隨訪試驗組較對照組更易發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0.05);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和阿司匹林反應低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獨立預測因子。結論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影響阿司匹林反應性,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阿司匹林反應低下是判斷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預后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彈力圖;心血管不良事件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的數據表明其發病率逐漸升高,動脈粥樣硬化不穩定斑塊破裂或糜爛導致冠脈內血栓形成被認為是AMI發病的病理基礎[1],其中血小板激活在其發病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療成為AMI治療措施中最重要方面[2],阿司匹林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的抗血小板藥物,但有些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起到良好的抗血小板效果,并不能有效阻止臨床缺血事件的發生,這一現象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3],有研究報告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促進血小板聚集,與血小板反應性增高相關[4],但是有關LDL-C是否影響阿司匹林反應性卻不明確。本研究旨在探討高LDL-C血癥對阿司匹林反應性及AMI預后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入選2013年11月—2014年3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住院行PCI術治療的AMI病人92例,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齡44歲~85歲(58.7歲±7.3歲)。
1.2診斷標準急性心肌梗死診斷采用2010年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指南;2型糖尿病診斷采用2007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排除標準:既往患有冠心病史、2周內服用過抗血小板藥物、血小板計數異常(<100×109/L或>300×109/L)、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免疫系統疾病、腫瘤等
1.3分組根據入院時LDL-C水平,分為試驗組49例(LDL-C≥4.14 mmol/L)和對照組43例(LDL-C<4.14 mmol/L)。
1.3研究方法所有病人均記錄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病史、吸煙飲酒史及血生化指標。
血栓彈力圖測定血小板聚集率:所有病人均給予阿司匹林100 mg/ d及氯吡格雷75 mg/ d口服,于第7天早晨抽取枸櫞酸鈉抗凝和肝素抗凝的全血,通過血栓彈力圖儀得出阿司匹林對血小板的抑制率,阿司匹林反應性水平以抑制率表示,抑制率越高表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越強,抑制率≥50%表示阿司匹林反應敏感,抑制率<50%表示阿司匹林反應低下。
1.4隨訪對所有病人出院1年后進行門診或電話隨訪,記錄1年內發生的MACE事件,包括靶血管血運重建、再發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兩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心血管主要危險因素同預后之間的關系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線資料(見表1)試驗組和對照組在年齡、性別、各危險因素及院外主要藥物治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臨床資料比較
2.2兩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較試驗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于對照組[(54.6±18.6)% vs(73.8±9.5)%,P<0.05)];試驗組阿司匹林反應低下(抑制率<50%)病人23例,對照組10例(P<0.05)。
2.3隨訪結果1年的隨訪結果顯示:試驗組發生血運重建2例,再發心梗4例,無卒中,死亡2例;對照組無血運重建,再發心梗2例,卒中1例,無死亡,各MACE事件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兩組間總MACE事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8例 vs 3例,P=0.021)。
2.4多因素分析(見表2)采用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以出院后1年的MACE事件為因變量,各危險因素為自變量,結果顯示:高LDL-C血癥、阿司匹林反應低下為AMI病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
表2 各危險因素對MACE事件的影響
3討論
血小板激活導致血栓形成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發展過程起重要作用,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基石,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5],但有些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未能預防臨床缺血事件的發生或達到預期的生物學效應,被稱為“阿司匹林抵抗”[6],阿司匹林抵抗的發生涉及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基因多態性、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血糖控制水平等[7]。近年來有研究認為LDL-C與阿司匹林抵抗相關,高LDL-C引起血小板活性增高、自身受體發生改變、促進血小板聚集[8],但有關研究很少,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的病人更易發生阿司匹林抵抗,這與Rizzo等[9]研究相似。
本試驗采用血栓彈力圖法檢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這是一種動態檢測凝血全過程的方法,包括從凝血因子激活、第一纖維蛋白絲形成到最后凝血塊形成的全過程,它能夠特異性的檢測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抑制率,較傳統的比濁法重復性、靈敏性更高[10]。本研究表明血栓彈力圖法檢測出的阿司匹林反應低下的病人更易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
LDL-C影響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應性,高LDL-C血癥的病人阿司匹林反應性相對低下,同時高LDL-C血癥和阿司匹林反應低下對判斷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預后具有重要價值,并能指導臨床用藥方案。
參考文獻:
[1]Rydén L,Standl E,Bartnik M,et al.Guidelines on diabetes,pre-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executive summary. The Task Force on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and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J].Eur Heart J,2007,28:88-136.
[2]王明曉,朱琳.抗血小板治療新進展[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0,8:232-235.
[3]朱正炎,胡大一.阿司匹林抵抗及其發生機制(一)[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4,2:755-840.
[4]范伯麗,程穎,房家智.阿托伐他汀對高脂血癥患者血小板聚集反應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3,11:455-458.
[5]唐曉芳,何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藥物治療[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3,34:613-616.
[6]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類會.阿司匹林在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281-284.
[7]斯曉燕,趙永強.阿司匹林抵抗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9,31:644-650.
[8]Ei Harchaoui K,van derSteeg WA,Stroes ES,et al.Value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 number and size as predictor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pparently healthy men and women:the EPIC-Norfolk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J].J Am Coll Cardiol 2007,49:547-53.
[9]Rizzo M,Berneis K,Corrado E,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low-density-lipoproteins size in vascular diseases [J].Int Angiol,2006,25:4-9.
[10]Gurbel PA,Bliden KP,Navickas IA,et al.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fibrin clot strength:a new thrombelastographic indicator of longterm poststenting ischemic events [J].Am Heart J,2010,160:346-354.
(本文編輯王雅潔)
中圖分類號:R542.2R256.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0.043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10-1181-02
(收稿日期: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