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繞生, 孫鳳建, 楊家偉, 吳 松
(1.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蘇淮安 223200;2.江蘇南京農博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南京 223200)
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農藝性狀·產量及效益的影響
陳繞生1, 孫鳳建1, 楊家偉2, 吳 松1
(1.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蘇淮安 223200;2.江蘇南京農博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南京 223200)
摘要[目的]探尋低成本、優質、高效的水稻栽培方式,簡化水稻生產過程中的程序,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經濟效益。[方法]以“武育粳3號”為試驗材料,通過田間小區試驗,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農藝性狀、產量結構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結果]免耕拋秧、免耕直播是較好的栽培方式,與其他栽培方式相比, 產量及效益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結論]該研究可為水稻免耕技術、機械化和直播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水稻;栽培方式;農藝性狀;產量;經濟效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水稻新品種的不斷選育、化學除草技術的發展、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等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在保證水稻高產的前提下,簡化水稻栽培過程、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經濟效益等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在水稻栽培方式的相關研究中,有育秧移栽、拋秧、機插秧等,并進行產量及構成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 5]。目前,育秧移栽比較普遍,有一定程度機械化水平的地區實行拋秧。但水稻直播甚至實行免耕技術的地區較少。鑒于此,筆者根據各地的生產條件,對幾種栽培方式進行比較,旨在尋求適合當地的水稻栽培方式,以期為當地水稻生產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供試品種為“武育粳3號”。
1.2試驗設計試驗共設7個處理:A拋秧;B免耕直播;C手工移栽(CK);D免耕拋秧;E免耕機插;F機插;G直播[1]。3次重復。
1.3試驗方法試驗于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試驗農場進行,5月8日播種,采用拱棚旱育秧方式進行育苗,播種量45 kg/hm2,播種前浸種催芽,先用浸種靈按2 mL對水20 kg浸泡稻種6 kg,浸3 d,然后在30 ℃下催芽2 d,隨即播種。在1葉1心期和移栽前3 d施用壯秧黃克,按6 kg/hm2對水1 200 kg/hm2噴霧,以防黃秧、僵苗,提早緩秧和分蘗。6月15日移栽,秧齡30 d,按行株距30 cm×10 cm規格,每穴栽2~3株苗。直播6月4日播種,其他方式參照進行。小區面積20 m2(4 m×5 m)。生產管理按常規要求進行。
1.4調查項目與方法10月15日谷子收獲時,每小區單獨脫粒,曬干后稱重,測產;收獲前在每個小區的中間條帶隨機選擇10株有代表性的植株,進行主要農藝性狀的調查。
1.5數據處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數據,采用DPS分析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栽培方式的產量比較由表1可以看出,處理D理論產量最高,為10 033.5 kg/hm2;其次是處理B,理論產量為9 588.0 kg/hm2,分別比處理C (CK)高2 290.5和1 845.0 kg/hm2。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處理D、B與處理C均差異極顯著;而其他處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
2.2不同處理水稻主要特征特性比較由表2可知,處理D、B總粒數多、實粒數多、結實率高。處理D總粒數88.3粒、實粒數85.4粒、結實率高達96.72%;處理B總粒數101.3粒、實粒數98.4粒、結實率高達97.14%。由表3可知,處理D、B的劍葉、倒2葉、倒3葉的總面積均較大,這保證了生產后期有一定大小的光合生產葉面積,使得光合產物源源不斷地向籽粒輸送,進而提高了產量。處理D株高81.5 cm、處理B株高87.3 cm,在所有處理中處于較低水平,但它們的倒1節間、倒2節間、倒3節間的總長度相當,而且由于這2個處理的水稻莖基部比較粗壯,使得植株不會倒伏,不影響籽粒灌漿,因此產量均較高。
2.3不同處理的經濟效益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從各處理在生產中的投入與產出情況來看,處理D純收入最高,達10 217.3元/hm2,處理B純收入次之,達10 104.8元/hm2,分別比處理C (CK)高3 974.3和3 861.8元/hm2,可見處理D、B經濟效益最好。

表1 不同處理的水稻經濟性狀比較
注: 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異顯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在0.01水平差異顯著。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level.

表2 不同處理的水稻穗部性狀比較

表3 不同處理的水稻部分農藝性狀比較

表4 不同處理的經濟效益
3結論
在水稻生產上,相對于傳統的手工插秧而言,機插秧、拋秧、直播,特別是免耕,省工省時,效率較高。而且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化學除草技術的發展、水稻新品種的不斷選育等,農業配套措施得到了保證,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既提高了效率,又增長了經濟效益。最后,在應用機械、直播等基礎上應大力推廣免耕技術,以減少對土壤耕層結構的破壞。
參考文獻
[1] 楊雙友.水稻不同栽培方式試驗研究[J].北方水稻,2008(4):45-46.
[2] 高良艷,周鴻飛.水稻產量構成因素與產量的分析[J].遼寧農業科學,2007(1):26-28.
[3] 劉建,魏亞風,楊美英,等.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0(4):53-56.
[4] 周吉忠,張永鑫,李道品.不同栽培方式對早稻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J].農業科技通訊,2009(9):38-39.
[5] 朱宏宇,高波,張蘇萍,等.不同移栽方式對水稻產量及效益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 2007(29):9188-9190.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n the Yield, Agronomic Trait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Rice
CHEN Rao-sheng1, SUN Feng-jian1, YANG Jia-wei2et al
(1. Hua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Branch,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Huai’an, Jiangsu 223200; 2. Nanjing Nongbo Bio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23200)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ice cultivation method with low cost,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to simplify the procedure of rice production, and to reduce the labor intensity and enhance the economic benefit. [Method] With Wuyujing 3 as the test material, filed plot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cultivation method on the yield, agronomic trait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rice. [Result] No-tillage and cast transplanting, no-tillage and direct seeding were relatively good cultivation methods. Compared with other cultivation modes, yield and benefit differences both reach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large-scale extension of no-tillage technology, mechanization and direct sowing of rice.
Key wordsRice; Cultivation method; Agronomic trait; Yield; Economic benefit
基金項目江蘇省淮安市科技局N科技支撐計劃(農業)(SN1331)。
作者簡介陳繞生(1973- ),男,江蘇淮安人,副教授,從事農業生產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05
中圖分類號S 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2-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