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 云,王亞萍
(1.咸陽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陜西 咸陽 712000;2.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陜西 咸陽 712000)
雙水平氣道及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聯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
淡云1,王亞萍2
(1.咸陽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陜西 咸陽712000;2.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陜西 咸陽712000)
摘要:目的探討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DuoPAP)與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聯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治療中的價值。方法 選取胎齡30~37周之間,生后24 h內,確診為RDS患兒60例,全部患兒按照隨機原則分為DuoPAP組及NCPAP 組,并予以PS替代治療,分別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及預后。結果兩種通氣方式均可改善PaO2,PaCO2,OI,但DuoPAP較NCPAP能迅速改善氧和提高PaO2,降低PaCO2,減少二氧化碳潴留。DuoPAP組再次插管有創呼吸支持率及氣胸發生率低于NCPAP組,DuoPAP可減少用氧時間,呼吸支持時間及醫療花費,減輕了患兒的家庭經濟負擔,減少了患兒氧暴露時間。結論兩種通氣方式治療RDS均有效,但DuoPAP較NCPAP相比可迅速改善氧合,減少用氧時間及降低再次插管有創呼吸支持率,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肺表面活性劑;連續氣道正壓通氣;間歇正壓呼吸;間歇正壓通氣;治療結果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 是指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缺乏或不足引起的以呼氣性呻吟、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和呼吸衰竭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新生兒早期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1]。目前PS替代治療和呼吸支持的應用使90%以上的RDS患兒存活。近年來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 )、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DuoPAP )是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兩種通氣模式。本研究擬通過對DuoPAP聯合PS與NCPAP聯合PS治療RDS兩種方式進行比對研究,為臨床工作提供更多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間入住我院新生兒科并診斷為RDS患兒為研究對象。診斷依據邵肖梅主編的《實用新生兒學》第 4 版的診斷標準[1]。DuoPAP組28例,包括男13 例,女15例,胎齡(33.00±2.02)周,出生體質量 (2.15±0.54)kg,出生時間(6.05±5.90)h,NCPAP 組32例,包括男14例,女18例,胎齡(33.13±2.12)周,出生體質量(2.11±0.56)kg,出生時間(5.55±4.64)h。以上兩組在性別、胎齡、年齡、體質量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1)胎齡在30~37周,生后24 h內。(2)入院臨床表現和胸部X線證實為RDS,均需使用PS替代治療。(3)應用PS替代治療后使用鼻導管吸氧(氧流量>1 L·min-1)時仍有呼吸困難表現,并且SaO2不能維持在 88%~93%之間。
1.3排除標準(1)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膈疝、氣管-食管瘺等先天畸形。(2)生后存在嚴重感染性疾病、新生兒重度窒息、胎糞吸入綜合征、肺出血、氣漏、濕肺。(3)存在Ⅱ型呼吸衰竭(血氣標準:PaO2<60 mmHg,PaCO2>50 mmHg,pH<7.25)。
1.4治療方法患兒入院后隨機給予DuoPAP及NCPAP治療,完善相關檢查后立即氣管插管給予滴注PS,給藥后繼續原通氣模式。患兒病情平穩,逐漸下調參數、撤機、鼻導管吸氧,若不能維持,重新氣管插管使用有創呼吸機。NCPAP組直接上有創呼吸機,不經過DuoPAP過渡,撤有創呼吸機后,全部使用 NCPAP 模式過渡,逐漸停氧。
1.5觀察指標上機6、12、24、48和72 h行動脈血氣分析,記錄PaO2、PaCO2、記錄生后72 h內創有呼吸支持發生的情況及結局,BPD氣胸的發病率、總用氧時間、醫療花費、死亡、住院時間等。


表1 兩組 PaO2比較

表2 兩組 PaCO2比較

表3 插管率等指標比較
2結果
DuoPAP組血氣PaO2在6、12、24、48、72 h均高于NCPAP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DuoPAP組血氣PaCO2在6、12、24、48、72 h均低于Ncpap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DuoPAP組再次插管有創呼吸支持率、氣胸的發生率、用氧時間、呼吸支持時間及醫療花費均低于NCPAP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DuoPAP組及NCPAP組在BPD,死亡的發生率,住院時間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目前PS替代治療和呼吸支持的應用,使得大多數RDS患兒存活。無創通氣能改善氧合,解決肺泡萎陷并減少了機械通氣造成的相關并發癥,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損傷,氣漏等[2]。NCPAP 及DuoPAP已成為目前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兩種通氣形式。DuoPAP可以看成是NCPAP的一種增強,療效優于NCPAP,而且研究表明,早期使用DuoPAP 較NCPAP治療RDS 可有效降低機械通氣的使用率[3]。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均可迅速提高氧分壓,降低二氧化碳分壓,改善氧合,但DuoPAP優于NCPAP。NCPAP能提供正壓,但為了保證充足的潮氣量,正壓需要足夠大,而氣道壓力過大會引起呼吸困難,從而導致二氧化碳潴留[4]。DuoPAP在NCPAP水平上增加了另一路吸氣正壓,既具有無創的特點,又具有機械通氣的特點[5-6],吸氣時高的正壓可擴張塌陷的氣道,保障潮氣量,增加肺泡通氣量,呼氣時相對較低的壓力可對抗呼氣末正壓,防止肺泡萎陷的發生,從而改善通氣及換氣功能。故DuoPAP可使患兒動脈氧分壓上升,血循環中氧含量的增加使得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減少,從而減輕患兒呼吸性酸中毒的發生,糾正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并減少了呼吸暫停、呼吸性酸中毒等導致重新插管因素的發生[7],使得機械通氣率下降,本研究中與國內外報道一致[8]。
DuoPAP組中患兒機械通氣率下降,氧合迅速改善,減少了呼吸支持時間及用氧時間故節省了醫療花費,對患兒家庭減輕經濟負擔,對患兒減少氧暴露時間。
無創通氣的使用,使得BPD的發病率得到下降也已得到認可[9]。Ramanathan等[10]研究結果均顯示無創呼吸機的使用可減少RDS的插管率從而降低BPD的發病率,特別是極低出生體重兒。本研究顯示DuoPAP雖可降低再次插管機械通氣率,降低吸氧濃度,但BPD的發生率兩組無統計學意義,原因可能為入組的樣本量偏小及極低出生體重兒的人數偏少所致,尚需多中心大樣本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DuoPAP在治療RDS上可迅速改善氧合并減少二氧化碳潴留,從而達到早撤機,減少用氧時間,降低插管率、氣胸的發生,節省了患者花費,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邵肖梅.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95-396.
[2]祝偉,張成云,張念陪.NICU常規機械通氣相關并發癥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10):1628-1631.
[3]孔令凱,孔祥永,李麗華,等.雙水平正壓通氣和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應用的比較[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14(12):888-892.
[4]劉麗芳,李曉東,蔡琳,等.經鼻間歇正壓通氣與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3,28(2):96-98.
[5]O’Brien K,Campbell C,Brown L,et al.Infant flow biphasic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P- NCPAP) vs.infant flow NCPAP for the facilitation of extubation in infants′≤1 250 gram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ediatrics,2012,12(1): 43.
[6]Shifang T,Jinning Z,Jie S,et al.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versus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n neona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dian Pediatrics,2013,50(4):371-376.
[7]周廣玲,高翔羽,嚴藝.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在新生兒呼吸衰竭的應用[J/CD].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3,9(2):206-208.
[8]戴立英,張健,王琍琍.雙水平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8):732-735.
[9]Vikramaditya D,Veronika N,Vineet B.Type and timing of ventilation in the first postnatal week is associated with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death[J].American Peri,2011,28(4):321-330.
[10] Ramanathan R.Nasal respiratory support through the nares: its time has come[J].Journal of Perinat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alifornia Perinatal Association,2010,30(Suppl):67-72.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6.05.043
(收稿日期:2016-01-25,修回日期: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