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萍,魯雪瑩,張倩倩,張陳洪,黃 瑋,張 莉,楊曉晶,唐 雋
(解放軍第一〇五醫院皮膚科,安徽 合肥 230001)
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聯合芭克硅樹脂凝膠治療瘢痕疙瘩的臨床效果觀察
王躍萍,魯雪瑩,張倩倩,張陳洪,黃瑋,張莉,楊曉晶,唐雋
(解放軍第一〇五醫院皮膚科,安徽 合肥230001)
摘要:目的觀察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聯合芭克硅樹脂凝膠治療瘢痕疙瘩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將108例瘢痕疙瘩患者分成3組,分別為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組(A)、聯合芭克組(A+X)、聯合糠酸莫米松乳膏組(A+Y)。進行療效和不良反應觀測,及療后2年隨訪跟蹤。結果療程結束時3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57.50%、82.50%及67.86%,A+X組顯著高于A組(P<0.05);不良反應均較輕;療后2年追蹤,A+X組復發率顯著低于A組(P<0.05)。結論局部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聯合外用芭克硅樹脂凝膠是治療瘢痕疙瘩的安全有效方法。
關鍵詞:瘢痕疙瘩;倍他米松;凝膠硅
瘢痕疙瘩是良性增生性疾病,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局部封閉治療、手術植皮、激光、液氮冷凍治療、皮膚移植、硅凝膠貼膜及激素療法等,但療效均不佳。目前用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局部封閉治療是最常用的保守方案之一,如近幾年來我們采用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聯合芭克硅樹脂凝膠涂藥治療瘢痕疙瘩獲得很好的臨床療效,并與單獨使用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或加用外用糠酸莫米松軟膏的治療方法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概況設計為3組治療方法對比試驗: 第1組(A組):皮損內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第2組(A+X組):皮損內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芭克硅樹脂凝膠涂藥; 第3組(A+Y組):皮損內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
1.2一般資料藥物: 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寶松),每毫升含5mg二丙酸倍他米松和2mg倍他米松磷酸鈉,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芭克硅樹脂凝膠,美國先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專利號:#5741509;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支5g,每支含5mg糠酸莫米松,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病例來源: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來我院就診的瘢痕疙瘩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均具有明顯瘙癢感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入組主要是根據患者意愿,并結合隨機數字表進行分組+調整。3個方法組分別為:A組:40例,A+X組40例,A+Y組28例。各組基本參數見表1。經統計比較:各組之間性別、年齡、病程、皮損分布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納排標準納入標準: (1)臨床或病理確診為瘢痕疙瘩患者;(2)入選前2個月未接受治療;(3)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4)納入標準:皮損長徑<6cm;(5)同意參加觀察,并能在觀察中密切配合的患者。排除標準:(1)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有類固醇激素禁忌證患者;(2)不滿18歲未成年及年齡高于65歲的老年患者;(3)妊娠及哺乳期女性;(4)未控制的系統病毒、細菌、真菌感染患者;(5)局部皮損感染或潰瘍患者;(6)對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芭克硅樹脂凝膠、糠酸莫米松乳膏有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
1.4治療方法
1.4.1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的使用方法3個組均按此方法操作:用5mL注射器抽取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取下針頭,換上4號注射器針頭,瘢痕組織堅硬者,采用這種方法有利于減輕注射阻力。常規皮膚消毒,震蕩藥液,使藥液充分混合均勻。厚度>1cm分上、中、下部三層注射,厚度0.5~1cm的皮損分上、下二層注射,厚度<0.5cm的皮損中部注射。注射時不要注入皮下及基底部,避免引起正常組織萎縮。進針后推藥左手拇、示指固定瘢痕疙瘩,右手持注射器將混合液均勻注入瘢痕組織內,每個注射點可完成直徑4cm的皮損,注射劑量為0.2mL·cm-2,以皮損稍隆起色澤變白,邊界超出皮損1mm為宜,每次用量不應超過1mL,每隔3~4周注射1次,3次為1個療程。拔針后用無菌棉簽壓迫針眼5min左右,外涂莫匹羅星軟膏。
1.4.2芭克硅樹脂凝膠使用方法A+X組需按此方法增加操作:(1)在注射得寶松后立即使用,只在瘢痕部位涂抹芭克,無需涂抹過大范圍。(2)涂抹芭克后應輕輕按摩,至完全被皮膚吸收。(3)每日2次,使用4~6個月。
1.4.3糠酸莫米松乳膏使用方法A+Y組需按此增加操作: (1)在注射得寶松后立即使用,只在瘢痕部位涂抹糠酸莫米松乳膏,無需涂抹過大范圍;(2)涂抹糠酸莫米松乳膏后應輕輕按摩,至完全被皮膚吸收;(3)每日1次,使用4-6個月。
1.5療效評價標準治愈:皮損變平變軟,疼痛、瘙癢消失。顯效:皮損變平變軟≥80%,疼痛、瘙癢消失。有效:30%≤皮損變平變軟<80%,局部偶有刺痛、瘙癢。無效:皮損變平變軟<30%,疼痛、瘙癢減輕不明顯。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1.6安全性評估用藥后,每次隨訪并詳細觀察記錄全身及局部不良反應的發生時間、嚴重程度、處理與轉歸。
1.7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觀測資料中的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比較采整體+分割的χ2檢驗(普通資料)或秩和檢驗(等級資料);其它計量資料,以MEAN±SD描述之,均通過正態性檢驗。多組間的比較為單因素方差分析+HSD多重比較。此外,長期療效的隨訪資料做時間隊列分析,行Kaplan-Meiermethod分析并Logrank檢驗。顯著性水準α=0.05。
2結果
2.1近期療效比較108例瘢痕疙瘩患者治療結束后,經過4~6個月的治療,結束時的療效見表2。統計顯示A+X(皮損內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芭克硅樹脂凝膠)組的效果明顯優于其它兩組,尤其是和單獨應用皮損內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法的A組相比,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皮損內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芭克硅樹脂凝膠應用,是較理想的瘢痕疙瘩治療方法。
2.2治療過程安全性比較皮損內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芭克硅樹脂凝膠的聯合治療組(A+X組):其中1例在使用硅凝膠后1d內出現局部發紅少量丘疹伴瘙癢,用生理鹽水冷敷10min后緩解,再次使用硅凝膠后瘙癢消失。其它兩組(A組和A+Y組):分別有2,3例第1次局部注射后出現患處色素沉著,無特殊處理,各組有2例在3個月后色沉減輕,A+Y組剩余1例也在5個月后色沉減輕。因為均為局部注射及涂抹,無激素使用的全身不良反應。

表1 各組基線比較
注:*Ⅰ頭頸部,Ⅱ前胸部,Ⅲ肩背部,Ⅳ四肢部。

表2 兩種方法治療瘢痕疙瘩效果比較

表3 3種方法療效的2年隨訪結果/無復發例數(無復發率%)
2.3各方法療效的2年隨訪結果經4~6個月療程治療后呈現有效的患者共75例:A組23例,A+X組33例,A+Y組19例。對該批患者進行治療后約2年的追蹤,采用門診隨訪、電話及微信QQ聯系的多種方式,以出現復發為不良結局終點,獲得復發率/未復發率資料如表3。套用Kaplan-Meiermethod法對該資料進行時間隊列分析,并對3組無復發率進行Logrank檢驗,結果:A+X組(皮損內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芭克硅樹脂凝膠)無復發率較高,兩年后未復發率可達約50%,相比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A+Y組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3討論
瘢痕疙瘩是皮膚科常見和難治性疾病[1]。胸骨前皮膚由于張力較大,在女性還受到兩側乳房向外下方的牽拉而成為瘢痕疙瘩的好發之處。此外,胸骨前瘢痕疙瘩易于生長、難以治愈,痛癢癥狀較為劇烈,使患者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近年的研究發現,瘢痕疙瘩中某些細胞因子和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表達增加、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如膠原、纖連蛋白的合成增加。目前推測,在某些細胞因子或其他一些介質的作用下,真皮纖維細胞合成細胞外基質的功能激活而降解功能卻降低。由此導致以膠原為主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在真皮內過度積聚而發病[2-3]。常用的治療瘢痕的各種方法中,激素因可以抑制成纖維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的有絲分裂,并加速膠原分解,故而局部注射效果較為良好,有效率為50%~100%,但停藥后復發率也高達9%~50%。我們在臨床中也發現,單純注射激素治療胸骨前瘢痕疙瘩停藥后的復發率也很高[4]。
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是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鈉的滅菌混懸注射液。可溶性倍他米松磷酸鈉在注射后很快吸收而迅速起效,微溶性的二丙酸倍他米松注射后,成為一個緩慢吸收的儲庫,持續產生作用。因此,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具有抗炎、抗過敏及抑制組織增生作用,但注意如有糖尿病、骨折、慢性感染病灶者禁用[3]。外用藥可配合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局部治療瘢痕,彌補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停藥后復發的缺點。硅凝膠抑制瘢痕是利用硅油分子對成纖維細胞的抑制作用,從而減少了成纖維細胞的分裂增生,減少了細胞外基質的大量分泌;同時使用硅膠后瘢痕組織的水化作用增加,瘢痕的水溶性蛋白和各種低分子水溶性炎性蛋白混合物的通透性增加,使之在皮膚表面擴散,間質內水溶性蛋白質及產物減少,流體壓下降,使瘢痕容易成熟軟化[5-8]。芭克硅樹脂凝膠主要成分為硅復合物、聚硅氧烷、二氧化硅,長鏈的硅樹脂與皮膚角質層結合,使膠原合成正常。芭克硅樹脂凝膠涂抹于皮膚后形成藥物生物膜,防水、可呼吸、無刺激,有助于軟化、撫平、光滑瘢痕,減輕色沉和瘙癢,使用后就像皮膚的額外層,任意瘢痕形狀及部位均易使用。
硅凝膠抑制瘢痕增生的詳細機制尚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但從臨床觀察證實,其對瘢痕的增生可起到一定程度的預防作用,使用越早,療效越佳。本組病例應用芭克硅樹脂凝膠與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聯合治療瘢痕能有效控制瘢痕疙瘩復發,復發率可控制在10%以內。芭克硅樹脂凝膠涂藥方法簡單無創、方便患者、無毒副作用。
綜上所述,局部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聯合外用芭克硅樹脂凝膠是治療瘢痕疙瘩的安全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蘇永濤,周興亮.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臨床治療進展[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3,14(2):96-97.
[2]張信江,張合恩.實用皮膚性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691.
[3]高明月,李敬滿,彭曉燕.冷凍聯合新的膚治療兒童增生性瘢痕56例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09,18(10):1493-1494.
[4]王燕.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面部增生性瘢痕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4):551.
[5]孫炳偉,邵啟祥,劉昌.硅油分子對瘢痕成纖維細胞抑制作用的實驗和臨床研究[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4,17(6):508-510.
[6]KarimiH,MobayenM,AlijanpourA.Managementofhypertrophicburnscar:Acomparisonbetweentheefficacyofexercise-physiotheapyandpressuregarment-siliconeonhypertopicscar[J].AsianJSportsMed,2013,4(1):70-75.
[7]MedhiB,SewalRK,KamanL,etal.Efficacyandsafetyofanadvancedformulasiliconegelforpreventionofpost-operativescars[J].DermatolTher(Heidelb),2013,3(2):157-167.
[8]KimS,ChoiTH,LiuW,etal.Updateonscarmanagement:guidelinesfortreatingAsianpatients[J].PlastReconstrSurg,2013,132(6):1580-1589.
通信作者:唐雋,女,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新型宮頸癌疫苗的研究,E-mail:tangjun0212@163.com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6.05.055
(收稿日期:2016-02-18,修回日期:201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