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一行三會”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的次日,央行在今年金融市場和信貸政策所做出的工作部署中,就將金融服務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放在了七項重點工作之首。而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最新表示,近期先后會有8份煤炭鋼鐵去產能配套文件逐步下發,由此不難強烈感知到金融與實體經濟特別與煤鋼工業間的緊密利益共同體關系,以及煤鋼行業去產能的任務之艱與意義之重。
雖然去產能的任務分布于多個行業,但煤鋼兩大行業所占的權重則高達70%,而且在不久前進行的全國“僵尸企業”摸底調查中,各地提報的“僵尸企業”也主要來自鋼鐵煤炭行業。就煤鋼行業本身而言,去年國內原煤實際產能57億噸,過剩20億噸,利用率不足70%;鋼材實際產量約7.795億噸,實際消費量約為6.68億噸,利用率只有71%左右。二者均處于75%利用率這一國際嚴重產能過剩標準之內。受產能嚴重過剩以及需求萎縮與價格持續下行的影響,去年全國煤炭行業虧損面高達95%,鋼鐵行業首次出現全行業虧損,虧損總額高達645.34億元。
分析發現,作為國內企業的最主要的融資渠道,銀行提供的融資額占比達80%左右,企業通過債券、股票等直接渠道融資的比例只占20%左右,這樣的融資構成在國有資本配置較多的鋼鐵與煤炭行業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據中信建投的分析報告,目前煤炭鋼鐵行業合計貸款余額約2.2萬億左右,占產能過剩行業貸款比重的80%以上。顯然,無論是為了滿足經濟結構存量調整與升級的需要,還是出于優化金融資源增量布局的要求,從總量上抑制與削減煤鋼行業的信貸比重已毋容置疑。
然而,鑒于煤炭鋼鐵行業在我國經濟中的支柱性與戰略性地位,金融信貸資源還須向其進行必要的配給,只是需要改變以往全面均衡的供給方式,將有限的金融資源集中配送到特定的目標企業身上,這些企業主要有:行業內技術設備先進、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雖暫遇困難但經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內部管理仍能恢復市場競爭力的優質骨干企業;正在或有可能確定為資產重組、資源整合以及進行節能環保改造的行業龍頭企業;與國防軍工、航天、航空、高鐵、核電、海洋工程等重點領域高端產品的研發和推廣積極對接的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及產能合作重點國別企業開展多方面合作的企業等。對于以上企業,除了按照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原則提供信貸支持外,還應改變信貸結構,即堅持長短結合方針前提下,增加對其長期貸款比例;同時,要支持優質煤鋼企業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用于調整債務結構,并適當降低企業資本市場融資和再融資要求。不僅如此,要加大對不合理金融收費的查處力度,削減企業的融資成本與資金使用成本。
作為去產能過程中金融信貸政策必做的一道加法就是有效支持煤鋼行業提升產業集中度,并在資本重組中增大行業的市場化成分。資料表明,目前我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6850家,平均單井產能不到35萬噸/年;粗鋼產量前10家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不到36%,國內500多家鋼鐵生產企業中小規模鋼企居多。另外,煤鋼行業中國有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占比依然保持著60-80%的高份額,民營資本的參與度相對有限。為此,要引導商業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穩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和進一步擴大并購貸款規模,并通過增加中長期貸款方式減輕并購重組企業的債務壓力,必要時可以對兼并重組煤鋼企業實行綜合授信。與此同時,要允許符合條件的煤炭鋼鐵企業通過發行優先股、可轉換債券等籌集兼并重組資金。在此基礎上通過整體上市或產權交易平臺加大推進煤鋼行業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力度,放大非公有資本或集體資本的持股比例。以此培育出組織規模化、產品高端化和股權多元化的大型煤鋼主體。
按照頂層設計,5年之內全國粗鋼產能要壓減1億-1.5億噸,3至5年內再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因此,做加法的同時,煤鋼行業去產能尤其是關閉與淘汰“僵尸企業”更離不來金融做減法的力量,而且這也是壓縮與削減煤鋼行業信貸總量的最重要地帶。據央行數據顯示,去年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雖然同比回落2.4個百分點,但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表明金融機構仍在向“僵尸企業”發放貸款,而“僵尸企業”又并未將貸款投向實體經營,而是用于“借新還舊”,由此放大了“貨幣空轉”和金融資源的錯配。因此,退出與關閉對“僵尸企業”以及環保、安全生產不達標且整改無望的企業及落后產能的全部貸款,必須實行嚴厲的信貸問責制;同時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新增產能建設項目一律不得給予授信。需要強調的是,由于金融手段不僅可以加速資不抵債的企業破產退出之速,還能斬斷“僵尸企業”的復產之望,相對于行政手段去產能或者競爭手段去產能,金融倒逼機制作用于煤鋼行業去產能更有立竿見影與長久性成效。
當然,無論是煤鋼行業的兼并重組還是“僵尸企業”的清理退出,都必然產生為數不少的下崗失業人員,初步統計是此輪去產能的過程中煤鋼行業涉及約180萬人分流與安置。通過國務院確定的“內部安置一批、轉崗就業一批、內部退養一批、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一批”四個分流渠道發現,存量崗位安置還是主要方式。但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截至3月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4%,環比和同比均僅下降了0.01個百分點;同時據人社部對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情況的監測,目前求人倍率為1.07,表明崗位需求數僅略大于求職人數,而且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結構調整的深入,部分企業用人需求還會下降,勞動者的就業難度勢必加大,國內勞動力市場已顯現出明顯的存量崗位就業的剛性約束。為此,除了加大對當地有效吸納分流人員就業的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外,很有必要鼓勵金融機構按政策規定給予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并合理降低貸款利率水平,以創造就業增量崗位。與此同時,可以采取省級統籌的形式發行長期專項債券籌集必要的創業支持資金。
現在看來,無論是壓縮對煤鋼行業的貸款,還是關閉對“僵尸企業”的貸款通道,存量貸款的調整都會令銀行產生壞賬和不良貸款,而且煤鋼行業高達80%的總體資產負債率中有60%集中在銀行。這樣,去產能所引起的存量債務處置以及銀行不良資產上升的難題會充分顯示出來。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預測,本輪去產能銀行業的不良資產率有可能會達到9.3-11.6萬億元,其中鋼鐵行業去產能形成的直接壞賬1280億元,煤炭行業至少也是前者的倍數水平。當然,通過并購重組無疑是最為理想的債務處理方式,但這種方式并不具普遍性,更大規模的債務處理途徑需要依賴于不良資產的證券化途徑,包括債轉股、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行金融債以及資管公司、私募基金、投資銀行參與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等等。
(作者系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