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
高山族簡介
高山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從廣義上說,它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臺灣南島語系各族群的統稱,即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上漢族及其他中國大陸民族以外的中華民族人口。從狹義上說,它僅指長期居住在臺灣地區的少數民族。我們這里講的高山族,通常指的是后者。在臺灣,高山族又統稱為“原住民”。
高山族在遠古主要來自祖國大陸東南沿海,屬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早在3萬至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臺灣島活動的跡象。1968年在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的距今3萬至1.5萬年前的“長濱文化”被認為是臺灣最早的古文化?!短接[》卷780《東夷》中引三國時吳國丹陽太守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曾述及夷州土人的生活習俗,如:“地有銅鐵,唯有鹿格(角)為矛以戰斗,磨礪青石以作弓矢。”“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夷州土人即今日的高山族。明代,高山族先民與外來族源融合,逐漸形成了近年民族學意義上的高山族。
1954年3月14日,臺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群;后相繼又有邵族、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5族被認定,至2008年末,臺灣已確認的原住民族群為14個。這些族群分布在約占臺灣全省面積2/3的中央綠地、東臺縱谷、東海岸平原及蘭嶼島等地,聚居在海拔約500~2000米之間的地區。
據臺灣當局有關部門2015年1月統計,2014年年底臺灣原住民為54萬。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各地區語言差別較大。據統計,至少有14種語言,大致可分為泰雅、賽夏、賽德克、太魯閣、布農、鄒、卡那卡那富等。散居在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
高山族的姓氏來源可分為兩種:一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所賜,計有衛、金、錢、廖、王、潘、黎等七姓。二是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歸還中國時高山族同胞所改,計有安、武、岳、鄭、洋、田、杜、湯、白、江、米、月、力等79姓。由于民族間日益交融與同化,現大部分高山族的姓氏已與漢族沒有太大的區別。
在社會制度方面,高山族的氏族社會具有母系、父系和貴族宗家等多種社會制度形態。高山族一般以“社”為聚居單位,一社一般有六七十戶。各社有氏族處理公共事務的機構,如部落會議、長老會議等,負責處理部落公共事務及各項政策決議。各社首領由全社的群眾經由民主推選產生,他們是部落中威望最高、能力最強的人。
高山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男女一般通過自由戀愛結合,少數族群奉父母之命。阿美、卑南族等母系氏族群落實行“女娶男嫁”的婚姻制度,女方在婚姻關系中占主導地位。其余族群多實行“男娶女嫁”的婚姻制度。
高山族家譜
由于高山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其家譜皆為口傳。直至17至19世紀間,日本、荷蘭、德國及美國等外國人深入一些高山族部落,他們在走訪調查時根據當地人口述所記錄整理了一些資料。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有日本學者對臺灣島上的原住民各族群居住區域做了全面訪查,是至今可見的對高山族族譜記錄最多、最完整的譜系書籍。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該書中的很多信息均根據高山族各族群部落之人口述而成,高山族又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很多文字系音譯而成,或者用拼音字符拼湊而成。
(一)高山族家譜的基本組成要素
高山族家譜主要包含以下幾種信息:
世系圖表。世系圖表是家譜最主要的核心內容,記錄了自口述者起的第一世祖先至最新的一代族人世系及相互間的傳承關系。該書中現存的原住民世系大多為各族群、各部落頭目或氏族大家長的口述家譜,總計記載了309組各家各族的家譜。
世系表中的人名后面,還會記載一些與該人有關的信息,如性別、婚姻狀況、疾病及死亡原因、配偶、有無子嗣等。
族群。標明泰雅、賽夏、布農、鄒、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九個族群中的哪一族。
社群和族屬系統。記錄了該族屬于哪個種群或社群,哪個社族或系統,如:太魯閣萬大社系統、太魯閣群西寶社、拔仔社氏族。
譜籍地。譜籍地指該族主要聚居的地方。如:泰雅族眉原社南阿冷社系統居臺中州能高郡(后屬臺中縣仁愛鄉)、布農族卓社群希希拉布社氏族居臺中州新高郡(后屬南投縣仁愛鄉)。
口述者及其性別、年齡。將口述這份家族世系者的名字、性別和年齡記錄下來。
通譯者。通譯者是指對該份家族世系口述進行翻譯的人。
采錄者及采錄時間。采錄者是指對該份家族世系進行現場采集錄用的人。
部落標高及戶數、人口。有一些家譜中記錄了該部落居住地的標高以及居住民的戶數和人口統計,反映了記錄采集時段各族各部落間的居住環境及人口數量。
譯注。部分世系圖表末尾會有一些附加的說明,有助于讀者的理解。
(二)高山族家譜的特點
1.高山族家譜都為口述家譜
大多高山族家譜由部族首領或頭目口述,然后由整理者進行記錄,后期加工而成。
2.記錄的世系通常在5至10代間
因口述人記憶力有限,世系中所記世代不會太多,一般在5至10代左右。其中最長的譜系達64代,采自居于臺東市的卑南人射馬干社部落家族;最大的家系多達389人,采自居于花蓮秀林鄉的泰雅人太魯閣群(此家族后劃歸太魯閣人)古白楊社部落家族。最短的系譜,只記錄二三代。
3.女性名字被著錄在家譜中
與漢族家譜女子不入譜的規定不同的是,高山族家族世系不摒棄妻子和女兒,她們的名字也盡可能會在世系圖表中有所反映。特別是那些奉行母系氏族制度的族群中,還以女性作為家族世系的傳承者來傳續家譜。另外高山族各族群多奉行一夫一妻制,夫妻雙方的名字左右并排或上下并列表示。
4.家譜可以反映各族的氏族社會所屬
由于高山族諸民族留存著父系、母系氏族,故父系氏族如泰雅、賽夏、布農、鄒、魯凱、雅美等族一般尊男子為始祖,而阿美族則是母系繼承,卑南族也有母系繼承的傾向。唯獨排灣族是長嗣繼承,不分男女,只要是長嗣,就可以繼承。如果該族屬于父系氏族制度的,那么世系傳承則大多由男性擔任;反之,如果該族屬于母系氏族社會,那么世系傳承則大多由女性擔任。
5.譜系中族人的名字采用連名制
泰雅、賽夏、阿美、卑南等族群實行“親子連名制”。父系社會的泰雅、賽夏人,兒子的名字后面一般連上父親的名字,女兒的名字后面則連上母親的名字;母系社會的阿美、卑南人,子女名字后面均連上母親的名字;雅美人實行“親從子名制”,第一個孩子出生后,其父母和祖父母便失去了自己原來的名字,被稱為“某某的父親”“某某的母親”。
6.從家譜中可以考察高山族各族的族源
高山族因為沒有文字,其部族來源世代口耳相傳,含有濃重的神話傳說成分,這一傳說包含了其原始信仰。通過對高山族家譜中族源信息的解讀,可歸納出高山族有以下幾個族源:
(1)高山發祥地。如:居于苗栗縣大泰安鄉的泰雅人澤敖列群馬那邦社家族,傳說從大霸尖山(今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處,該山被泰雅人尊為“圣山”)裂開的石頭中誕生了三男二女,其中一男便是馬那邦社家族的始祖。
(2)平原或海岸發祥地。如:賽夏人傳說其始祖源自部落遭洪水入侵后唯一遺存的男人。
(3)神造物發源而來。如:布農人傳說他們的始祖源自瓢簞和土釜內出生的一對男女;排灣人傳說其始祖源自女神所投兩塊石頭而生,右手投石即為馬蘭社祖先,左手投石即為卑南社祖先。
(4)從海外島嶼渡海而來。如:阿美族傳說祖先們先后自紅頭嶼(蘭嶼)或火燒島(綠島)渡海而來,分別在臺灣本島東海岸秀姑巒溪口附近的大港口或臺東方面的海岸猴仔山等地登陸。
(5)源自動植物或神靈,此類來源又可分“蟲生”“蛇生”“蛋生”“樹生”等說法。如:布農人傳說來自“蟲生”,稱祖先是被螞蟻、蚊蛆等蟲將兩個匍匐于地的無骨人形者包圍后而生;卑南人傳說來自“竹生”,稱始祖源自東方海岸的神人,神人將一根竹子插入泥土,從竹子上節誕生了男人,次節誕生了女人。
7.從家譜中可以還原部落的遷徙經過、所遭受的變故等歷史事件
高山族家譜中所傳誦的世代,可以追溯過去的年代部落家族所發生的歷史故事,如部落的遷移,部落曾經遭受的自然災害,部落間發生的戰爭,等等。
8.家譜里敘述了族群社名的由來
一些社族名稱來歷頗為生動有趣,被記錄于口傳世系中。如:居住于屏東縣滿州鄉的排灣人蚊蟀社家族,該族曾與滿洲社人大戰于滿洲山,因此族人將“滿洲”作為該族的鄉名。在這次戰爭中,很多滿洲社的戰士陣亡,尸體發出臭味,當地語“臭味”意思為“蚊蟀”,社名因此而來。
9.家譜中記錄了族人的婚姻和血親信息
高山族家譜中保留了族人的婚配情況。最常見的是嫁娶信息,即某男娶了某地之女,某女嫁了某地之男;又有離婚、喪偶、續弦、入贅、收養、與異族或異國人通婚、交換婚姻、近親結婚等信息。高山族在婚姻和血親觀念上比較民主開放,他們客觀真實地反映了高山族人的血親與倫理觀,這與漢人家譜將此類信息隱去或不入譜的做法有著截然不同之處。
10.家譜中提供了族人的死亡原因或病理信息
高山族家譜中記錄了很多族人的死亡或病理信息,其原因多種多樣,有的為夭折,有的為疾病,有的為自殺,有的為意外事件,有的為與他人沖突或因戰爭而引發的傷亡。
綜上所述,高山族家譜處于較為原始的家譜形態,即口述家譜。高山族家譜的內容其實十分豐富,它涉及了家族信息的方方面面,為后人了解和研究高山族家譜提供了一份寶貴信息,也為我們探尋高山族人的生活、變遷、婚配、人口資料等保存了大量的資料與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