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瑤

近年來,影視行業發展迅猛,市場急遽擴張,人才匱乏已成行業晉級瓶頸,這其中基層專業技術人員供不應求尤為突出。自導演馮小剛呼吁建設影視“藍翔技?!焙?,諸多導演以及影視公司已將劇組基層員工培訓列上日程?!毒C藝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影視行業基礎工作者,發現在影視工業化發展的大環境下,不少基礎工作者的工作狀態更接近“農耕”,以“自耕自銷”的方式在市場打拼,缺乏行業規則指導,目前資本盲目進入的狀況又加劇了這一現象。
外行進入“門檻低”
“外行轉入行業內的比例比較大”,攝影師潘柄齊從業6年,常常發現“片場里非專業工作人員比比皆是”,通常片場工作“沒什么門檻”,“只是技術經驗不夠,有時達不到客戶標準”。
一位專業燈光設計師對《綜藝報》記者承認“燈光師門檻比較低”,該燈光師是電影學院攝影學畢業,燈光設計從業13年,其表示專業燈光師數量并不多,劇組請不到人的情況下就只能請“河南燈光村”的農民工來做燈光工作,因為燈光師剛入門時體力要求很高,薪水低微。
錄音師耿亮從傳媒大學畢業,已經從業13年,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觀察當前整體錄音行業卻感到“門檻比較低”,主要因為“制作標準、播出標準”對前期錄音師來說并不高,“機器也是可以摸熟的”。
資本盲目進入、市場需求旺盛,極大影響了人員流動性和專業性,也導致“金字塔底部”急速擴大。資深制片人韓小凌表示,“現在投入到電影行業的資本方對電影了解很少”,電影是依賴團隊作業完成的藝術種類,每個團隊都不能缺少專業人才。但現實是資本的介入導致基礎工種的狀況發生變化,潘柄齊發現工作中不得不應付一些“不太懂行”的客戶,添加了額外的工作量,耿亮更是感到錄音行業逐漸變成了一個比例不調的金字塔,“頂層沒幾個,底層人太多”,這個結構導致技術往往出現瓶頸,而資本流入市場以后,許多劇組都降低要求——只“滿足電視劇播出要求即可”。耿亮不由感嘆,整個市場因此變得越加“不需要好技術”了。
服裝造型師、國家一級美術師陳敏正也感到“兩極化”的嚴重性。“好多戲差不多找一個造型師就行了”,“窮”劇組往往很隨便地挑選造型師,一般只有大制作的劇組才會雇傭具備一定創造力的造型師。資本流入行業要求制作速度加快、放低標準,致使底層非專業人士流入行業內的速度加快,作品整體質量變低。
非專業變專業主要靠“師傅”。與傳統舊工業一樣,“師徒關系”在影視業基礎工作者成長經歷中至關重要。從業14年的攝影師肖國旺告訴記者,市場上有許多優秀的攝影師,不一定是從電影學院畢業?!耙恍z影師上學時沒學過這門專業”,又或者根本沒進過大學,他們通常在設備公司上班并對器材逐漸熟悉,開始做攝影師助理。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部分人成為了攝影師,“就像傳統的師傅帶徒弟”。
耿亮表示,部分外行人可以通過培訓學習變成內行,“如果知識程度做不了音樂錄音,也可以做簡單的不需要太多技術成分的對白錄音。再通過工作中的歷練、磨礪,使技術達到相應水準”。而陳敏正自己也帶徒弟、創辦學校,顯然對于基礎工作人員來說,師傅帶徒弟是常見的學習渠道。
基礎工作者“工作強度大”
基礎工作者“加班加點”是常事。韓小凌稱,即便影視業基礎工作人員中比較專業的工作者也可能會選擇轉職,“其中還會有人選擇出國、改行,或者太累了干脆不干”。潘柄齊就對記者表示經常感到工作強度很大,“有時要連續拍攝12小時以上,休息時間包括午飯最多只有30分鐘,有時甚至吃不上飯”。某位燈光師也透露,放棄影視劇拍攝工作轉戰廣告是因為“影視劇拍攝薪酬和時間缺乏標準”,現在“拍電視劇最累,電影其次。電視劇燈光設計要求最低,人員也不要求專業”。
基礎行業工作者的工作時間沒有規定。國際上來講,最低和最高的工作時間可保證工作者的工時、工薪和加班費用。目前許多基礎行業工作者都處于“自由職業”范疇,“有活兒就干,沒活兒就歇著”,有時每個工作間的空白期長達幾個月,然而在此期間,處于工作狀態的工作者卻超時工作。陳敏正透露,目前劇組內導演和演員工作時長都限制在10小時之內,超過就換班,然而工作人員卻“只能在現場熬”。
肖國旺從業多年,他認為行業缺乏可以有效聯系工作人員的平臺渠道?!皼]工作的時候有些能力強的攝影師就在家待著,可能某劇組正好需要一個好攝影師,但彼此都聯系不上?!毙ㄗh,最好建立溝通平臺,并規定“一個劇組必須工作8小時,加班不能超過多少小時,一天休息時間必須得到保障”。
項目留出的工作時間過短,也會導致工作強度加大。“有時一個項目啟動后制片人先去請演員,但其他工作不會同步推進。突然距殺青前還剩20多天的時候,演員簽了合同才馬上要開始”,陳敏正透露,某個項目只留給一個美術部門20天搭景期,“膽子大的才敢接”。他還表示從畫設計圖到完成不可能有足夠時間,即便完成了,質量也值得懷疑。作為錄音師的耿亮表態,錄音工作“沒有不超時的”,“工作全是往前趕,可能幾個月沒有工作,一來一個月之內就要干完”,而錄音工作還通常都是“最尾”的工作,理應在其他部門結束后進入項目,最后進入合成階段。由此看來,資本的迫近、行業的缺乏規則約束,都惡化了基礎工作者的生存環境。
分工和薪酬缺乏標準
影視基礎工作者長年處于分工和薪酬缺乏標準的尷尬狀態。首先,分工不明確。內部劃分混亂的狀況,既影響質量也缺乏效率。
耿亮介紹,實際上“單單是錄音行業就能分出五六種專業門類錄音”,比如晚會現場錄音、電影電視劇同期錄音、唱片錄音、影視后期制作錄音等等,但國內對錄音行業的劃分卻不明確。電影電視劇里的錄音師往往還要兼備“話筒員、混錄師、音調編輯師、音樂編輯等多重工作”,造成了錄音成果專業性下降。
其次,各個基礎行業的薪酬缺乏標準。制片薪資分配離國際標準相差甚遠,導致生產和工作“性價比”很低?!芭挠耙晞『团碾娪皬V告的錢不成比例”,燈光師們感到這一工種在電影電視劇業界的性價比不高。陳敏正說:“以設計師的要求和薪酬標準來講,我已經10年沒變過了,在整個薪資分配體系中造型師是被忽略的一族?!毕啾让绹鴮⒒瘖y團隊視作“企業”,專門有科研人員在車間研制材料,中國造型師則是在“非常簡陋的條件下逐漸成長的”。陳敏正表示,雖然中國目前在造型上已經基本“與世界水準持平”,但生產服裝卻沒有相應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