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視劇交易越來越成熟,市場也愈發規范。電視臺基本都是從市場采購電視劇,甚至成立專門的部門負責采購工作。但電視節目的采購工作卻從來沒有一個專門的市場,也沒有合適的市場來運作。其中原因自然與電視節目的市場化生產不夠有關。大部分電視臺還在自制節目,自我運營欄目。但是我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開始采用制播分離方式,通過市場獲得欄目,或者讓臺內團隊也參與到市場化的資源配置當中來。但畢竟還不多,尚處起步階段。
說到欄目市場化,就不能不提制播分離。該理念來源于英國公共廣播體制。由于觀眾需要向BBC交付執照費,BBC用此費用制作和播出電視節目,英國議會便希望BBC拿出一部分執照費來扶持該國的獨立制作行業。BBC也確實拿出了40%的經費支持獨立制作。由此就形成了委托制作體制,大量節目制作公司從中獲利,當然也極大促進了英國電視業的成長,并令其保持了在全球的領先地位。這種制播分離理念在很多地方也得到實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也有人一直呼吁引入這一制度,讓國家電視臺拿出一部分預算支持還很孱弱的中國電視節目制作行業。
遺憾的是這一制度在國內的實施并不到位,以光線傳媒為例,它從給電視臺供片起步,到去年宣布裁掉電視節目部門,這十幾年的發展就是中國制播分離的血淚史。市場化的欄目采購機制始終沒有成器。
最近幾年,由于海外模式在中國的成功,許多社會公司帶著國外成功模式殺入中國電視圈。慣常的作法就是對賭,賭收視率。這一點,電視臺當然樂于社會公司進入,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是電視臺坐收贏利,而玩得好的社會制作公司并不多。
另一種比較流行的市場化公司參與電視臺節目制作的方式叫“占頻費”。社會公司制作節目,自主招商,付給播出平臺一定的費用獲得播出權利。這種方式目前比較普遍,尤其是收視一般的衛視。眾多公司戴著鐐銬跳舞,這種“苦逼”的節目制作可想其歡樂性能有多少。這種方式并非實現播出平臺的價值,而是拉低播出平臺的品位和廣告價值,基本上是一種自殺行為。
從以上兩種方式可以看出,市場化公司經營電視欄目風險相當大。對于大部分市縣臺來說,由于廣告管制和市場低迷,已經沒有能力花錢購買節目了,他們期待著貼片廣告的發行,夢想著不要錢白揀節目,這讓節目制作公司的市場空間進一步縮小。以至于很多節目制作公司的老板要向天而問,電視還能玩嗎?
與中國電視節相反,國際電視節交易最多的不是電視劇,而是電視節目,甚至是節目模式。這說明節目才是電視行業最大的市場,只是我們沒有制定好規則,市場尚待完善。一旦這個市場真正建立起來,應該對中國電視事業起到相當大的幫助,對社會資本來講,那時也將是進入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