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藝報》:二三線衛視如何突圍,目前面臨的機遇與風險有哪些?
王福豹:隨著現代傳媒業的快速發展及受眾需求的多元化,廣電行業馬太效應愈加凸顯,尤其是衛視頻道。對于二三線衛視,上有一線衛視大投入、大制作、高回報的優勢高壓,下有新媒體機制活、受限少、樣態多的擠壓,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路在何方?這是現實留給陜西衛視的嚴峻課題,也是促使陜西廣播電視臺必須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在創新中求變的動力。
有人說“二三線衛視基本上沒希望了”,我認為這也不現實,目前還是有希望的。依托陜西的區位優勢,陜西衛視還有很多可以嘗試的空間。從實際情況來看,陜西衛視不應該走湖南、江蘇衛視的發展道路,跟著他們走,我們的發展可能會有問題。陜西衛視只能另辟蹊徑,尋求差異化發展,找準定位,講求“融合”。
《綜藝報》:面對市場競爭,作為管理者,有什么困惑和思考?
王福豹:困惑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我們也在思考探索一些新路徑。首先是人才問題。在傳統體制里,怎樣培養人才并留住人才,是傳統企業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陜西廣播電視臺也在探索人才的培養路徑。舉例來說,陜西臺一個廣播頻率的音樂人想做音樂事業,我們會為其創造一個平臺,成立一個子公司,實行股權機制,創造條件留住人才,實現共贏,打破體制障礙。這次面向社會的人才引進,也為陜西衛視注入了新鮮血液。
其次是資金問題。二三線衛視最大的困難是落地費每年不斷增加,臺里的成本年年增長。目前,落地費市場價格也缺乏有效的行政指導和宏觀調控。
另一方面,節目成本不斷增長,居高不下,其中明星身價過高。一線衛視有充足資金做節目,二三線衛視難以承擔。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真人秀去明星化,提升素人在節目中的地位。同時,收視如何提升也是問題。我們的做法就是,節目重點聚焦百姓,而非明星。比如《超級老師》的焦點是老師,這也規避了投入成本問題。
電視劇投入成本也非常大。單集100-200萬元的價格二三線衛視無法承擔。實際上,不管電視臺還是公司,都是給明星打工。因此我們要轉變思路,推新人,自己造星。
隨著廣告收入不斷下滑,電視臺資金壓力非常大。資金、人才等問題,如果不打出一套組合拳是無法解決的。
最后是收視率問題。目前,收視率數據不能完全反映觀眾的收視行為,樣本戶存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影響。但很多廣告客戶只看收視率,依托收視率數據進行廣告投放,對此我們也在做一些探索嘗試。隨著有線電視平臺雙向化發展,陜西全省有線數字電視平臺已有200萬雙向互動數據,這一數據相對真實、直觀,但客戶認可度尚待提高,在全國收視率統計之外,我們要慢慢讓廣告客戶認識、接受這項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