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41)
?
RFID技術在企業裝備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劉憲鵬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41)
摘 要:本文主要根據企業裝備管理的需求,基于RFID技術開發了一種裝備管理系統。該系統在裝備倉儲管理、跟蹤監控的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現。確實改善了裝備管理水平、物資保障效益以及效率,使得保障成本大幅降低、提升了信息化條件下的企業裝備管理水平。
關鍵詞:FRID;管理;風險;裝備
目前,我國整體信息化產業建設的最薄弱環節就是中央企業裝備物資實施信息化管理。當前裝備管理的模式仍舊以人工操作為主,從而出現管理效率低、管理部門獨立分散等類似問題,該模式已經很難適應各級部門對裝備快速、準確保障需求[1]。
針對以上幾方面的弊端,本文基于RFID技術,開展裝備管理系統架構的設計研究,利用自動化、信息化以及現代化等方法,不斷提升裝備管理水平,從而實現降低裝備管理開銷、使裝備管理更加智能化、降低管理工作的復雜程度的既定目標。
1.1倉儲管理在裝備中的使用
基于RFID技術,開展倉儲裝備管理研究,實現有效解決裝備物資流動與倉庫存儲相關的信息的管理。引入RFID 技術的目的就是要簡化業務工作流程,實現對成本的降低運作、從而改善清倉查庫的質量。
1.2運輸中對裝備的管理
該系統將接收到的GPS信息處理后,實現對目標移動的方向、速度、經度、緯度的計算,然后利用現有的網絡對通信傳輸的媒介求進行定位信息的傳遞。
1.3在裝備追蹤監控中的應用
基于目前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裝備物資發出后很難實現實時追蹤,難以了解裝備物資的狀態,更談不上根據形式變化對其進行重新配置。考慮到在信息化步法加快的今天,對于各種信息的獲取及處理務必要快速、準確。
將RFID技術廣泛使用,對提高裝備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國內學術界對該技術 技術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RFID 技術進行相關標準化。本著建立軍民一體化物流系統、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目標,必須要指定統一的標準。
(2)探索RFID 的安全機制。只有在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前提下,才能實現對只讀標簽中的數據信息保密。事實上,可讀可寫標簽很容易被惡意更改,甚至被清除,電子標簽信息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3) 數據庫的分布式技術探索。裝備管理工作是涵蓋面非常的廣泛,呈現出多層次、多批次的分布態勢。所以,要實現裝備管理的可視化、信息化以及科學化,就要采用較為先進的技術,而FRID技術就是這么一個由多個數據源組成的數據庫綜合系統。
3.1總體設計
本文設計了一個RFID平臺系統,該平臺使用C/S模式進行架構,主要內容有:支持數據庫的系統硬件、客戶端接口、數據庫、系統軟件。數據的傳輸需要通過客戶端訪問數據庫,提取信息數據,確保客戶端方便、可行,即查即用,隨時查詢、隨時更新數據庫中數據信息。平臺架構如圖1所示。
該平臺的決策系統功能較為強大,通過和客戶端口直接連接,實現多個客戶端請求鏈接,然后從模型庫里面匹配恰當的目標。
考慮到平臺的適用性問題,設定了不同權限,所以,登陸進入平臺后所能操作的系統主界面的功能權限也是有區別的。
3.2網絡結構設計
為了滿足RFID技術的裝備管理系統對網絡結構的需求,我們對網絡結構進行了設計,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網管中心的核心地位確立。網管中心是一個超大“服務器”。主網絡主要采用的是以太網系統。在管理系統的設計時,要考慮:將計算機架子、大型的服務器、路由器等設備統一安置在一個房間里面,以便整體保障和集中管理,并采取拓撲結構與子網絡連接的。(2)實現信息交流的無障礙。主要涵蓋兩個方面,即:企業內部網絡平臺的無障礙通信功能,保障了企業內部及外部世界交流的窗口;院內信息服務的無障礙通信平臺,該平臺針對院內人員,實現即時的交流。(3)實現裝備倉庫的即時管理和動態更新。裝備倉庫管理基于系統平臺,該平臺要對數據實現實時采集,同步更新信息。實現平臺系統的六類用戶實時掌握裝備的最新情況,便于管理人員根據管理的計劃及時調整裝備保障,實現對裝備的高利用率。
3.3數據庫設計
相對于網絡服務器來說,行使模型系統、生產模型系統、檢查模型系統以及傳輸模型模式等操作都可以在客戶端口上完成。根據本平臺系統功能的制定的流程,建立了數據表的實體流程圖。用戶的實體包括了6類屬性,即:用戶名、登錄密碼、姓名、權限類型、部門、職務等。
RFID技術被引入對中央企業的裝備實施管理,給保障模式帶來顛覆性的變化。為此,我們需要放眼長遠、緊盯該技術在領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不斷將新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管理中,實現裝備管理的高水平、物資保障的高效率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志航.RFID 技術在軍事裝備維修保養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 2008.
[2]張海兵,朱愛華.武器裝備維修保障資源可視化研究[J].兵工自動化,2009(12):49-50.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