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英
?
謝謝你,讓我遇見了你
范小英
【謹以此文獻給我揮灑過青春熱血的地方】

與學生臭美
2013年8月19日,我如愿考取了家鄉隆回縣灘頭鎮栗山完小的特崗教師。之所以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剛聽到這個消息時,我真的有“一蹦三尺”。記得當時我的QQ空間里的心情是這樣一句話:“考取了老家的特崗老師,高興之余不免擔憂:馬上就要離開家、離開剛剛斷乳的一歲半的女兒,這樣的雙城生活我能HOLD住嗎?”那是我彼時的真實心情。懷著這種期待又復雜、高興又擔憂的心情,我離開了長沙,坐上了回老家的汽車。
來到學校,我依然覺得很欣慰——眼前呈現了兩棟嶄新整齊的教學樓,黑瓦黃墻,像是剛粉刷過。我們一行有四個特崗教師同時被分到了這所學校。安置好自己的行李物品之后,就迎來了開學工作。第一個學期我就接手了一個三年級的班級,教學任務相當繁重,不僅當班主任,還教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一周除了早自習外還有22節課。接到教學課程表時我驚呆了,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馬上投身進了教學和課堂中。
時光飛逝,仍記得第一個國慶節長假時,我帶著一副嘶啞的嗓子見到了一歲半的女兒。我知道,特崗工作的開始,就意味著女兒成了留守兒童,我給予她的母愛便如蜻蜓點水一般,遙遠而又輕盈。慶幸家里還有支持我的丈夫和理解我的公婆,我心懷感恩。
和家人團聚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告假回來,我馬上又投身到工作中。面對著一張張純真的面龐、一雙雙無邪的眼睛,我調動了所有的激情。上午的四節課,我上完語文上數學,口干舌燥;在上音樂課時,由于條件限制(那時教室里還沒有安裝多媒體和班班通),我便用自己的手提電腦下載一些樂曲和適宜的電影給孩子們看,他們個個歡欣雀躍;在數學課上,由于我專業不對口,不免有些“茶壺里煮餃子——有口倒不出”的感覺,但我竭盡全力,因材施教,采取一對一幫扶后進生的方法。這樣下來,這個班級在三年級期末的統考中,語數雙雙考了第一。家長們到學校來訪之后普遍反映:我的孩子這學期成績進步了,字寫工整了,表現變好了,懂事了。我心里說不出地高興。
當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的,孩子們的喜怒哀樂、一舉一動、衣食住行都要密切關注。班上的孩子普遍都是留守兒童,家里只有爺爺奶奶帶著,而他們的爺爺奶奶大多又忙于農活。早上很多學生沒吃早餐就來學校了,我便再三叮囑他們一定要買一些有營養的面包而不是買垃圾食品(如辣條)吃,再監督他們吃下學校配發的營養早餐(牛奶、餅干)補充體力。中午食堂開餐后,在頭幾周我都是親力親為給他們分飯菜,并與他們一起就餐。之后走上正軌了,我便訓練幾個得力的班干部給他們分飯菜。有些學生太馬虎了忘記帶飯盒,我也經常借給他們碗筷,讓他們吃好飯。有時候如果我煮了好菜,也會分給他們吃。他們也很懂事,知道老師從學校到鎮上買菜不方便,便偶爾從家里帶些家常小菜給我。有一次,一個學生用塑料袋拎著一兜卷心菜還有幾個雞蛋對我說:“老師,送給您!”我說:“謝謝!”接過來一看,里面幾個雞蛋躺在黃黃的雞蛋液里。可以想象,這孩子一路上磕磕碰碰,把十個雞蛋磕碎了好幾個。但我還是滿心歡喜。路程遙遠,孩子給我拎來的,是一顆熱忱的心。

和孩子們一起看電影
時間的腳步是輕快的,轉眼特崗生活就已過去兩年半。回想這兩年半的時光,也有不順心的地方,如學校住宿條件簡陋、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這些我都可以克服,畢竟我是在農村長大的,這一點吃苦耐勞的精神還是有的。空閑時,我總會想起年幼的女兒,電話那頭,她總是用嬌滴滴的童聲叫著:“媽媽,回來。”畢竟當時她才一歲多,僅會發幾個音,而這幾個音卻是對我最深情的呼喚。有好幾次,我的淚水奪眶而出,于是接下來徹夜失眠。因此,我只能化想念為動力,努力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節課,過好每一天。只有讓自己投身于工作中,我的思想才不會被想念的洪水吞噬。工作之余我便打打球,散散步,夜晚和當地居民們跳跳廣場舞。我甚至還種了些蔬菜,實現了部分小菜自給自足。偶爾我也會和同事們出去釣魚,讓生活充滿其樂融融的田園風情。
當然,有時候獨居在學校的“陋室”里,我也會懷念我遠在長沙的溫馨的家。有時候周末回家探望父母,看到他們仍然辛苦地勞作,不免有些愧疚。父母操勞一生,兩鬢斑白,何時他們才能稍作休息?他們知道我這微薄的薪水不足以供養一大家子人,又任勞任怨地勞作;而我也知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我回到家鄉教書,就是基于對家鄉父老鄉親的報答,即使因為繁忙不能隨時回家照顧他們,他們也會理解。還有長沙的家,我又何嘗不想陪在家人身邊,看公婆含飴弄孫,和丈夫舉案齊眉,跟孩子朝夕相處?可是我知道,過河的卒子不回頭,我應該把我的一腔熱血灑在這養育了我十幾年的土地上。我的工作雖然平凡,但平凡中蘊涵了偉大;我的崗位雖然清貧,但清貧中充裕了精神。

班級獲得周流動紅旗,孩子們高興極了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是飽含深情的;當我整理這段思緒時,我是收獲良多的;當我回首這段時光時,我是無愧于心的。我并不想把自己塑造得多么偉大,因為我本身也僅僅是凡塵一俗子,滄海一顆粟;我并不想把語言堆砌得多么華麗,因為這都是我真實質樸的情感積累。如果要對我的特崗生活說一句話,我想說:“謝謝讓我遇見了你!”我也相信,它會微笑著對我說:“也謝謝你沒有辜負我!”
(作者單位:隆回縣灘頭鎮栗山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