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強++曹燕燕++廖平安++葛昌斌++黃杰++黃全民++喬冀良
摘 要:2011年從河南省農科院、周口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引進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11個,參考高穩系數法 (HSC),結合產量及構成因素變異系數 (CV)來評價鑒定各參試品種的高產穩產豐產等性狀。結果表明,鄭麥379屬豐產穩定性最好的品種,可在漯河市及周邊砂姜黑土麥區推廣種植。
關鍵詞:砂姜黑土;小麥;鄭麥379;評價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21
Abstract: In 2011, 11 wheat varieties with high-quality and strong gluten from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Zhouk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ere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 of high yield and stable yield of testing 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with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method (HSC), combined with the yiel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hengmai 379 is one of the best varieties with genera fertility stability, can be planted in Luohe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sand ginger black soil area.
Key words: sand ginger black soil;wheat;Zhengmai 379;evaluation
小麥是河南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新品種的引進對品種改良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對引進的品種進行鑒定、篩選,并加以評價利用,對于豐富漯河市小麥品種的遺傳基因,提高漯河市小麥的產量、品質、抗性等有著重要意義。為解決漯河市優質強筋小麥品種多亂雜、抗逆能力差、產量不穩,以及種質資源匱乏等問題,2011年漯河市農科院從河南省農科院、新鄉市農科院、周口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引進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11個,連續4年對其進行鑒定評價,其中鄭麥379在產量表現、品質等方面表現較為突出,通過對其產量性狀評價,為漯河市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種質利用等方面提供參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基本情況
試驗于2011—2014年在漯河市農科院試驗基地 (東經113°67′,北緯33°24′) 進行,供試土壤為潮褐土。供試品種為新麥19、鄭麥366、周麥24、濟麥20、西農979、衡觀35、新麥26、鄭麥7698、鄭麥379、周麥26和周麥18,共11個品種,以周麥18為對照。
1.2 數據分析方法
收獲時選取有代表性的點從基部隨機連續取50個穗調查穗粒數,測定千粒質量,小區全部收獲脫粒后計產。分析方法采用與對照相比較的方法,產量穩定性參照Francis提出的以品種平均產量為參數,用高穩系數法 (HSC),結合產量及構成因素變異系數 (CV)來評價品種的高產穩產性。用變異系數(CV) 來度量產量的穩定性,若變異系數小說明該品種在不同的環境中變化小,靜態穩定性好,變異系數值小且均值又高的品種是最理想的品種[1]。
2 結果與分析
2.1 豐產性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表1),鄭麥379表現出較好的豐產性。2011—2012年度鄭麥379平均產量6 954.30 kg·hm-2,比對照減產0.97%,不顯著,居試驗第3位;2012—2013年度鄭麥379平均產量7 703.80 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4.31%,不顯著,居試驗第1位; 2013—2014年度鄭麥379平均產量9 551.55 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7.38%,達顯著水平,居試驗第2位;2014—2015年度鄭麥379平均產量7 260.32 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13.04%,達極顯著水平,居試驗第2位。
2.2 豐產穩定性綜合分析
高穩系數與產量的相關性極高,高穩系數與品種的實際情況切合程度高, 能準確反映品種的高產穩產性[2-3],以各參試品種年度間平均產量變異系數來鑒定評價品種的穩定性。結果表明(表2),鄭麥379和對照品種周麥18的變異系數分別為14.80,14.17,差異不明顯,說明鄭麥379穩定性與對照周麥18處于同一水平。在所有參試品種的產量穩定性比較中,鄭麥379處于第6位,而衡觀35、新麥19、濟麥20等雖穩定性較對照好,但產量水平較低,屬于中產水平的穩產品種,鄭麥379與對照周麥18產量水平高,變異系數列第5、6位,同屬于高產穩定性品種。表2中的結果顯示,產量較高的品種依次為鄭麥379、新麥26,對照周麥18列產量第3位,因此,小麥新品種鄭麥379的穩定性與對照周麥18處于同一水平,產量水平優于對照周麥18,示范結果表明鄭麥379可在漯河市及周邊麥區推廣種植。
4年的試驗與對照相比,1年平產,3年增產,平均產量7 867.49 kg·hm-2,比對照周麥18平均增產5.87%,居11個品種的第1位。因此,HSC法以豐產性為主,兼顧穩定性,能夠綜合評價各品種的豐產穩定性。
小麥產量是遺傳基礎產量和生產環境產量的總和,溫振民[4]將遺傳基礎產量占目標品種產量的百分比稱作高穩系數,高穩系數計算公式:HSCi =(Xi-Si)/1.1 XCK×100%,HSCi值越大, 表明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越好, HSCi值越小, 則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越差[2-12]。由表2可以看出,鄭麥379產量最高,HSC最大,屬豐產穩定性最好的品種。endprint
各參試品種中豐產穩定性最優的品種依次為鄭麥379、新麥26和周麥18。對照周麥18產量列第3位,但其穩定性列第4位,其HSC上升到第2位,濟麥20雖產量列第11位,但其HSC上升到第9位。
2.3 產量構成因素變異性分析
品種的表現不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可以用變異系數(CV)來表示,變異系數反映的是品種的靜態穩定性,變異系數越小, 說明品種的靜態穩定性越好。由表3可以看出,在參試品種中鄭麥379的每公頃穗數中等,每穗粒數較多,千粒質量較高,屬中大穗型品種。產量三要素中以穗粒數最為穩定,其變異系數最小(6.359 7),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均能獲得穩定每穗粒數,穗數次之(6.373 1),千粒質量最大(6.920 7)。因此,品種的群體調節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獲得較為穩定的穗粒數,若每公頃穗數和千粒質量變異系數相對較大,說明其群體調節能力和千粒質量變化幅度較大,為較不穩定的產量性狀,若隨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相對不穩定的產量性狀。
2.4 產量構成因素間相關性分析
表4顯示,產量構成因素中以千粒質量與產量的相關系數最大(ry2=0.55),呈正相關,穗數和穗粒數均與產量呈負相關,這說明穗數和穗粒數均是產量的制約因素。因此,本區域生態條件下,要實現產量的進一步提高,通過提高千粒質量相對較易獲得,而依靠增加有效穗數和提高穗粒數來提高產量相對較難。由表4還可以看出,產量構成三因素互相制約,其中,穗數與穗粒數和千粒質量均呈負相關(r12=-0.92,r13=-0.37),穗粒數與千粒質量呈正相關(r23=0.34),因此,在目前生態條件下,可通過穩定千粒質量,協同增加穗數與穗粒數達到進一步提高產量的目的。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鄭麥379具有較好的豐產穩定性和較好的適應性。通過示范推廣,該品種產量構成因素協調能力相對較高,不同生產年度群體調控能力極強,均能形成合理適宜的有效穗數和穗粒數,構成因素中千粒質量不同年度間變化較大,為較不穩定的產量因素。鑒于鄭麥379穗大、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的特點,生產中需加強中后期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延長葉片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能,充分發揮其優勢。總之,鄭麥379是一個極具推廣潛力的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
參考文獻:
[1]李世平,張哲夫,安林利,等.品種穩定性參數和高穩系數在小麥區試中的應用及其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0,15(3):10-15.
[2]劉兆曄,韓啟秀,于經川,等.山東省小麥新品種(系)高產穩產性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2):136-137, 186.
[3]楊子光,冀天會,郭軍偉,等.北部冬麥區旱地小麥新品種產量穩定性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4,22(1):70-72.
[4]溫振民,張永科.用高穩系數法估算玉米雜交種高產穩產性的探討[J].作物學報,1994,20(4):508-512.
[5]陳岳徐,許大熊,陳文貞.雜交稻特優524的豐產性穩定性適應性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3,19(3):21-22.
[6]張勇躍,劉志堅,張仙美,等.大豆區試中品種的豐產性、穩產性及適應性分析方法比較[J].雜糧作物,2002,22(2):90-93.
[7]顧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等.高產穩產多抗小麥新品種淮麥21號的選育及栽培要點[J].江蘇農業科學,2007(2):50-51.
[8]楊進榮,王成社,李景琦,等.小麥新品種陜農78的豐產性穩定性及適應性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04,24(3):134-135.
[9]蒲宗君,饒世達,劉仲齊.川麥28的穩產性分析及其利用[J].麥類作物學報,1998,18(4):26-28.
[10]范濂.農業試驗統計方法[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11]劉佩蘭,姜潤田,李威.對馬鈴薯新品種春薯4號豐產、穩產性的分析[C]//中國馬鈴薯學術研討文集:1996, 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55-57.
[12]呂文河,白雅梅,陳伊里,等.馬鈴薯新品系產量穩定性分析[J].馬鈴薯雜志,1995,9(4):198-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