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張文政
摘 要:圍繞“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分析蘭州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機制的基礎上,重點描述了蘭州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進程中,關于“人”的城鎮化和“人”的現代化。通過分析,蘭州市城鎮化發展已進入高級階段,農業現代化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水平較低。蘭州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人地矛盾問題,農民“市民化”問題,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應采取積極對策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15
Abstract: Around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analysis of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describes the focu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nd urbanization on "peo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advanced stag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the problem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farmers' citizenization problem,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ncoordinated should take positiv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但在四化中,農業現代化嚴重滯后于其它三化,成為四化建設的短板。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城鎮化的互動支持,因此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是對“新四化”背景下工農關系及城鄉關系的深刻解讀,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蘭州市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及少數民族聚居區于一體,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一,分異明顯,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是建設西部節點城市的根本途徑,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中之重。筆者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分析了在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體現出的“人”的城鎮化與現代化的思想,闡釋了在注重“人”的現代化這一前提下,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1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本質
“人”的城鎮化和“人”的現代化相互依存,彼此影響,二者的核心是“人”。也就是說,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依靠“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讓“人”更好地生活。城鎮化是“人”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高質量的城鎮化。
城鎮化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刺激農副產品消費,推動農業技術改革創新;城鎮化的進程推動農村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交通、住房、生活質量以及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改善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為實現“人”的城鎮化和“人”的現代化創造條件。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土地、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伴隨農業現代化產生的“職業農民”有利于推動城鎮化的進程和建設高質量的城鎮化,這部分人相較一般的農民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素質,他們在城鎮生活,在城鎮消費,一方面為城鎮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支持;另一方面由“職業農民”創辦的鄉鎮企業吸納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城鎮化的發展。
2 蘭州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蘭州,甘肅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地處黃河上游,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征。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提出于2020年將蘭州發展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大都市。蘭州市土地面積為139 995 3 hm2,常住人口為366萬,戶籍人口322萬,其中,建成區內非農業常住人口261萬,外來流動人口50余萬。
2.1 蘭州市城鎮化現狀
2015年蘭州市總人口366.49萬人,城鎮人口為296.6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80.95%。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75.86萬人)相比,2015年全市城鎮人口增加20.81萬人,5年增長7.04%,年均增長1.71%。2015年蘭州市的城鎮人口比重(80.95%)分別高出全國25.57個百分點、全省38.66個百分點,在全省14個市州中排名第二(低于嘉峪關市),2010—2015年蘭州市城鎮化進程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5.56個百分點)快1.18個百分點。
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進入城市型社會,按人口城鎮化率進行階段劃分,城鎮化率51%~60%為初級城市型社會,61%~75%為中級城市型社會,76%~90%為高級城市型社會,大于90%為完全城市型社會。從圖1可以看出,蘭州市城鎮化水平從2005年的64%上升為2015年的80.95%,表明蘭州市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進入高級階段或者稱之為高級城市型社會。
據甘肅省統計局2014年底發布的《蘭州市城鎮化建設中的就業現狀分析與研究》指出,蘭州市三縣五區的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呈現出“不均衡”的局面。圖2數據顯示,蘭州市安寧區、城關區、西固區城鎮化率率先突破90%進入完全城市型社會階段,七里河區和紅古區邁入高級城市型社會階段,而皋蘭縣、永登縣、榆中縣3個遠郊縣還處在初級城市型社會(城鎮化率在51%至60%之間)以下,鄉村人口比重大于城鎮人口。
2.2 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現狀
參考已有文獻,結合蘭州市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界定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參考值,如表1所示。
2004年到2013年,分別從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這5個方面,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做了趨勢圖。
據圖3可以看出,蘭州市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均在逐漸上升。其中波動最大的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2009年以后逐漸趨于緩和;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其它4個方面的發展水平,處于較高水平;相反,農業科技處于最低水平,說明農業科技水平是目前制約蘭州市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據圖4可以看出,從2004—2013年,蘭州市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屬于起步階段(0.5以下),說明蘭州市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2005年以后,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呈階梯狀平穩上升狀態,年均增長率達到4.5%,說明在過去的10年里,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其中,2005年農業現代化指數為0.535 5,明顯高于前后幾年,呈現井噴式發展,對照表1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參考值,農業現代化首次達到初步實現階段。這是由于2005年,調整引大入秦供水結構、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基地建設以及“三北”四期、天然林保護工程等農業水利工程的完善與建設,確保了農業灌溉與增收。
3 蘭州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的困境
3.1 人地矛盾加劇
蘭州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為一體,加之黃河穿城而過,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少。在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又過度注重眼前發展,重工輕農,忽略城鎮化的建設質量以及城市發展的長遠規劃,導致城市空間規模不斷擴大,房價快速攀升,造成城鎮“空心化”和“半城鎮化”問題。尤其是在蘭州市周邊的一些地區,房地產開發商新建了很多住宅區,但是目前這些住宅區由于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的缺失,而成為“空城”長久地空置下來。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房價依然很高,住房依然很緊張,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依然住不起房,巨大的生活壓力使得農民無法融入城市生活,人地矛盾加劇,抑制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2 農民“市民化”問題
蘭州市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潛在資源豐富。人既多又少,“多”是勞動力總量多,“是”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少。農民的文化水平和認知水平使農民在“市民化”的過程中面臨巨大困難,主要有農民進城后的權利與義務問題、就業問題、養老問題、子女的受教育問題以及住房問題,還有農民在城鎮生活的尊嚴問題。在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我們注重的不僅僅是“物質”的現代化以及城鎮化的“數量”,而更加關心的是這一過程中“人”的城鎮化與現代化問題,因此,在實現蘭州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過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為核心問題。
3.3 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
蘭州市是一個工業城市,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工業和農業的比較利益差距,使蘭州市城鄉發展失衡,從上文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蘭州市目前已經進入高級城市型社會,但是農業現代化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成為制約蘭州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的中心問題。而城鄉發展失衡問題是由于長期以來實行的二元經濟體制所導致,這樣的體制造成“孔雀東南飛”的局面,使一部分優秀人才外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缺乏人才,久而久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相較于城市越來越落后,城鄉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從而嚴重制約了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4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和容納能力,解決“人地矛盾”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為此蘭州市城鎮化規劃要將重心放在“人”的城鎮化以及“人”的現代化規劃上。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和容納能力,著重解決“人地矛盾”,合理規劃土地,解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半城鎮化”問題,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完善城鎮基礎設施,保障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的衣食住行,讓農民在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與自身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上無后顧之憂,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4.2 培育“職業農民”,實現農民“市民化”
開展農民培訓活動以及科技下鄉活動,加大農村的科技推廣力度,重點是對農民素質的培訓,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讓農民在城市生活,在農村上班。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認知水平和文化水平,讓農民和市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使農民這一職業成為新時期“四化建設”中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鼓勵優秀人才回流到農村,為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帶動農民非農就業,促進農村發展,實現農民“市民化”。
4.3 統籌城鄉發展
打破長期以來二元經濟結構壁壘,工業反哺農業,把城市中先進的技術、管理理念以及經營技術引入農村,支援農村建設。借鑒美國的發展經驗,注重農業科技推廣,為農業發展提供專業的人才指導,合理規劃,科學種田,實現農業現代化。地方政府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依托特色農產品,出臺相應的政策,吸引外來資金以及人才的注入,形成規模效應,促進城鎮化的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差距,實現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春艷,郭巖峰.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戰略探討[J].學術交流,2013(6):126-129.
[2]赫修貴.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同推進研究[J].理論探討,2013(6):96-99.
[3]鄭鑫.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作用分析[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8(2):11-14.
[4]王喜明.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J].理論導刊,2007(4):73-75.
[5]吳文倩.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探析[J].商業時代,2007(17):4-6.
[6]劉玉.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7,14(6):37-40.
[7]黃城,劉金石.推進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4(3):20-24.
[8]曹俊杰,劉麗娟.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4(10):12-15.
[9]丁冬想,劉暢,崔亞凝,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研究進展[J].天津農業科學,2014(8):48-51.
[10]馮璇,嚴俊霞,薛占金,等.臨汾市農村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2(2):402-405.
[11]吳克寧,李晶輝,呂巧靈,等.城市化過程中郊區耕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以鄭州市為例[J].河南農業科學,2006(6):72-75.
[12]劉永江,李俊雅.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推進城市化的關系[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