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仁
在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城市化或城市轉型存在什么問題,又該如何做,這是中國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城市發展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重點任務。

上海浦西風光
城市工作再度被提升到中央層面進行研究和部署,有關未來城市發展規劃和方向的頂層設計也隨之浮出水面。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但也帶來了高污染高消耗、重經濟增長輕發展質量等城市問題。
“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城市工作會議中明確表示。這一表述說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城市發展的目標。
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構想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元素。然而,在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城市化或城市轉型存在什么問題?如何做?這是中國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
日前,由《瞭望東方周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以及上海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合作共同完成的《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報告全面評估了城市發展中資源投入、污染排放與人類發展的匹配程度,依據創新評估模型、12項指標等,實現了對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狀態的全面評估,從各項排名中,可以發現和把握中國城市發展中生態投入和人類發展指數的總體特征。

2015 年11 月9 日 市民在江西上饒市廣豐區月兔廣場取用公共自行車
城市生態投入:海口位列第一
從城市生態投入指數和資源消耗指數、污染排放指數的排名來看,排名第一的是海口,此后依次是長沙、青島、哈爾濱和福州。
生態投入指數越低,說明城市發展過程中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越少。名列前茅的海口、長沙等城市除了自然資源稟賦外,與其經濟發展也有很大關系。這些城市人均GDP都相對較低,在35個城市中位列后10位范圍。但也不排除城市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建設這一重要因素,比如青島,近年來大力推進建筑免費節能改造,城市能耗出現了一定幅度的降低。
根據排名,生態投入靠后的城市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東部上海、南京、寧波、深圳等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的領頭城市,突出表現為資源消耗水平較高。以上海為例,上海市交通能源消耗量以及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不斷增加,主要是由于城市交通需求量的逐年增長;另一類則是西部城市西寧、呼和浩特、銀川等城市,突出表現為污染排放水平高。
排名最后的烏魯木齊,在水資源消耗、土地資源消耗、能源消耗、水污染排放、空氣污染排放和固體廢物排放6個分項中均排名30位之后。這說明,城市的重化工產業結構帶來的不僅是資源的巨大消耗,而且由于這些產業大多依賴煤炭等傳統能源,在能源消耗的同時還帶來了空氣污染排放、固體廢物排放問題。
還有一些城市,即使生態投入指數較低,排名靠前,消耗和排放也不均衡。35個城市中,污染排放和資源消耗排名相差十位以上的城市有15個。以西寧為例,資源消耗指數排名第九位,污染排放指數卻排到第32位,這一結果說明,西寧對于治理污染以及相應的措施都非常不足,導致較少的資源消耗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此外,城市在水、空氣和固體廢物排放分項指標上也呈現不均衡態勢。太原市的水污染排放為第三名,空氣污染排放和固體廢物排放卻都排在30名之后。調查表明,太原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于工業生產排放的煙塵、交通運輸的尾氣和采暖爐對大氣的污染。守著豐富的煤礦等礦產資源,在工業生產的過程中對氣體污染物的處理不足,這是太原大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而在水污染治理方面,近年來,太原率先啟動了一批河道治理重點工程,使河道成為市民可以親近游覽的城市景觀,同時也將其作為全面改善當地環境質量“五大工程”之一,第三名的成績與此不無關系。


人均標準煤消耗:銀川是西安的30倍
在城市資源消耗指數的排名中,最低的10個大城市分別是:福州、哈爾濱、石家莊、長沙、南寧、沈陽、昆明、合肥、西寧和海口;最高的10大城市是:呼和浩特、廣州、深圳、太原、南京、南昌、杭州、上海、銀川、烏魯木齊。
其中,人均水資源消耗最低的是石家莊、昆明、哈爾濱等城市,人均供水量為43.51噸。水資源消耗最高的城市則是杭州、南昌、上海和烏魯木齊,人均供水量109.75噸,遠遠高于其他城市。
除烏魯木齊外,其他城市大多處于長江以及南方主要支流流域,水資源相對充足。另外,北京、天津、南京、廣州和深圳也多處于第二、三級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城市的發展是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的。(附圖表1)
從土地資源消耗來看,消耗指標最低的是石家莊、福州、成都、西寧、重慶等,其中石家莊的人均建成區面積僅為19.71平方米,遠低于35個城市的人均建成區面積57.18平方米。
土地資源消耗最高的城市分別是:烏魯木齊、南京、深圳、廣州、呼和浩特等10座城市,其中烏魯木齊最高,為148.71平方米。(附圖表2)
從能源消耗指標看,消耗最低的是西安、長沙、海口和廈門,其城市人均標準煤消耗基本在2噸以下,低于35個城市的平均值4.87噸,尤其是西安,人均消費標準煤為0.75噸,僅為35個大中城市平均水平的15%。
反之,能源消耗指標最高的5大城市分別是:銀川、太原、南京、呼和浩特和貴陽。這些城市的人均消費標準煤都達到了8噸以上,遠大于其他城市。尤其是銀川和太原,人均消費標準煤分別是21.91噸和14.76噸,消耗量最大的銀川甚至達到了消耗量最小的西安的30倍。(附圖表3)
海口污染排放最低
本報告將污染排放分為水污染排放、空氣污染排放和固體廢物排放三個指標。
在總體的污染排放指數排名上,最低的十大城市分別是:海口、青島、北京、合肥、長沙、長春、南昌、成都、濟南和廈門;11~25名的是南寧、鄭州、石家莊、哈爾濱、福州、廣州、重慶、天津、杭州、沈陽、西安、上海、昆明和武漢;污染排放指數最高的10個城市分別是:大連、貴陽、南京、寧波、蘭州、太原、西寧、呼和浩特、銀川和烏魯木齊。
水污染排放,最低的5大城市是西安、廈門、杭州、南京和海口,最高的是哈爾濱、長春、西寧、銀川、太原。(附圖表4)
空氣污染指數排放指標在城市間的差異巨大。排名前五的海口、深圳、長沙、成都和廈門,它們的空氣排放指數都在0.01以下,而位列最末三名的銀川、呼和浩特和烏魯木齊,則都在0.8以上。
排名第一的海口,其空氣污染排放指標為人均16kg,排名最后的銀川則高達人均44.09kg,幾乎為海口的三倍。銀川的高空氣排放污染與它的高能源消耗有直接關系,由于冬季供暖、春季風沙揚塵天氣增多等原因,大氣污染防治任務依然艱巨。(附圖表5)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市排名第六,這一結果與其將重污染企業轉移到河北、天津等地有關,這也是天津和石家莊排名都在后十位的原因之一。
固體廢物排放最少的城市依次是,南昌、南寧、哈爾濱、青島、重慶;排放物最多的三個城市則是太原、烏魯木齊和昆明。南昌的固體廢物排放僅有人均0.28噸,太原的固體廢物排放卻高達人均3.28噸。
排名較后的各個城市中,一類是深圳、南京、寧波等東部發達城市,發達的工業導致其固體廢物排放超標;另一類則是太原、烏魯木齊、蘭州、銀川等有著偏低的回收率、采礦工業的廢物,以及效率低下的工業生產的城市,導致固體廢物排放偏高。(附圖表6)

人類發展指數廣州第一、貴陽墊底
評價一座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另一個重要的指標即人類發展指數,其中包括人均預期壽命、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三項。
本報告對35座大城市的人類發展指數進行測算及排名,高居榜首的城市是廣州;后面依次是北京、上海、大連、深圳、天津、沈陽、廈門。廣州在教育指數上排名第二,收入指數排名第三,;北京在預期壽命和教育指數兩項中具有明顯優勢;大連在人均GDP指數和預期壽命指數上分列四、三位;上海是典型的均衡發展,上海除了人均GDP指數排名略靠后,其他兩項均處在前列。
排名最后五位的城市依次是:貴陽、重慶、西寧、石家莊和南寧。墊底的貴陽,在GDP指標排名30,預期壽命排位31,受教育年限則為35;作為直轄市的重慶,GDP指標排名僅列33位,受教育年限也為34位。
從35個大中城市對比來看,在中國的快速發展時期,較大城市的城市間收入水平也呈現出不平衡狀態,彼此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人均預期壽命指數方面,發達程度偏低的偏遠地區預期壽命指數明顯偏低,發達地區由于生活條件相對優越,醫療條件也完善,預期壽命更長;在受教育年限上,城市間差異比較明顯,與公眾感受基本一致,經濟發達地區受教育年限高于欠發達地區。(附圖表7)
此外,從排名結果不難看出,中國東西部城市的人類發展水平極度不均衡,東部城市與中西部城市已經拉開了較大的優勢,前五名完全被東部城市占據,而前十名中東部城市也占9席,唯一中部城市武漢位列第10。
大多數城市收入水平的排名與健康水平排名具有一致性,其中大連、天津、杭州、寧波這四個城市不僅收入水平排名靠前,同時健康水平排名協同一致。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醫療服務水平也相對較高,人們對健康關注度也更高。(附圖表8)
但也不乏個別城市例外,比如深圳、廣州、長沙、呼和浩特,收入水平靠前,但健康水平卻落后。這一結果表明,城市環境對人的身體健康有極大的影響,比如烏魯木齊,空氣質量一直較差,污染指數也較高。
此外,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與預期壽命相關,目前中國中東部,特別是上海、北京、武漢集中了更多資質頂尖的醫院和醫學人才,其他城市相對較少,深圳作為新興城市三甲醫院數量并不多。另外,比如深圳、廣州等經濟快速發展的城市,在此工作的都市人群過度勞累或生活飲食不規律不合理也是導致預期壽命較低的原因。

低投入低產出類的城市數量最多
通過城市生態投入水平和人類發展水平兩個維度,該報告來衡量35個大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并將這些城市分為四類: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是低投入高產出;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是低投入低產出或高投入高產出;而不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則是高投入低產出。
其中,低投入高產出的城市共計7個,這些城市在力爭人類發展指數增長的同時,對水、土地、能源等資源的投入也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兼顧了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發展。
以北京為例,2013年北京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1.5年,為35個城市中水平最高的。在生態投入方面,雖然飽受霧霾侵襲,但不得不承認,作為首都其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和標準也的確較高。在治理空氣污染問題方面,已關閉了所有在城市中心地區的燃煤鍋爐,關閉或搬遷392個污染企業,在建筑工地安裝監控系統控制粉塵,嚴格控制道路車輛增加等。正是這些強有力的舉措使得北京達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附圖表9)
低投入低產出類的城市數量最多,有13個。這些城市可持續發展現狀的產生是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除成都外,其余12個城市的人均GDP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福州、哈爾濱和石家莊等城市資源消耗較少。(附圖表10)
高投入高產出類城市則有7座城市。這些城市是通過化石能源消耗為基礎的傳統發展模式,是資源消耗性、環境污染型和生態破壞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的需求量顯著增加,不合理的資源利用等是造成生態投入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會最終造成生態環境惡化、不可再生資源的減少。
以上海為例,由于經濟聚集和人口眾多,在水、土地和能源方面的投入巨大,盡管上海在收入、預期壽命和受教育年限這三個人類發展水平的指標上處于較高水平,但這種進步伴隨著生態投入的加大,以至于上海不得不處于欠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第四類則是高投入低產出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不理想狀態,太原、烏魯木齊、銀川等位列其中。一方面,這些城市經濟基礎薄弱,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物質資料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熟悉,信息交流也不流暢,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了這些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擴容還是提質
根據上述四種分類,報告針對每一區域城市不同投入產出特點提出了不同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建議。
以北京、天津為代表的低投入高產出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較為理想狀態,但與國外可持續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應該繼續減少生態投入,提高效率,通過控制物質規模和控制空間來實現城市的綠色轉型。
另外,這些城市還需要對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進一步的貢獻,它們必須保證維持較低的生態投入,但不是通過將高污染工業企業轉移到欠發達地區。
處于低投入低產出狀態的城市,如成都、重慶等地應該選擇擴容,在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擴大經濟發展規模,保證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跑贏生態投入的增長速度,逐步提高人類發展。
廣州、深圳、上海等7個城市,其人類發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但與此同時生態投入也非常之高,在未來改進路徑上,應該通過經濟結構轉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綠色經濟增長方式,逐步過渡到低投入高產出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作為不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太原、南昌、蘭州等8個城市,高投入低產出使得城市浪費了大量的生態和物質資源,但并沒有得到相應的經濟和福利回報,因此這些城市應該選擇提質和擴容,不僅要提高城市經濟發展的質量、優化產業結構,還要提高人類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