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皖萍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4-000-01
摘 要 政工干部是婦幼保健所政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政工隊伍的領導團隊,對政工干部的要求也正在進行不斷的更新,需要婦幼保健所中的政工干部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以適應新社會形勢下的婦幼保健工作。筆者根據多年在婦幼保健所中的工作經驗,對婦幼保健所中政工干部能力的培養方法提出了以下的具體闡述。
關鍵詞 婦幼保健 政工干部 能力 培養
當前的婦幼保健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政工隊伍建設不足,就是其中的一大方面的問題。為了建設健全的政工隊伍,其首要任務就是對政工隊伍中政工干部進行能力上的培養,以政工干部為帶領,從而完成政工隊伍的全面發展建設,為婦幼保健所的發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一、政工隊伍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員素質現狀
目前處于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衛生系統逐漸將完成上級部門交給的各項指標作為工作的主要中心,從而忽略了職工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整個政工部門的工作都呈現出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政工干部沒有深入到單位的一線工作中去,與工作人員及患者沒有任何形式的交流,導致政工干部對職工和患者的需求并不了解,工作內容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二、政工干部缺乏系統的培訓,大多政工干部都是半路出家,對政治工作的基本常識知之甚少,僅僅靠在實踐中自己摸索,缺乏鍛煉,培訓的機會少。第三、政工隊伍穩定性不夠,往往是新進人員、初遴選人員首先到政治部門過渡,一旦通過醫師資格考試,馬上就轉入業務科室從事業務工作,留不住人,成了流動站。這些存在的問題導致政工干部在工作中缺乏苦干精神和創新激情,政工工作效率低下政工人員能力不強的現狀。
(二)考核機制
婦幼保健所中,政工部門的工作向來比較瑣碎無法量化,因此很難對這些工作內容進行具體的分配和有效管理。對于政工干部的工作成績也很難有一個明確衡量標準,更沒有一個健全的考核機制對政工干部的工作進行考核。因此,政工部門的工作人員思想散漫,工作態度消極,干部由于沒有競爭上崗的壓力,也容易在瑣碎的工作中喪失工作熱情,從而造成整個政工部門的工作懈怠情緒。
二、對政工干部能力的培養
想要改變現狀,從根本上提高政工部門的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從政工干部的能力培養上著手。
(一)思想上的培養
首先在單位的領導層中,加強思想工作培訓力度,使其認識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改變目前婦幼保健所的工作重點大都是放在醫療設備的完善及醫療水平的提高上,而政工隊伍的建設常常被忽略的現狀。第二、從思想方面樹立政工隊伍建設的緊迫感及必要性認知,當前單位內部人員身份結構多元化,各種價值觀并存,急需政工隊伍進行正確的引導,宣傳正能量。第三、為了提高政工部門的工作效率,營造出對思政工作重視的氛圍,促進政工干部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培養,使其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性,培養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實際行動為婦幼保健工作提供助力。
(二)業務能力的培養
打鐵先要自身硬,在政工干部的能力培養中,必須將業務能力作為重點的培養對象,并且尋求各種有效方式,讓政工干部定期學習,與時俱進掌握良好的業務能力,體現政工工作對于解決新問題的不可替代作用,促進政工部門向前發展。加強政工干部的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要下大力提高單位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通過傳幫帶、以會代訓、在職培訓等形式不斷提高政工干部的業務素質和能力,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進而給政工部門增添新的活力。
(三)完善政工部門的績效獎懲機制
政工部門必須通過建立完善績效獎懲機制,營造良好的政工隊伍成長環境,全面提升政工工作的質量。具體做法:一是建立科學的考評制度,在考評內容上要力爭全面,落實制度都納入考評總體內容,把考核內容都具體為分數,使政工人員對自己的情況一目了然,增加可操作性。二是嚴格考評兌現制度,實施競爭上崗度,使干部在工作中具有危機感,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對個別不適合在政工隊伍工作的人,要及時做出調離安排,營造“能者上,庸者下”,的政工隊伍成長環境。三是建立激勵制度。開展評選活動,對工作實績突出的干部大張旗鼓地宣傳,真正形成 “靠素質立身、憑能力進步”的環境管理機制,從而更好地為婦幼保健工作服務。
三、結語
婦幼保健工作的工作重心在于“兩個降低”和“兩個提高”,即對新生嬰兒及孕婦、產婦死亡率的降低;對人均期望壽命及出生人口素質兩方面的提高,婦幼保健工作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全民的健康水平。因此,政工部門的建設及政工干部的能力培養是影響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因素,只有提高了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質,才能使其帶領政工部門為婦幼保健工作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 梁曉清.醫院政工干部能力的培養方法探析[J].中外醫療,2012(17).
[2] 廖輝.創建學習型婦幼保健院,提升婦幼衛生人才素質[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09).
[3] 劉慧娟.淺析婦幼保健院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