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謙
胡大一是我國心血管病領域的頂級專家。在醫院普遍為病人多做手術多掙錢的年代,他卻在各種場合呼吁:不對病人過度醫療。一位因心律過緩、心房顫動的患者看了幾家醫院,醫生都讓她做手術,少則六七萬,多則十幾萬的手術費令她難以接受,“我怕手術,更怕醫生根本不給我說話余地的冷漠。”她輾轉多家醫院后掛了胡大一的診號,胡大一說,“你的病情可以用藥物控制。”她說:“胡教授跟我聊天,讓我繃得緊緊的焦慮神經一下子放松了。他不僅治心臟疾病,還找了一位醫生幫我調整睡眠。大半年過去了,我的病情基本穩定,心情也好多了。”
“患者不抱怨醫生的技術和醫院設備,抱怨你不說話。”胡大一說,“病人最需要醫生多說幾句話,你話都不說,醫患關系能和諧嗎?”
高鐵救人,送醫去偏遠山區,到各地做心血管預防康復講座,70歲的胡大一有很多故事讓人感動與欽佩。所有這些,都緣自他從父母那兒繼承下來的“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好家風。
做一個對得住自己良心的醫生
記者和胡大一約好下午3點采訪,但到了北京和睦家醫院,他接待完最后一個診者,已是傍晚6點。在患者面前,胡大一的時間被無限延長。
2015年10月25日,從三門峽開往鄭州的G672次列車上,一名男乘客突發心肌梗死,列車長迅速在列車內廣播尋找醫生。此時,在三門峽參加公益活動的胡大一恰巧也乘坐這趟列車,聞訊趕到患者面前。像在自己的診室一樣,他觀察和詢問了患者病情后,囑咐他不要活動,并從乘客中尋找到急救藥品給其服下。同時,吩咐同行的學生撥打120急救電話。然后,他一路跟著患者,將其送進了河南省人民醫院,并與當地醫生制定了救治方案后,方才離去。
胡大一回顧當時的救治細節時,提到一些缺憾,他說,“那天高鐵上救命的藥是同列車的其他乘客提供的,車上并沒有急救藥。其實不光是高鐵,火車和飛機等都應該配備急救藥。而且,乘務人員都應該在本專業知識之外,學習心肺復蘇(CPR),而此時人們常常錯誤地去掐病人的人中。另外,那位患者,他9年前35歲就患過心肌梗死,并被放過2個支架,自己出門也沒有帶藥,都是不應該的。”
至于救護人員已到,自己為什么還一直跟到醫院?胡大一說:“一個看似簡單的急救過程包括了很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問題。比如派出救護車的醫院可能治不了患者的病,比如說先交費后治病。這些患者并不了解,需要醫護人員告知和幫忙,我跟著去,就能減少這些問題的發生。”
轉危為安后,那位幸運的患者制作了6面錦旗贈送給此次相助的人,其中送給胡大一的錦旗上寫著:“古道熱腸扶危濟困,家學淵源大醫精誠。”
胡大一取名“大一”,不熟悉的人以為他父母早就看出他“大醫”的天分。其實,父母為他取名為“天一”,是希望他出類拔萃,但他幼年學寫字時“天”字總是少寫一畫,父母也就將錯就錯認可了,從而延續下來。
“我父親李公恕是眼科醫生,母親胡佩蘭是婦產科醫生。因為外婆家沒有兒子,父母商量后讓我隨了母姓。受父母的影響,我入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學醫。畢業后分配到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之后分到心內科當醫生。”1985年胡大一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和芝加哥伊利諾大學醫學院研修,回國后先后在北大醫院、朝陽醫院、人民醫院、同仁醫院、北京軍區總醫院、海軍總醫院、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南京明基醫院等救死扶傷,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專家津貼的一代名醫。
胡大一母親胡佩蘭70歲時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退休,又在社區坐診,一直干到98歲。胡大一說:“老媽看門診比我更累些。我大多坐著看門診。她看每個患者,不但要問診記錄,還要站起來為患者做婦科檢查。”
胡佩蘭是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2014年她98歲時去世的前兩天,還在工作。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病人看完了,咱們回家吧!”胡大一深情地說:“老媽退休后又干了28年,整整當了70年醫生。她不缺錢花,只是覺得這樣有意義,老媽說人活著,要對別人有用。她一生以服務病人為樂。”
人活著要對別人有用
退休之前,胡大一是屬于首都的醫生,為上門求診者服務。退休后,除了返聘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和睦家醫院出診外,其他大部分時間,他都用來推動心血管預防康復,做醫學公益與志愿活動,開始行走全國,為那些去不了大城市甚至求不了醫的偏遠地區民眾送醫、送藥、送健康,這就是2007年成立的“中國紅十字會愛心工程——胡大一志愿服務隊”。
“這也是從媽媽那兒學來的。”胡大一笑著說。
2005年起,胡大一的母親胡佩蘭把退休金和坐診收入積攢起來,每月捐款800元,為孩子建“希望書屋”,并計劃到百歲時捐夠10萬元。生前她已經捐贈了7萬元,在母親去世后的第5天,胡大一與兄弟一起捐了3萬元完成母親的遺愿。
胡大一說:“醫學的發展在于探明病因、給予可靠治療;文化的發展在于增加知識,提高預知未來的能力。母親的言傳身教,啟發我退休后把主要精力放在4件事上——講健康、做預防、走基層、扶民營。”
胡大一在大學期間和剛開始工作時,就曾到過許多偏遠地區參加巡回醫療隊的工作,西藏阿里、甘肅河西走廊、河北平泉、寬城、興隆、北京密云等農村都留下他的足跡。現在,他帶著自己的志愿隊,再次踏上行程。
“我國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國家,先心病的治療有個規律,就是3歲能根治、13歲變難治、30歲變不治。因此,嬰幼兒時期的及時救治,對于先心病患兒來說可謂性命攸關。相較于大城市,農村和貧困地區不僅患者人數眾多,而且受到醫療費用和診療水平的限制,致使很多患兒都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造成終身遺憾。”
為貧困地區患者提供有效的救助,使他們就近就地治療,降低醫療費用,胡大一說自己只是盡一些微薄之力。長遠的目的,還是培養基層醫生,留下不走的醫療隊,讓不富裕的人也看得起病。
這些年來,胡大一和他的志愿服務隊已經組織開展大型愛心義診和健康講座200余場次,在24個省96家醫院組織篩查近20萬人次,指導和開展手術6000余例,資助愛心基金、醫療器材價值近3000萬元。在安徽太和,胡大一和眾多志愿者努力下,經過十來年的建設,使太和縣中醫院從過去的三間半茅草房,變成了一座擁有1200張床位的三級甲等的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我的心愿,就是爭取能走遍全國的2000多個縣。”胡大一說,“我是一個大城市出生成長的人,因當年去過那些偏遠地區,才知道農民看病有多難。醫療的公平公正,一定要考慮到廣大的農村和貧困人口。從這個角度,才能理解中國,理解醫療衛生事業,了解醫生的社會責任。我現在的主要精力就是在推動疾病預防以及康復治療。做好這件事情,老百姓可以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得了病減少復發,恢復健康。到了這個年紀,還是做點實在事情,就像我老媽說的,人活著要對別人有用。”
健康的生活,就是做正確的事
胡大一再忙,每天也要走一萬步路,十幾年不間斷。“我原來對自己的健康不太重視,退休前身體嚴重肥胖,體檢后發現餐后血糖高、血脂高、脂肪肝。我一開始吃減肥藥,但是減得全身沒勁,皮膚是松的,靠頻繁的腹瀉減的體重,一停藥就反彈。然后開始走路、爬山,體重只減了2公斤。后來才發現沒管住嘴,愛吃肉,現在我整碗素菜都可以吃了,肉吃得很少。這樣堅持下來,體重從94公斤減到目前74~76公斤,再也沒有反彈,身體指標也都正常了。”
為了日行萬步路,胡大一還為它編了一個口訣,叫1357:“1”是每天鍛煉一次,“3”是每次30分鐘以上,“5”是每周5天,“7”是運動后心率達到(170-年齡)次/分鐘為最佳。他說:“一萬步要堅持30分鐘走路不停歇,一口氣走完,它對肥胖、患有三高的人,效果顯著。如果覺得測量摸脈很麻煩,簡單的方法就是運動后出現有點氣短、微微出汗就可以。”
作為對心血管疾病最有發言權的專家,胡大一強調每頓飯吃八成飽是保護心血管健康的必要準則。另外食鹽不超過6克(2啤酒瓶蓋),少吃超市熟食,多吃蔬菜水果、五谷雜糧。少食用味精、蠔油、咸菜、醬油,多食用醋、蔥、蒜、芥末、辣椒,每天要保證飲水600毫升。
胡大一說:“保護心血管的蔬菜種類要多樣,魚類、海鮮含高蛋白,可適量吃。心血管病的預防,同時能帶動其他5個病的預防——腫瘤、糖尿病、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腎臟病、視力的減退。”
“健康的生活,就是做正確的事。”胡大一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而不思‘八九。淡泊名利,廣交朋友,多做實事,善待自己,就是我要與廣大讀者分享的最好的養生之法。”
胡大一將他多年的健康討論歸結為6句話的“三字經”:管住嘴,邁開腿;零吸煙,多喝水;好心態,莫貪杯;睡眠足,別過累;樂助人,心靈美;家和睦,壽百歲。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