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海
興趣在一個人的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們獲取新知、激活思維、開拓創新的動力,是點燃天賦的火花。大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信息時代,要想讓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以一種興奮、激動、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習當中,何其艱難。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以來,我發現大部分語文課堂都存在一個通病:缺乏激情。很多時候,課堂環節很清晰,安排很緊湊,但是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節課味同嚼蠟,學生聽得無精打采,教師自己都哈欠連天。結果,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成了師生的例行公事——你一課一課講,我一節一節聽。講、聽之目的就是應試。至于課標中提到的感悟、品味、欣賞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語文課程是一門人文性非常突出的課程,語文教學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藝術色彩,本應創設最活躍、最有激情的課堂。但現在很多學生已經把上語文課當成了一種負擔,怕讀課文,怕口語交際,怕習作,更怕那深不可測的閱讀。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類型的課堂模式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一,“問不斷”型。從教師打開課本那一刻就開始問:“今天我們要學哪一課啊?”“作者是哪一位啊?”“帶著這個問題去讀,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啊?”……學生本想仔細品味那個段落,本想深入地了解某個故事情節,可教師一連串的問題拋過來,真是“問不斷,理還亂”,學生哪有閑暇去“品”、去“悟”呢?
其二,木訥型。這樣的課堂好比一溝死水,清風激不起半點漣漪。教師的語言呆板,缺乏魅力,又或許是“茶壺里煮餃子——倒(道)不出來” 。多么精彩,生動的文章,在課堂上無外乎認字、識詞、分段、總結;多么曼妙的語句,經教師分析,只剩“比喻、擬人、夸張、反問”。教師對于語文教學的理解浮于表面,使得學生對這門課程失去了興趣。
二、怎樣才算“激情四射”的課堂
語文課堂中激情的火花應是一種對文本深入領會并理解之后在學生內心產生的一種與作者強烈的共鳴。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高度的熱情,積極地參與,是我們渴望已久的一種教學狀態。那一刻,讀者與作者要表達的情感達到了一致,從而精神振奮,思維活躍,進入一種急于表達又渴望深入探究的最佳狀態——傷心處,為之動容;圓滿時,為之歡呼。教師和學生,此時已和文本融為一體,在字斟句酌之間感受其中的喜怒哀樂。
三、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不僅是語文課,其他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也圍繞這一目標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筆者認為,新理念下所倡導的新的教學策略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下面我就自己和周圍人的一些有建設性的做法作總結:
一是互動策略應用之——教師言語“煽情”。近些年來,電視媒體上的娛樂和情感類節目備受大眾歡迎。其成功秘訣之一就是主持人擅長“煽情”,令觀眾隨著他的話語或喜,或憂,或悲,或怒。教師應提高這方面的素質,力求通過描摹、渲染點燃學生的激情,也就是以情動情。在師生互動的同時,為學生和文本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最終實現學生與作者、與生活互動。
我聽過一位教師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學生們談到李大釗同志受過刑之后仍然堅強不屈,讀到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句子,這位教師用高亢的聲音發出了感嘆:“李大釗,真英雄,真豪杰啊!”所有學生和在場的教師都被他的情緒深深地感染了。誰說語言是蒼白的?我分明看到學生眼里閃著淚光,分明聽到學生們用“寧死不屈,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等一系列恰如其分的詞語表達了對先輩的崇敬。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服務者,更是一名參與者。教師的參與,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學生的參與,為課堂注入了鮮活的動力。
二是評價策略應用之——得到認同膨脹興趣。人人都渴望得到贊美,得到別人肯定性的評價。這一評價可能來自于家長,可能來自于教師,也可能來自于學習伙伴。所以,多元化的評價策略的應用在語文課堂上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及時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他繼續學習的內在動力。在課堂上,我會夸獎他課文讀得流暢,家長會上我會表揚孩子的作業寫得工整,交際課上我會稱贊他說得有條理,習作課上我會展示他的好詞好句。也可以讓生與生之間互評,使得學生從各個方面認識到自己的進步。
三是學科整合策略之——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現代技術手段,將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都非常有意義。
識字課上的動畫演示,閱讀教學中的資料搜集,口語交際、習作課上的情境創設,常常會使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間接經驗和直接體驗,達到傳統課堂難以實現的教學效果。在上面的幾種成功模式中,幾乎都用到了現代技術手段。這是學生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
讓新理念指導語文課堂,讓新策略幫助打造激情四射的課堂。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的課堂,才是充滿活力的課堂,才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自由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