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惠蓮
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學生的生活處處與聽說讀寫有關,語文學習早已超出了課堂與課本的范圍,語文教師如果仍然抱著教材死教書,培養出來的學生恐怕就只是一些書呆子和高分低能的學生。如果學生只是在課堂上學習課本的文章,就不能了解新的科學知識、科學成就,如果一味強調課本,就容易與時代脫節,而且學生個性得不到張揚,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主觀能動性很難完善。有的教師一味死摳課本,不注重開展語文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我認為,一個好的語文教師除了優化課堂教學外,還應引導學生開展語文活動,因為語文學科有特殊性。
首先,語文學習本身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廣泛性。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信息化社會,文理滲透日趨綜合,網絡大普及,學生幾乎處處與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習相關,語文學習早已超出了課堂教學范圍。
其次,從語文教學來看,還有很多弊端,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課本、板書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傳授知識,而學生記筆記,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這樣,學生就習慣了老師把一切都做好,學生的思維習慣了順從接受,漸漸對變化和發展產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當前的語文教育需要的不是只會背誦死的書本知識而沒有實際能力的書呆子,不是只會寫“官樣文章”和滿口八股腔的所謂“文人”,需要的是能聽、說、讀、寫,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具有創造意識和創造性格的新型人才。要造就這樣的人才,單單靠課堂的45分鐘,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語文活動有相對獨立性、靈活性,不受教材和課程設置的束縛,不受傳統教學程式的束縛,因而能避免一致化、同步化的束縛。語文活動既可在課內展開,又能在課外創設,形式可靈活多樣,我在近幾年的高中教學中進行了嘗試。
一、課內開展語文活動
每節課利用前五分鐘開展一些有意義的語文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按座位順序,每節一人,做到人人參與。
(一)成語講解。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每一句成語又是那么深刻雋永、言簡意賅。講解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秀的語言素材,通過成語故事的講解,使學生們不但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高考中避免望文生義,做到正確使用成語。
(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自選中外優秀詩篇提前做準備,課堂朗誦,增強學生對中外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大家學習中外文化的積極性,寓教于樂,讓學生認識到美是無處不在的,始終以美的心態接人待物。學生們喜歡看電視節目“中華好詩詞”,因此,很多學生熱衷中國古代經典詩文,通過朗誦這些詩文,用經曲熏陶氣質、培養品德,而且走出學校后能滿腹經綸,知書達理,懂得孝親,胸懷感恩。
(三)論據收集展示。現在中學生在寫議論文時,在論據收集上存在材料陳舊、單一,內容空洞等問題,課內活動中學生可以展示自己從網絡、電視、報紙上搜集的新素材,還可以教學生細心觀察生活中的事情,關心現實生活,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在寫作業時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
(四)口頭作文的訓練。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工作、建設,學生應具有“應變能力”,這種能力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堅持力、自信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特別是對中學生來說,更應該把培養應變能力作為“涵養、鍛煉”自己的目標之一。如何“涵養、鍛煉”呢?口頭作文不能不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提供了鍛煉的場所,設定了不同的語境,并給予了學生“成功”和“改造”的機遇,從而對他們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力”都會有積極影響。
(五)名人名言演講。名人名言演講,以某一名句為題寫短小的以議論為主的講稿,這樣既可使學生的文章錦上添花,又可從名言警句中領悟人生哲理,從而鞭策自己,塑造自我。
二、課外開展語文活動
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展,是課堂教學以外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葉圣陶先生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告訴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就是說語文要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課內學知識,課外求實踐。
(一)安排閱讀課。學生的大部分課外閱讀時間應在平時,現在每兩周安排一節閱讀課,主要可以做以下幾件事:1.讓學生進行讀書交流,讓每個學生上臺說說自己最近讀過的書,說說自己的讀書體會,盡量安排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2.老師可以利用這節課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可以給學生閱讀優秀精彩的片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3.制定讀書評價的方法,評選班級的“讀書大王”“讀書小名星”等。
(二)演講比賽。每學期最少組織一次班級內部演講比賽,學生通過演講提高語言的表達技巧,克服“想說不敢說”的毛病。學生為了做好演講,要有提前準備,從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網絡中搜集信息和資料,通過閱讀大量健康有益的書籍,使他們的修養學識有較大的提高。
(三)組織小組合作型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對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一種改革,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新教育觀念在教學中的體現,具有學科綜合程度高,與社會聯系緊密,學生自主性強的特點。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學校課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廣泛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形式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課題諸如“春聯文化初探”,“搖滾樂與現代生活”等,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調動學生合作解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學生在完成課題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培養和提高。
(四)組織學生收看優秀的電影、電視、編排課本劇。高中課本中有些課文情節豐富,現在教室都有多媒體設備,教師可利用這一條件,組織學生課外收看有關的電影、電視。如講《林黛玉進賈府》,先看87版《紅樓夢》第二集,看完再朗讀課文,展開討論,這比課內煩瑣的講授更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可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如《雷雨》,節選部分情節集中,場面變化不大,適宜演出,教師可在學完課文,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自編、自排、自演課本劇,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更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
(五)組建文學社,創辦校園文學刊物。由學生組建,出版社刊,從社團的活動到社刊的版面設計、編輯、印刷全部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起指導作用。期末獎勵一些投稿積極的學生和責任心強的文學社干事,這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文學興趣,而且能發展個性,提高學生素質。
語文活動是有字書與無字書的聯結點,它是學生活用課本知識、走向社會施展才華錢的練兵場,也是學生展示自己在生活實踐中自悟自得的大舞臺。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使學生受益匪淺。它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迅速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語文活動可以發現一些有組織能力的學生,一些有才藝的學生,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特長,提高綜合素質,也使得學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隨著高考不斷地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型,組織語文活動,將成為提高語文成效的有益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