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摘 要: 滾動是物體在一定面上滑動的過程,理想的滾動能夠實現物體運行的正常。初中語文教學,需要增進學生的感悟活力,而增進學生的感悟活力,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人們做出認真的思考或者比較理想的實踐。
關鍵詞: 滾動閱讀 感悟活力 策略思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人們都在運用新的教學模式實踐自己高效課堂的教學。山東省出現心語滾動作文教學的研究,已開始獲取階段性的成果,正起著一定范圍內的輻射作用。曾拜讀過相關心語滾動作文方面的研究資料,感到其滾動之模式對閱讀教學感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即進行滾動閱讀增進學生感悟活力的思考和實踐?,F將思考和實踐的內容筆耘于此,期求同仁和行家教正。
一、增進感悟活力的滾動閱讀需激發學生興趣
筆者所實踐的滾動閱讀主要是前置性閱讀與課堂教學閱讀中的滾動,亦是課堂教學與課外延伸性閱讀感悟意義上的滾動。應當說,對學生閱讀感悟之純課堂,學生還是有興趣的,如果離開課堂,再讓學生閱讀,一般很難形成比較理想的發展趨勢。對此,作為增進感悟活力的滾動閱讀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始,并在提高學生興趣升華學生能力上努力。激發學生興趣當從我們教材文本的閱讀感悟做起,以閱讀教材文本為載體,我們可以將文本所需要的滾動閱讀內容向著兩頭進行無限的延長。譬如在教學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的光輝詩篇時,比較理想地處理好學生的滾動閱讀,就是在學生頗有興趣的基礎上實現滾動閱讀增強學生感悟活力的目標。教學前促使學生閱讀革命戰爭年代的不朽故事,讓學生比較理想地閱讀上世紀30年代后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史,學生所讀的故事就是中國革命中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光輝足跡,就是那個時代之血染的風采。在學生學習光輝的詩篇后,繼續激發學生的探求興趣,繼續激發學生滾動閱讀的興趣。如讓學生閱讀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之充滿革命激情的其他光輝詩篇,學生不僅僅從閱讀中領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采,更主要的是所有學生增強閱讀感悟能力,提高滾動閱讀的興趣。學生開始意識到,閱讀教學的感悟不僅僅建立在文本閱讀上,還應當建立在對文本以外的閱讀上,只有那樣才可以達到觸類旁通的理想效果。
二、增進感悟活力的滾動閱讀需旺盛學生精力
現在的學生從一般意義上講,其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比較普遍,這應當與學生的營養不良和學習負擔較重有較密切的關系;現在的學生從相關意義上說,還沒有完全真正意義上從應試教育的樊籬里解脫出來,課業負擔仍然還是那樣重。對此,增進感悟活力的滾動閱讀,勢必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更重,致使學生學習精力嚴重跟不上,那滾動閱讀的效果肯定不可能如理想的好。所以,加強感悟活力的滾動閱讀要切切實實地思考旺盛學生精力的問題。怎樣旺盛學生的滾動閱讀的精力?我以為必須采取加減混合的運算途徑,即減去一部分,然后再加進一部分,這樣就可以讓一個個學生的精力跟得上滾動閱讀的需要。先做減法,平時我們不是都留學生課外作業嗎?我們都留的是些怎樣的作業?我們應當將那些極為機械而又重復的作業來個大刀闊斧的刪除,那學生滾動閱讀的時間就相對多起來,其精力就能達到滾動閱讀的要求。對于加法,我們可以營造滾動閱讀的理想氛圍,如讓學生閱讀,老師干什么呢?優哉游哉。這對學生是一種不良影響。讓學生閱讀,是否就是讓學生一讀了之?我們應當采取的策略是讓學生的滾動閱讀有展示自己閱讀成果的機會或者就是充足的時空,當學生得以充分展示時,則可無形促進自己滾動閱讀之精力隨之比較充分地旺盛起來。
三、增進感悟活力的滾動閱讀需鋪就學生道路
初中生閱讀感悟的滾動閱讀,其道路是否就是那樣暢通,或者就是比較理想意義上的暢通無阻?其回答當然不是完全肯定。應當說其滾動閱讀的阻力是大的,首先是來自教師的阻力,任課教師們人人都在搶時間,也人人都在挪用學生滾動閱讀的時間;其次是來自學生家長的阻力,一些學生的監護者都是缺乏良好教育的,他們往往受不了新教育模式,只要孩子課程學習好,根本不讓學生滾動閱讀;再次就是任課老師大多這樣做,很少讓學有問題的學生進行滾動閱讀。作為一個個有良知的教師,從為了一切的學生,從為了學生的一切及一切為了學生的角度思考,必須努力為學生鋪就滾動閱讀的道路。為學生鋪就滾動閱讀的道路,教師要努力與學生家長進行互動,尤其是語文老師必須動之以情,更必須曉之以理,解放每一個學生家長的思想;為學生鋪就滾動閱讀的道路,還需要讓學生妥善地安排好學習時間,既不要占用數理化等學科課程的學習時間,更以自己見縫插針的精神讓其他學科課程老師得以充分理解。學生求知若渴,作為非語文學科課程的任課老師則必須憑著自己的良心教學,以自己教學的高效讓學生有相當充分的滾動閱讀的時間。
從閱讀教學的現實看,從語文教學的歷史看,讓學生進行滾動閱讀是完全需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讓學生比較理想地進行滾動閱讀,促進閱讀感悟的有效實現甚至就是快速意義上的發展,當為期不遠。
參考文獻:
[1]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6.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岳麓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