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立輝
摘 要: 新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六年的課外閱讀量不得少于145萬字。課外閱讀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輔助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要給學生創造閱讀條件,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好書”。
關鍵詞: 小學課外閱讀 閱讀條件 閱讀興趣 閱讀習慣 閱讀方法
多讀好書,能使人明智,增長見識,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六年的課外閱讀量不得少于145萬字。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增長見識、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
然而,現在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令人擔憂,他們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目的不明確,閱讀時間不足,閱讀內容單一等。尤其是在農村學校,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的閱讀條件,學生的閱讀量遠遠達不到新課標的閱讀標準。因此,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有效性非常必要。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給學生創造閱讀條件
1.讓學生有書可讀。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學校圖書資源匱乏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除了學校的圖書資源外,還可動員家長為孩子購書。學生有了屬于自己的書之后,讓他們與同學交流、互享,班級內交換,年級內漂流,這樣學生有更多書可看可讀。
2.讓學生有時間可讀。有了書,還需要有時間讀。小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不穩定的,如何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呢?首先,讀文教師從自己的語文課中抽出時間,重點指導閱讀,推薦書籍。其次,減少作業量,增加課余時間。新課標明確指出: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教師幫助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利用好零碎的時間進行閱讀,堅持每天擠一點時間進行閱讀,如晚上睡覺前的20分鐘。
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激發他們主動閱讀。首先,課外閱讀是對課內閱讀的拓展和升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重視課內外的聯系,在課堂教學時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講先輩名人博覽群書厚積薄發的故事,讓學生認識課外閱讀的必要性,懂得課外閱讀是語文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講故事、讀比賽、讀書心得交流,開設“讀書日”等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享受到課外閱讀帶來的成功和快樂,又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循環往復,螺旋上升,最終引導學生走上閱讀之路,真正愛上課外閱讀。
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更易于走進書的世界,從而終身受益。一要有計劃地讀書:讀什么書,什么時候讀,讀多少,怎么讀。二是培養學生集中精力、專心致志的閱讀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排除干擾,集中精力地讀書,養成靜心讀書的習慣。三是培養學生邊讀邊想邊動手的習慣。徐特立先生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四是培養學生堅持每天閱讀。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成的,沒有耐心和恒心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因此,要教育學生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積累,良好的習慣自然而然就養成。
四、教給學生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方法
1.泛讀和精讀相結合。對淺顯易懂的書和報刊,可采取瀏覽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如閱讀報刊,引導學生速讀,用找標題、找中心詞的方法摘錄知識要點或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這樣的長期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得到提高,既節約時間,又可以多看自己喜歡的書,一舉兩得。對名著和一些文質兼美的作品,靜心細讀,體會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摘抄妙詞佳句,把書中的精華變為自己的知識營養。
2.培養學生閱讀的思維。教師通過課內的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聯想等思維方法,并把這種思維方法用于課外閱讀中。如學習《孫悟空大戰二郎神》(S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后,學生對孫悟空的機智勇敢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西游記》,學生會將課內閱讀中學到的方法自覺運用到課外閱讀中,更深入地把握小說中的人物刻畫。
3.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如何做筆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深入鉆研,獨立思考,做好讀書筆記。做好讀書筆記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指導學生:一是提綱筆記,概括較長較深的文章,以提綱形式摘錄下來。二是創作筆記,即讀后進行創作,如續寫、擴寫、縮寫、改寫。三是寫心得體會,要求學生在讀了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后,把自己內心的體會和感受記下來,如寫讀后感。四是摘錄筆記,這是最常用的筆記方式,讓學生將閱讀過程中看到的精彩片斷、名言佳句摘錄下來。
五、引導學生“讀好書”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句話除了說明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性外,還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閱讀“量”要夠;二是閱讀“質”要高。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當今社會,紛繁復雜,書籍中有精華,也有糟粕。現在市場上各種讀物五花八門,良莠不齊,加之學生的知識層次和鑒別能力都處在一個比較低級的階段,因此,在選擇讀物時,教師要進行指導。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選擇哪些課外讀物呢?
1.與課文內容有密切關切的讀物。這類讀物可以進一步充實閱讀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得到不同程度的延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比較能力,如學習《少年閏土》就推薦閱讀《故鄉》。
2.新課標推薦的中外名著。這類文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安徒生童話》、《西游記》等。
3.科普類的讀物。現在各類科普讀物向青少年兒童的科學之窗,激起人他們愛科學的興趣,為他們成長奠定基礎,如《十萬個為什么》。
4.各種報紙雜志。報紙雜志具有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風貌。如《少年文藝》《第二課堂》等,這些報紙雜志,有的接近生活,有的開闊視野……
課外閱讀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輔助形式,課外閱讀有助于學生加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有助于學生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發展審美情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是每位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
[2]尹敏,施焰.當前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與思考.教育探索,2003.1.
[3]陳建華.課外閱讀指導要“六給”.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