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茹莎
高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高考對實驗的考查均是教材中涉及的實驗內容。平時學習中,只要熟悉教材,一些基礎知識點同學們還是可以掌握的。但是,多年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實驗、有些知識點,同學們非常容易犯錯,若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復習時能注意到這些易錯點,就能提高復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易錯點一:0.9%NaCl和8%HCl的作用
易錯點二:吡羅紅甲基綠染液是混合染液,要現配現用
典例(2013山東高考)
生物實驗中常用鹽酸處理實驗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鹽酸解離根尖的同時也為龍膽紫染色創造酸性環境
B.鹽酸處理染色質能促進DNA與派洛寧(吡羅紅)結合
C.鹽酸濃度過高會破壞過氧化氫酶的空間結構導致其失活
D.鹽酸處理細胞有利于健那綠(詹納斯綠)對線粒體染色
典例(2014湖北襄樊一中模擬)在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染色時一般是先用甲基綠染液,再用吡羅紅染液
B.用8%的鹽酸目的之一是使DNA與蛋白質分離并使DNA水解,使之更易染色
C.酒精燈烘干載玻片,可迅速殺死細胞,目的是防止細胞死亡時溶酶體對核酸的破壞
D.用高倍顯微鏡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呈綠色的染色體和呈紅色的RNA分子
三、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易錯點一:反應底物應選擇不受溫度影響的,如過氧化氫的分解,本身受溫度影響,用過氧化氫酶后分解速率加快,到底是溫度的作用還是酶的作用,使試驗結果的分析受到干擾,故本實驗一般選淀粉酶水解淀粉。
易錯點二:結果鑒定。一般可鑒定底物,也可鑒定生成物。但本實驗若鑒定生成物,則還原糖需用到斐林試劑,需加熱才可出現磚紅色,而加熱對酶活性有影響,故本實驗不鑒定生成物,而是選擇用碘液檢驗底物——淀粉。
易錯點三:不能將底物和酶混合后再控制溫度,否則在溫度未達到預設溫度時酶已發揮作用。最好將底物和酶分別調至同一溫度,保溫一會兒再混合,保證反應一開始便達到預設溫度。
四、PH對酶活性的影響
易錯點一:不能將底物和酶混合后再控制pH,否則在pH未達到預設pH時酶已發揮作用。最好將底物和酶分別調至同一pH,再混合,保證反應一開始便達到預設pH。
易錯點二:因為淀粉在酸性條件下會發生水解反應,所以本實驗不選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典例:(2013江蘇高考改編)下列有關探究溫度,pH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設計合理的是
A.實驗 ① B.實驗 ② C.實驗 ③ D.實驗 ④
典例(2013屆河北唐山摸底考試)關于酶的相關實驗敘述正確的是
A.驗證酶的高效性時,自變量是酶的濃度
B.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中,可選用過氧化氫酶為研究對象
C.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專一性時,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試劑進行鑒定
D.在探究影響淀粉酶活性的因素時,溫度,酸堿度,實驗的次數等都是自變量
五、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易錯點一:染色劑龍膽紫和醋酸洋紅液仍是堿性染料。
易錯點二:實驗步驟為解離—漂洗—染色—制片,解離液有鹽酸,染色劑是堿性染料,故一定在染色之前漂洗干凈,否則染色受影響。
易錯點三:解離液處理后細胞死亡,所以觀察不到連續分裂過程。
六、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易錯點一:本實驗不宜選用雌性個體生殖器官,因卵細胞的生成特殊,卵巢中減數分裂不徹底。
易錯點二:精原細胞既能進行有絲分裂,又能進行減數分裂。
典例(2014山東省實驗中學模擬)高中生物很多實驗需要用到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列現象用高倍顯微鏡能觀察到的是( )
A.人口腔上皮細胞中的線粒體被甲基綠染成綠色
B.小麥種子細胞中的脂肪被蘇丹IV染成橘黃色
C.紫色洋蔥表皮細胞的液泡在質壁分離過程中顏色越來越深
D.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的染色體在有絲分裂后期緩慢移向細胞兩極
典例(2014山東卷)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的描述,正確的是
( )
A.鑒定待測樣液中的蛋白質時,先加NaOH溶液,振蕩后再加CuSO4溶液
B.制作細胞的有絲分裂裝片時,洋蔥根尖解離后直接用龍膽紫溶液染色
C.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實驗中,將大蒜根尖制成裝片后再進行低溫處理
D.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將酶與底物溶液在室溫下混合后于不同溫度下保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