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珍
摘 要: 本文以昆山市淀山湖鎮社區教育為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存在問題,提出進一步提升市民素質的對策和措施,旨在為實現現代化城市管理獻計出力。
關鍵詞: 市民素質教育 昆山市淀山湖鎮 社區教育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部分農村已成城市的組成部分,一大批村民變成居民,農民變成新市民,如何堅持以人為本,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通過多形式、多途徑著力提升新市民素質,把廣大農民培養成為合格的現代市民,實現城市化推進與新市民素質提升的良性互動,是擺在我各級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筆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淀山湖鎮存在的問題,提出進一步提升市民素質的對策和措施。
一、影響淀山湖鎮社區建設的主要問題
1.思想觀念更新還不快,市民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法制觀念還不強。由于長期的生活習慣,小農經濟、小生產者的農民意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社會公德意識、集體觀念淡薄,道德信任危機嚴重,法制意識不強。一是市民公共意識差,公共場所吸煙、亂丟紙屑、雜物,破壞公共設施,亂罵臟話,對老人、婦女、小孩缺少尊敬、關愛和照顧,這些行為有損城鎮形象;二是市民不遵守交通規則,亂橫穿馬路,撞紅燈,在街上隨地吐痰,在建筑物上亂貼標語、啟示、廣告、亂涂亂寫。不顧公德、弄臟、破壞休閑場所道旁座椅設施、偷走井蓋、打壞玻璃報欄,損壞路燈等;三是市民待外地來客不禮貌、不熱情,一問三不知。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打群架,半夜擾民,打擾別人工作和休息,交費、買車票或存取錢不排隊等。
2.科技文化素質還不高,就業、創業技能難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某些新市民由農民演變而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某些新市民因長期務農,缺乏一技之長,就業技能、創業本領不強,失地失業后,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感到無所適從、難有作為。
3.環保意識、衛生觀念還很淡薄,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任重道遠。舉止行為是否文明,生活方式是否科學,是衡量農民是否融入市民隊伍的重要標志。因此,改變新市民陳規陋習,規范其舉止行為,把農民從相對落后的思想和生活狀態中轉變過來,任務十分艱巨。他們在農村長期生活習慣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改變,比如:隨意亂丟、亂吐、亂扔、說話不講文明、不遵守交通規則和公共秩序、損壞公物、踐踏花草苗木、綠化帶里種蔬菜等,某些不良習慣也帶進小區,對文明城鎮的形象產生很大的影響。
4.市民教育活動滯后,工作機制不健全。一是重形式,輕效果。組織的一些教育活動面上號召廣、發動多,真正深入基層,貼近群眾需求還不夠,市民自覺參與還不多,影響教育活動的效果。二是重引導,輕懲戒。對市民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往往從正面教育引導的多,而一旦出現不文明行為,給予媒體曝光、從嚴從重處罰懲戒的少,難以嚴格監督和約束新市民的行為規范。三是重管理,輕教育。針對市民文化素質偏低、精神文化生活貧乏、就業技能不強等實際情況,如何切實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創業技能培訓,組織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激發他們熱愛和建設家鄉的熱情,這方面考慮不多,落實更少。
二、提升市民素質和城鎮形象的對策
1.完善城鎮功能,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城鎮是一個區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也是人群居住集中的地方,人們的生存和生活都需要相應的環境,基本的是功能環境、政治環境、人文環境、生態環境。政府應加大對這些基本環境建設和完善力度,讓市民休閑有場所,垃圾有倒處,方便有公廁,打造宜居城鎮,努力為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創造和諧、優良的環境。
2.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市民城市意識。目前,淀山湖鎮農民小生產者意識在他們的思想中還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響城市文明程度,增強市民的城市意識已經成為提升新市民素質的當務之急。要堅持不懈地抓教育和宣傳,轉變觀念。要不斷豐富內容,創新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各種經常性和突擊性的宣傳教育活動,調動新聞、輿論、宣傳、教育等各部門的力量,把創文明城鎮與育文明人相結合,使城鎮居民從“農民”逐步轉變成“市民”。要加強城市文明新風建設,讓市民在參與城市文明新風建設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熏陶。要大力推進社會誠信、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公民思想道德體系建設,促進市民思想觀念更新和文明素質不斷提高。
3.典型引路和懲戒監督并重,提升市民素質。從引導和制約人們道德行為入手,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警示作用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通過樹立典型、宣傳典型,發揮典型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引導廣大市民感悟到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觀念,并逐步升為相當穩定的信念,轉化為道德行為。在大力推進素質提升工程的過程中,對一些不能用社會公道、道德手段調整、約束的行為,必須采取法律制裁的方式,從嚴懲處,強化獎懲激勵,以規范和約束人的行為。鎮政府或相關部門每年應采取一定的辦法進行評選,一方面對模范遵守市民守則,對提升城市形象做出成績的人采取一定的形式,公開進行表彰,激勵大家。對做得差的,對損害城市形象的典型事例,在社區固定曝光欄等公開曝光、處罰、教育大家。另一方面將現在的日常保潔,被動清掃變為大家愛清潔,講文明的行動。同時,要組建清潔監察、糾察隊伍分赴大街小巷,對少數人不講規矩,違反市民公約的行為處以懲戒,達到增強城市意識下不再犯的目的。還要注重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針對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為,運用照片和文字等形式給予曝光。聘請一批義務監督員,參與對不文明行為的暗訪、監督、制止和規勸活動。
4.建章立制,規范市民行為。政府相關部門應針對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市民素質還跟不上發展需要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制度,將此項工作納入重要工作內容,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堅持常抓不懈、有效約束市民的語言和行為,用制度管人管事。并將這些制度、公約等編成小冊子,在市民范圍內發放,要求大家通過學習,全面了解市民的語言和行為準則,以及做合格市民的基本要求。各單位、社區要承擔起對市民培訓的義務,特別是社區居委會要定期對新進城落戶的市民按《小冊子》的內容開展培訓,通過定期培訓、強行灌輸,讓這些新市民知道現在是城市居民,與原來是農民有什么不同,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怎樣做,提出嚴格的要求,通過強化培訓,制度約束等,循序漸進地增強他們的城市意識,規范他們的行為。
5.創建文明社區,打造提升市民素質的基礎工程。社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市民素質的基礎平臺。要以提升市民道德修養、文明素質為目標,以社區教育中心、鎮文體中心和市民學校為教育陣地,以文明樓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爭創工作為基礎,全面推進文明社區創建工作。要創新教育形式和內容,利用各種傳播媒介,開設社區論壇,開展社區文化表演等多種途徑,實現從“說教式向引導式”、“號召式向激發式”、“單向被動式向參與活動式”的轉變。
總之,在城市化進程中提升市民素質是一項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復雜又艱巨的漸進過程。農民變市民、村民變居民的過程,不僅是形式上、空間上的轉換,更是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革命性變化”。因此,要針對新市民素質現狀和工作中的薄弱環節,認真研究,科學分析,在積極創造潔凈、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基礎上,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使廣大市民在文化娛樂的參與和享受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啟迪,從而全面提升素質,以適應現代文明城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