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在星漢燦爛的皮黃名家系列中,孟小冬是女老生一脈的代表。更可貴的是,為求藝術真諦,她不惜犧牲自己大好的賺錢機會,向道至誠,為今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散千金而向道,必先認識“道”為何物。孟小冬評判眼光的確立,有一個合理的過程。她少年學戲的第一個師傅是仇月祥,屬于從張二奎傳至孫菊仙的那一路,保留著皮黃草創時期“時尚黃腔喊似雷”的遺風。隨著藝術的逐漸成熟,劇場里的觀眾也從聽“喊似雷”式的宣泄,逐漸懂得品咂滋味,以至于清末民初京城“無腔不譚”。從張二奎到孫菊仙的這路唱法,更適合塑造武將豪杰;而有書卷氣的老生,則由譚派來演繹更為合適。
老生藝術從譚鑫培發展到余叔巖,是一個逐漸精致化、韻味化的過程。以“譚余”為主流的老生藝術,由“譚”開創,由“余”完善。孟小冬認識到這一點,從此有了明確的目標。然而欲取真經,光有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她起先試圖拜余的種種努力,都沒有成功。其中原因很多,然而余叔巖的最大擔心還是在藝術上:要按照自己的規格來認真教出孟小冬,那么后者必須“下掛”,也就是把以前學過的戲都“放棄”;必須按新的要求重新學習。對于余叔巖提出的條件,許多朋友擔心孟小冬要打退堂鼓。
此時為1938年,孟小冬已名滿京城。其日進斗金,也是情理中事。據她的侄子告知,孟小冬當時在西單租了個大四合院,把母親和叔嬸全家請來京城同住,三代同堂,主要靠孟小冬賺包銀養家。然而此番,為了專心學戲,她必須在自己舞臺青春期中斷演出,這就意味著要失去大好的賺錢機會,那么孟家的生計以及她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會受到影響。孟小冬經過認真考慮,給余叔巖的答復是:接受條件,堅決“下掛”。如此決心和魄力,終于打動余叔巖,于是在1938年10月間師徒二人履行了正式的儀式。
以后的事態發展,就如許多文字和口耳相傳的故事一樣,孟在余府潛心學了五年。她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學得很慢,很扎實。余叔巖每天要抽完鴉片才有精神,因此孟小冬為了學戲往往要“耗”到后半夜。晚年的余叔巖經常罹病,孟小冬侍奉湯藥,不離左右。學一出戲往往要花一個月乃至幾個月,經師傅驗收通過,才拿出去見觀眾,因此她每年演出很少。在余叔巖逝世后,梨園同人把孟小冬當作余派藝術的活標本、學習余派的活渠道。1947年的“杜(月笙)壽”祝賀演出,最后兩天由孟小冬以大軸出演《搜孤救孤》,馬連良、譚富英等均在側幕悉心觀摩,從中揣摩余叔巖晚年的藝術思想。此刻,上海灘萬人空巷,在家里聆聽電臺轉播;而未能回到家里的戲迷則駐足街肆,聆聽商店收音機的實況放送。今天,孟小冬傳承的余派藝術不僅流播在大陸的舞臺上,而且在港臺,在歐美,在日本,這是華人京劇票房里最流行的歌聲。(摘編自翁思再《散千金而向道》)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譚派藝術的興盛,既由于劇場里的觀眾逐漸懂得品咂滋味,更在于當時生行系統里武生和老生的進一步分野。
B.孟小冬認識到以“譚余”為主流的老生藝術,由“譚”開創,由“余”完善,是經過兩代人磨洗形成的,從此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
C.“對于余叔巖提出的條件,許多朋友擔心孟小冬要打退堂鼓”一句,突出了孟小冬選擇“下掛”之難和犧牲之大。
D.在余叔巖逝世后,梨園同人把孟小冬當作余派藝術的活標本,馬連良、譚富英等均向孟小冬拜師學藝。
E.本文通過一系列細節描寫,記述了孟小冬為求藝術真諦,不惜犧牲大好的賺錢機會而潛心學藝的艱苦歷程,贊揚她向道至誠,為今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請對文章結構安排的特點略作分析。(6分)
(3)最后一段綜合運用了哪兩種描寫手法?請簡要分析。(6分)
(4)孟小冬“散千金而向道”,有所失更有所得,請依據傳記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她的“失”與“得”。(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