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萍
2016年湖北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通過了《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這是我國首部針對土壤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規,創下了征求意見最廣、參與專家學者最多、審議時間最長、審議次數最多、修改次數最多的歷史記錄,也是該省人大近年出臺的又一部治污“重典”。
以綠色為標志的藍天、碧水、青山、凈土,是最基本最現實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央和湖北省委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用最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3年12月,湖北省委明確提出牢固樹立“綠色決定生死”的理念,突出綠色標準,增強綠色發展的緊迫性、自覺性和剛性約束。貫徹中央精神,落實省委決策,2014年3月,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及時作出了關于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的決定,在全國率先從法律層面進行制度設計,將綠色發展納入法律的剛性約束。2014年初,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在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提出行政環境責任終身追究制,并將環境指標納入官員考核。2015年初,湖北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作出關于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行政首長成為“第一責任人”,湖北堪稱全國最早。
立法法規定:“規定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近年來,湖北省人大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部署,積極作為,充分發揮立法引領、保障和促進作用,使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走上法治化軌道。連續三年將關乎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立法提交湖北省人大會議審議表決,是省人民代表大會就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特別重大事項行使立法權。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用“眼睛”和“生命”比喻生態優先的重要性,指明了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方向。綠色發展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取向,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湖北作為生態大省,擁有大江、大湖、大山、大庫,又是三峽工程壩區所在地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優勢明顯,生態地位重要,生態文明建設責任重大。湖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持之以恒以最嚴立法守牢生態紅線,以壯士斷腕的非凡勇氣和魄力,倒逼發展轉型,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敢為天下先。湖北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過程中,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于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立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都及時向省委請示報告后再進入法定程序,充分發揮立法在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湖北省人大常委會領導所言,立法就是要將中央和省委的決策主張,經過法定程序轉化成為地方性法規和人大決議決定,體現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法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既要立法先行,又必須有效貫徹實施。我們要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做到人人守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覺行為。要通過聽取專項工作報告、開展執法檢查、專題詢問等方式,對有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開展監督,確保生態立法和決定貫徹落實到位。有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有了法律法規的有效貫徹實施,我們就能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藍天永駐贏得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