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漢杰(廣西河池市環江縣川山鎮中心衛生院 環江 547104)
?
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消化性潰瘍62例療效分析
韋漢杰(廣西河池市環江縣川山鎮中心衛生院環江547104)
摘要:目的:總結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消化性潰瘍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4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4例內科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對照組給予西醫治療,觀察組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85.48%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效率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單純西醫治療相比,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內科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療法內科消化性潰瘍臨床療效
PU(消化性潰瘍)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發,以十二指腸潰瘍(DU)及胃潰瘍(GU)為主[1]。潰瘍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消化性潰瘍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酸性胃液消化黏膜。酸性胃液接觸多個部位,包括食管下段以及胃腸吻合口、空腸、存在異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等[2]。PU具有反復發作、病情遷延難愈等特征,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安全。我院對收治的PU患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段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4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4例內科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上級醫院胃鏡、X線造影、鋇餐等檢查確診,潰瘍直徑小于2.5cm,經快速尿素酶試驗證實Hp感染陽性、排除癌變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46.8±1.2)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0.5)年;GU 29例、DU33例。觀察組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46.1±1.4)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2±0.6)年;GU 27例、DU3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大體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①對照組給予單純西醫治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沈陽圣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652),口服,20mg/次,2次/d,晨起及晚睡前空腹服藥;阿莫西林膠囊(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國藥準字H20057442),口服,0.5g/次,3次/d;克拉霉素片(上海雅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044),口服,0.5g/次,2次/d。共治療6周。②觀察組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中西醫治療方案與對照組一致。中醫治療方案為:應用柴胡疏肝散方治療,方內含有白芍10g、柴胡10g、川楝子9g、枳殼9g、甘草6g、香附6g,對腹脹明顯患者增加廣木香10g、砂仁9g、陳皮10g,對惡心反胃患者增加生姜9g、半夏10g,對吐酸嚴重的患者增加瓦楞子15g、烏賊骨15g,對劇烈疼痛患者增加烏藥10g、延胡索10g,對食積噯氣患者增加麥芽20g、萊菔子20g。中藥水煎服,1劑/d,早中晚溫服。連續治療6周。隨訪1年。③兩組均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避免服用致病藥物(非甾體解熱鎮痛藥等),戒煙酒,定時就餐,少量多餐,避免辛辣、過咸、過酸食物及濃茶、咖啡等飲料。如有嘔血、黑便、劇烈腹痛、大量嘔吐等癥狀立即就診。
1.3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病變完全消失,胃鏡檢查結果正常,臨床癥狀消失;②顯效:主要病變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處在H2~S1期;③有效:病變縮小,主要臨床癥狀緩解,胃鏡檢查處在H1期;④無效:臨床病變及癥狀無變化,或者病情惡化。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85.48%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效率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觀察組2例復發,對照組8例復發,觀察組復發率3.33%明顯低于對照組復發率12.9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消化性潰瘍發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保護作用削弱、Hp(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另外,胃排空延遲、膽汁反流、藥物因素、遺傳因素以及環境因素或精神因素也與消化性潰瘍發病有一定相關性。傳統的西醫治療效果往往不能讓人滿意[3]。中醫醫學中將消化性潰瘍劃為“胃脘痛”、“胃痛”、“噯氣”、“反酸”等范疇,認為該病主要在胃,而肝脾胃之間關系密切,惱怒憂思、氣郁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氣機阻塞,最終表現為胃痛。若伴有肝郁化火而傷陰還會加劇胃痛、使病程遷延。柴胡疏肝散是中醫學中著名的理氣劑,能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對肝氣郁滯證治療效果顯著,一般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經痛等治療[4]。方中的柴胡可疏肝解郁,香附可理氣、疏肝、止痛,枳殼也可理氣、行滯,甘草和白芍則可養血、柔肝、止痛,諸藥并用可共同發揮疏肝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5]。本組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85.48%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中藥治療內科消化性潰瘍可以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消化性潰瘍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3.
[2]陳學珍.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z5):55.
[3]石愛偉.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0,16(12):46.
[4]張小紅.消化性潰瘍180例誘因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2):247.
[5]韓耀平.中西醫結合治療難治性消化性潰瘍27例[J].山東中醫雜志,2010,29(6):400-401.
中圖分類號:R57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6-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