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源(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中醫科 汕尾 516400)
?
滋補肝腎,化瘀通絡類中藥配伍治療28例缺血性腦梗塞的療效觀察
陳詩源(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中醫科汕尾516400)
摘要:目的:探討滋補肝腎和化瘀通絡類中藥配伍治療缺血性腦梗塞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缺血性腦梗塞患者28例,隨機分組,對照組(14例)采用西藥治療,觀察組(14例)使用滋補肝腎、化瘀通絡類中藥配伍進行中醫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治療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①與對照組對比(20.0±3.5分),觀察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9.9±3.8分)明顯更低,P<0.05;與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降低,P<0.05。②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3%)明顯高于對照組(57%),不良反應發生率(7%)明顯低于對照組(36%),P<0.05。結論:滋補肝腎、化瘀通絡類中藥配伍治療缺血性腦梗塞具有明顯的療效。
關鍵詞:滋補肝腎化瘀通絡中藥配伍缺血性腦梗塞臨床治療
根據中醫學理論,缺血性腦梗塞屬于“中風”范疇,臨床多見肝腎陰虛合并淤血患者,發病時間越長,淤血癥狀越嚴重。由此可見,在缺血性腦梗塞的中醫治療中,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案對肝腎陰虛和淤血進行治療,治療方案必須始終堅持養陰補腎和化瘀通絡的方向。在本文中主要通過對我院缺血性腦梗塞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滋補肝腎和化瘀通絡類中藥配伍治療缺血性腦梗塞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腦梗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28例。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2.5±3.5)歲;其中腦葉梗塞10例,腦干梗塞5例,基底節區梗塞8例,小腦梗塞5例。把所有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觀察組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齡50~73歲,平均年齡(61.5±3.5)歲;對照組男性9例,女性5例,年齡52~75歲,平均年齡(62.8±3.2)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①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法,藥物為曲克蘆丁片和腦益嗪,曲克蘆丁片每次口服6g,3次/d;腦益嗪片每次口服25mg,3次/d。療程為兩個月。
②觀察組: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滋補肝腎、化瘀通絡類中藥配伍進行中醫治療,主要方藥包括:生地、生石膏,各30g;秦艽、赤芍、川芎、郁金,各10g,川牛膝、當歸、黃芩,各12g。水煎,每天早晚服用。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治療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其中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NIHSS量表;療效判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具體分級如下:顯效:中醫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癥候積分減少幅度為70%~95%;有效:中醫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癥候積分減少幅度為30%~7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沒有好轉甚至惡化,癥候積分減少幅度低于3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非正態分布的數據進行卡方檢驗,對正態分布的數據進行t檢驗,n表示病例數,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數據分布趨勢,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與對照組對比(20.0±3.5分),觀察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9.9±3.8分)明顯更低,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降低,治療前后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治療有效率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n(%)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3%)明顯高于對照組(57%),不良反應發生率(7%)明顯低于對照組(36%),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缺血性腦梗塞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致殘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治療缺血性腦梗塞的常用方法主要是西藥療法和中藥療法,西藥療法在治療缺血性腦梗塞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西藥治療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對患者的預后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本文研究結果,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更低,P<0.05;與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降低,P<0.05;同時,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3%)明顯高于對照組(57%),不良反應發生率(7%)明顯低于對照組(36%),P<0.05。由此可見,采用滋補肝腎和化瘀通絡類中藥配伍進行中醫治療,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高治療有效率,還有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在中醫疾病范疇中,缺血性腦梗塞屬于“中風病”,其病因病機和脈絡受到風邪入侵有關。氣虛血瘀為缺血性腦梗塞的常見類型。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缺血性腦梗塞進行辨證治療,采用滋補肝腎和化瘀通絡的中藥材進行配伍,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驅散風邪、通絡活血和養陰補腎的療效。本方藥以秦艽作為君藥,其具有祛風、通經、活血的功效,加用當歸、赤芍、川芎和生地等藥材,可以起到養血活血通經絡的作用;此外,生石膏、黃芩有利于幫助患者清熱瀉火與祛除煩躁;加用黨參有利于補充中氣,改善患者氣短乏力等癥狀。
綜上所述,滋補肝腎,化瘀通絡類中藥配伍治療缺血性腦梗塞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明顯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娟.丹參酮IIA與參麥治療急性缺血性腦梗塞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1):2191-2191,2194.
[2]郭敏.缺血性中風的辨證施治[J].光明中醫,2012,27(6):1260-1261.
[3]黃曉輝,鄧國輝.化瘀通痹湯聯合針刺療法治療缺血性中風后遺癥97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7):44-45.
[4]玉嬌.腦梗塞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和預防[J].臨床薈萃,2012,27(18):1616.
[5]蘇清華.中醫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現代醫學探秘[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8):2098-2099.
[6]王猛.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46例[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8):652-653.
[7]王敏,李智杰.李智杰教授治療腦梗死后遺癥的經驗[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5,7(3):167-168.
[8]閆海強.腦梗死恢復階段分期分型與中醫證候的相關性研究[D].河北醫科大學,2008.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6-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