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霞(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慢病中心 中山 528447)
?
拉米夫定聯合合理營養規劃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臨床觀察
梁明霞(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慢病中心中山528447)
摘要:目的:觀察拉米夫定聯合合理營養規劃對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135例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據入院序號分成觀察組68例和對照組67例。對照組實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采用拉米夫定聯合合理營養規劃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1年內死亡率及治療前、后的營養狀況。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1年內死亡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BMI、TSF、MAC、Hb、ALb均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BMI、TSF、MAC、Hb、ALb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拉米夫定聯合合理營養規劃治療能有效提高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營養狀況,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拉米夫定合理營養規劃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報道顯示[1],患病總人數預計在2000萬例左右。由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化進入失代償期后,容易出現多個系統并發癥,給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目前對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包括利尿、抗感染、白蛋白支持治療等。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不但增加腹腔積液、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而且患者死亡風險明顯增加[2]。我們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拉米夫定聯合合理營養規劃對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進行治療,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將有關情況進行報道。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135例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據入院序號分成觀察組68例和對照組67例。觀察組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齡43~71歲,平均年齡(48.93±10.85)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85±1.21)年;入院時Child-Pugh分級:A級20例,B級23例,C級25例。對照組中男性37例,女性30例;年齡43~71歲,平均年齡(48.93±10.85)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85±1.21)年;入院時Child-Pugh分級:A級21例,B級22例,C級24例。所有患者依據2000年西安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中的診斷標準納入本次分析,排除非乙型肝炎、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高血壓、重度黃疸、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征患者,家屬及患者對本次分析均知曉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方案也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實行常規治療,包括保肝、抗纖維化、補充白蛋白等。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行拉米夫定聯合合理營養規劃治療:①拉米夫定:由葛蘭素史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號H20030581,100mg/次,1次/d,口服。②合理營養規劃治療:首先根據患者的病情、體重等情況確定每日所需的營養物質,包括熱量、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結合患者的飲食喜好和口味,選擇對應營養成分的食材,按1∶1.5∶1.5的原則進行早、中、晚三餐的分配,食材的選擇以清淡、易消化、新鮮為原則,避免過硬、辛辣物質的攝入。兩組觀察時間均為1年。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觀察指標為兩組治療效果、1年死亡率及治療前、后的營養狀況。治療效果參照文獻[4,5]擬定,顯效:患者經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恢復正常,未檢測出HBV-DNA,HBeAg發生血清學轉換;有效:患者經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明顯減輕,ALT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經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加重,ALT無變化;總有效=顯效+有效。營養狀況包括體重指數(BMI)、肱三頭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圍(MAC)、血紅蛋白濃度(Hb)、血清白蛋白(ALb)。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由SPSS1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比較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效果及死亡率:兩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較高,死亡率較低,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及死亡率比較(n,%)
2.2營養狀況:兩組治療前BMI、TSF、MAC、Hb、ALb相當,觀察組治療后BMI、TSF、MAC、Hb、ALb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狀況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狀況比較(±s)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68)對照組(n=67) t P BMI(kg/㎡)TSF(mm)MAC(cm)Hb(g/L)ALb(g/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8.53±3.25 22.01±2.31 10.53±0.29 11.48±0.35 26.58±3.26 31.56±3.57 90.55±6.83 112.37±7.12 28.13±3.85 33.53±3.69 18.26±3.88 20.22±2.97 10.56±0.31 11.25±0.43 26.82±3.54 29.34±3.81 90.67±6.92 108.34±8.09 28.26±3.94 30.97±3.81 0.43855 3.9120 0.58075 3.4107 0.40984 3.4940 0.10140 3.0736 0.19389 3.9657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肝硬化是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之一,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所致的彌漫性肝損害。臨床研究資料顯示[6],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預后多不理想,病死率明顯增高,1年生存率為55%~70%,5年生存率僅為14%~35%。目前,多數觀點認為[7],乙型肝炎病情進展多是由于乙肝病毒持續的高水平復制所致,若想控制患者的病情,必須采用有效的手段抑制病毒的復制。抗病毒治療是目前抑制乙肝病毒進展的主要方式,其中以核苷類藥物最常用。拉米夫定是最早出現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作用迅速,能使患者HBV-DNA在短時間內下降,從而改善肝功能。目前,已經有較多研究資料證明[8],拉米夫定能有效延緩肝硬化患者的病情進展改善肝功能,從而提高生存率。
肝臟作為糖、蛋白質和脂肪等代謝的重要器官,乙型肝炎肝硬化發生后,患者發生食欲下降和腹水等癥狀,影響進食和胃擴張能力,同時為防止肝性腦病的發生,通常主張患者行低蛋白飲食,加上腹水及消化道出血等原因造成的大量蛋白丟失以及患者高代謝狀態造成的機體消耗增加,極易發生營養不良,影響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有研究資料證實[9],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腹水和水腫的形成與蛋白質攝入不足、消化功能下降等因素所致的低蛋白血癥明顯有關。因此,合理采用營養規劃治療,對減輕患者病情和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組資料中的兩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一組實行常規治療,另一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拉米夫定聯合合理營養規劃治療,經比較顯示,以行聯合用藥的一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死亡率更低,治療后BMI、TSF、MAC、Hb、ALb更高。將拉米夫定聯合合理營養規劃治療應用到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療中,通過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復制和保護肝細胞的作用,能有效減緩肝臟的病變,而合理的營養規劃治療以患者喜好和機體代謝所需為基礎,增強了患者的食欲,使機體獲得充足的營養素,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從而增強抵抗力,加速臨床癥狀的緩解,治療效果得以明顯提高,死亡率降低。
綜合本次分析,拉米夫定聯合合理營養規劃治療是提高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療效果和改善營養狀況的有效方式,值得推廣。但值得注意的是,拉米夫定若長時間應用又存在耐藥的風險,容易引起病情的反彈而導致肝功能在短時間內出現惡化,故在治療過程中應加強觀察,以防止耐藥后嚴重后果的發生,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馮亮,楊創國,郭新林,等.拉米夫定聯合阿德福韋酯治療高病毒載量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療效分析[J].海南醫學,2016,27(2):186-188.
[2]張淑芹,孫海英.腸道營養干預對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營養狀況及肝功能的影響[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3,21(10):769-771.
[3]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4]汪平莉,朱春麗.拉米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的療效及不良反應[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5):1378-1379.
[5]張桂華,蘇紅寶,趙健.鱉甲軟肝膠囊聯合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片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3,26(2):1-4.
[6]趙波.拉米夫定聯合阿德福韋酯在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河北醫藥,2014,36(2):187-188.
[7]劉愛兵,李宗軍,何新明.阿德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臨床療效[J].重慶醫學,2015,44(34):4812-4814.
[8]Roche B,Samuel D.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BV -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Liver Transplanted Patients[J].Clin Liver Dis,2013,17(3):451-473.
[9]周秀琳.飲食干預對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3):1608-1609.
中圖分類號:R512.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6-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