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勇 陳雪梅(廣東省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汕尾逸揮基金醫院)藥學部 汕尾 516600)
?
藥學干預前后我院一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情況調查分析
羅小勇陳雪梅(廣東省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汕尾逸揮基金醫院)藥學部汕尾516600)
摘要:目的:對藥學干預前后我院(廣東省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即汕尾逸揮基金醫院)一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情況進行系統分析。方法:對我院一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實施干預前后的情況進行回顧性調查和分析。結果:在臨床藥學對一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干預之后,我院一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比例明顯降低,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明顯提高,和干預前相比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合理用藥明顯減少。結論:對一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實施藥學干預,可有效改善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從而規范抗菌藥物應用,降低抗菌藥物使用比例,降低耐藥菌產生風險,提升醫院臨床醫療質量。
關鍵詞:藥學干預一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在使用上必須謹慎,如用藥合理得當則可有效預防手術切口感染,如用藥不合理則不但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會增加患者負擔,造成耐藥[1]。為進一步強化醫院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提升合理用藥率,原衛生部積極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整治活動。本院積極落實,加強藥學干預,為掌握干預前后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影響,本文對我院一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實施干預前后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
1.1臨床資料: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月(干預前)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一類切口手術患者的臨床病歷182份,并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月(干預后)的一類切口手術患者的臨床病歷182份。臨床手術類型主要有甲狀腺手術、腹外疝手術、乳腺手術等。均已剔除圍手術期間應用治療性抗菌藥物病例。
1.2方法:設計手術預防應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表,詳細填寫,對所選每一份病歷的抗菌藥物預防應用情況予以分析,包括病歷號、患者基本信息、手術全名、手術方式、手術時間、切口愈合狀況、所用抗菌藥物、給藥時機、給藥量、用藥時間、聯合用藥、不合理用藥項目等,把干預情況用簡報形式全院通報,明確獎懲制度,以達到整改目的。
1.3評定指標:依照原衛生部制定的關于一類切口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合理用藥標準進行評價,具體內容為:①用藥指征,一般不需預防用藥,存在以下情況可考慮使用:手術創面較大、持續時間較長、關系到重要臟器、異物植入術、70歲以上、惡性病變、免疫功能障礙、營養不良時選用。②藥物選擇:常選用第I代頭孢菌素,對β-內酰胺類過敏者可用克林霉素代替。③用藥時機:術前0.5~2h內,或麻醉開始時給藥。④用藥療程:總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h,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h。⑤不存在聯合性用藥。⑥手術時間超過3h以上或失血量超過1500mL,可術中追加1劑,抗菌藥物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整個手術過程及手術結束后4h。⑦術后切口愈合良好。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應用SPSS18.0加以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率:干預前的182例患者中,有137例預防使用抗菌藥物,使用率為75.3%;在實施藥學干預后的182例患者中,有34例預防使用抗菌藥物,使用率為18.7%,干預前后對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干預前后預防抗菌藥物的選用情況:臨床一類手術預防抗菌藥物主要是I代頭孢菌素、II代頭孢菌素、III代頭孢菌素、青霉素等,在干預后均明顯減少,和干預前相比有差異(P<0.05),如表1。

表1 干預前后預防抗菌藥物的選用情況對比(n)
2.3干預前后不合理用藥情況對比:在實施藥學干預后,一類切口手術預防應用抗菌藥物不合理情況明顯改善,各種不合理用藥減少,如表2:

表2 干預前后不合理用藥情況對比(n)
在臨床外科圍手術期,預防性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直接關系到手術效果。近年來,本院不斷加強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依照原衛生部制定的臨床抗菌藥物應用專項整治方案有關規定:一類切口手術患者的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比例不得高于30%[2]。本院全面落實藥學干預,一類切口手術患者的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比例自實施藥學干預前75.3%降至干預之后的18.7%,控制在規定范圍內。在抗菌藥物選用上,一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必須根據患者的手術部位、潛在病原菌、所選藥物的抗菌譜合理選擇,該類手術的感染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通常是選用第I代頭孢菌素實施預防[3]。本院在實施干預后,選用I代頭孢菌素比例上升,雖有個別患者選用III代頭孢菌素,但基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另外,一類切口手術的預防性抗菌藥物應用的主要目的就是預防術后切口發生感染。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有明確規定,一類切口手術進行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應當在手術前的30min~2h用藥,或者在麻醉誘導開始時用藥,如此使手術切口在暴露時局部組織已達到可有效殺滅術中侵入切口病原菌的藥物濃度,且總預防用藥時間控制在24h以內(特殊情況除外)[4]。本院在實施藥學干預前的起始給藥時間控制較好,但總預防時間較長,在干預之后兩項指標基本合理。此外,一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抗菌藥物應用在聯合用藥、術中追加、術后切口感染等方面干預前后無明顯差異,在實施干預后更為合理。
綜上所述,本院在全面開展藥學干預后,臨床一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各環節均基本合理,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藥學干預措施,加大力度,確保抗菌藥物更為合理、有效應用,降低耐藥菌的產生幾率,提升醫院臨床醫療質量,更好服務廣大患者。
參考文獻
[1]毛亞俊.干預前后我院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與分析[J].海峽藥學,2012,4:218-220.
[2]周后鳳,張彬.某院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干預效果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4:246-247.
[3]林秀珠,林蕓茹,張志峰.藥學干預前后我院Ⅰ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比較[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2,2:107-109.
[4]張郁.干預前后Ⅱ類切口手術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2,11:1045-1048.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6-0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