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運桃 胡 展
?
揚州曲藝高等教育之路任重道遠
文|朱運桃 胡 展

楊明坤在揚州大學電視臺錄制百集揚州評話《皮五辣子》
揚州曲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自明末以來,揚州就一直是中國曲藝重鎮,名家迭起、代有傳承。民國年間直至新中國建國后,更有以王少堂、張幼夫、王萬青為代表的一批藝術家繼承創新,把揚州曲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1960年,在中國曲協原副主席、著名揚州評話表演藝術家王少堂倡議下,成立了揚州市曲藝團。2011年,揚州市曲藝團更名為揚州市曲藝研究所。
揚州曲藝種類繁多,歷史上有評話、彈詞、清曲、道情、香火、鼓書、唱梨膏糖、講經等。僅以揚州評話為例,清代乾隆年間,揚州評話達到極盛,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的“郡中稱絕技者”的評話演員有十人之多,每人皆有一部代表書目,均“獨步一時”;可“追武前人”的評話演員也有十人。到了晚清及至民國時期,據趙昌智《對復興揚州評話的觀察與思考》統計,“而揚州評話藝人仍有二三百人之多,且流派紛呈……《水滸》更有堂門章門、王派馬派,《三國》有‘八駿馬’、康派吳派,《清風閘》有文辣武辣,《八竅珠》《綠牡丹》《施公案》等各有不同派流和師承”。
而目前,揚州評話尚能正常演出的傳統書目僅剩下《水滸》《三國》《皮五辣子》《綠牡丹》《八竅珠》《萬年青》《楊香武》等寥寥數部,即便是這僅存的數部,有些也傳承艱難,面臨人亡即藝絕的窘境。揚州彈詞、揚州清曲的情況也大致如此。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現有演員20多人,不到清末的十分之一。
傳統書目失傳、演出隊伍萎縮,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也暴露出揚州曲藝教育的諸多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揚州曲藝的生存狀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揚州市曲藝研究所進入市場繁榮、創作活躍的良性循環,揚州曲藝人思考的命題逐漸從如何生存過渡到如何發展,由此也越來越重視曲藝教育工作。
(一)中專教育形成常態。揚州市曲藝團建立后,一個尷尬的現實是:一方面傳統師帶徒模式被逐步打破,另一方面曲藝教育現代科學體系還處于探索階段。1984年,現任揚州市曲藝研究所所長的姜慶玲當時年僅16歲,考進揚州市曲藝團,隨即進入揚州文藝訓練班曲藝班學習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剛掌握一些曲藝基本知識,她即進團一邊跟師學習,一邊登臺演出。這一教學辦法,可以說是傳統師帶徒模式的改良版。有一個數字可以說明這一教學模式的成效:1975年后的20年間,揚州市曲藝團共招收七批、50多名學員,目前僅余2人還工作于曲藝研究所書臺上。

表演藝術家楊明坤在宜陵小學培訓評話班授課
經過幾代人的探索,這一現狀目前得到了逐步的改善。1997年,揚州市在揚州文化藝術學校開設了三年制的曲藝中專班;2000年,這批學員畢業進團工作。他們中大部分至今仍活躍于曲藝舞臺,成為揚州曲藝研究所的骨干演員。2007年,由揚州市政府撥款,揚州曲藝團與文化藝術學校聯合招收曲藝表演四年制中專學員17人(其中10人為政府投資,免學雜費),這批學員中的10人已擇優進入曲藝研究所工作(工齡從進團之日算起)。目前,揚州市正策劃下一批次曲藝中專班的開辦。
相較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學模式,2007級曲藝表演四年制中專教育更為規范,學員在校三年時間內接受了系統、專業的曲藝培訓,開設了評話、彈詞、琵琶、三弦、視唱練耳、身段、聲樂、樂理、舞蹈、毯子功等10余門專業課和語文、數學等20多門文化課,授課老師既有學校教師,也有劇團派駐演員及特約專家。
(二)少兒培訓立足長遠。揚州市少兒曲藝教育得益于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東風,也得益于揚州市教育部門“一校一品”的政策。所謂“一校一品”,即一所中小學校有一項特色傳統文化項目,并形成品牌。2009年,揚州市曲藝團在王少堂先生的故里江都宜陵鎮中心小學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揚州評話少年班,取名為“少堂評話班”。少堂評話班每周開設一節評話課,授課老師為國家一級演員、省級非遺傳承人楊明坤,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授說書技藝。從2009年創辦至今,少堂評話班培養了評話小演員百余人,參加全市、全省的曲藝比賽,多次爭金奪銀。
近年來,揚州市曲藝研究所又先后在西湖中心小學、美琪小學、泰安小學、世明雙語學校等校開設曲藝班。少兒曲藝班成為揚州曲藝薪火相傳的重要手段,古老的揚州曲藝逐漸贏得青少年的青睞。
(三)走進高校形式多樣。揚州曲藝進高校目前一般有四種模式,一是進高校演出,作為江 蘇“高雅藝術進校園”的系列活動,揚州市曲藝研究所近年來不斷將揚州曲藝送進各大高校,先后到南京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北京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揚州大學、揚州職業大學等高校演出,讓大學生感受揚州曲藝的魅力。二是進高校開展講座,結合本地的非遺傳承活動,揚州市曲藝研究所每年均組織專家、演員赴揚州大學等高校開設曲藝講座,講座以曲藝理論知識與現場演示為主。三是高校開展曲藝研究、創作活動,以董國炎、徐德明等為代表的大學教授,常年以課題形式帶研究生開展揚州曲藝理論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揚州評話研究》等著作和一批理論文章,徐德明先后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和理論獎。四是課堂教學結合曲藝知識。徐德明教授開設的研究生現代文學專業中,有“口頭文學對現代文學的影響”等課程;研究生藝術理論研究專業研究方向為說唱藝術研究,課程有《揚州評話研究》和《藝術形態學》(藝術形態學中也涉及曲藝藝術)。
(四)人才深造提高素質。揚州曲藝高等教育尚在探索階段,對優秀藝術人才的再培養以送出去深造學習為主。近年來,劉芓君入選中國曲協“牡丹綻放——曲藝英才培育行動”,姜慶玲、包偉參加了江蘇省“五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劉芓君、趙松艷、康康、譚敏等參加了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校研修深造……此外,揚州還積極組織、推薦演員參加全國、全省各類曲藝賽事,開眼界,長見識,擴影響,上臺階。
應該說,近年來揚州曲藝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揚州曲藝老中青少的人才梯隊已初步形成,書場聽眾學歷層次和年齡結構有所改善。但目前,揚州曲藝研究所青年人才專業技藝和理論基礎還比較薄弱,揚州清曲幾乎沒有專業演員,揚州評話、揚州彈詞很多流派后繼乏人,曲藝管理人才、經營人才、創作人才、研究人才、舞美人才緊缺,今后人才培養要更有定向性、目標性、科學性和高端性,曲藝高等教育勢在必行。
(一)揚州文化藝術學校升格。揚州文化藝術學校是江蘇蘇中地區唯一一所國辦全日制藝術類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著力培養具備一定文化基礎、藝術理論和藝術專業技能的中等實用型專業人才。近年來,一些兄弟中專院校已經以多種形式對相關專業進行升格,目前,揚州市正在制定《揚州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其中對揚州文化藝術學校升格也正在進行調研。
(二)揚州相關高校開設曲藝專業或曲藝課程。目前,立足于培養演員的曲藝高等教育在揚州各高校尚處于空白。如,揚州大學教授徐德明作為中國曲藝牡丹獎理論獎得主,其在教學中主要講授現代文學,只有極少機會以講座形式或者以夾帶形式,進行曲藝基礎知識的講授,效果有限。本土高校對曲藝教育的冷落,除了因為曲藝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尚未完全納入國家整體教育體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生源問題、就業率問題和師資問題等難以解決。隨著揚州曲藝事業近年來的發展,這些問題有望取得突破。
(三)揚州曲藝研究所與相關高校合作。2014年,同屬揚州的揚劇研究所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成為該校的“教學實踐基地”和“生源培訓基地”,13名青年揚劇演員成為揚劇史上首批本科生,這對揚州曲藝很有借鑒意義。據了解,近年來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天津職業技術學院、河北職業藝術學院開設了相關曲藝大專班,北京電影學院開設了曲藝(相聲)本科班,遼寧大學、遼寧科技大學更開設了相關曲藝學院和曲藝系。目前,相關高校的教材編寫工作已正在進行中,這為揚州曲藝與相關高校“結親”提供了可能。
注釋:
①揚郡紛紛斬藝人,語出清·無名氏《竹枝詞》,原指揚州彈詞吳、陳兩派在競爭中兩敗俱傷。
②天地欲存三寸舌,語出清·杜首昌《綰翠園詩選·柳敬亭持箑索書,口占贈之》。
③欲為贊嘆詞未吐,語出清·朱一是《聽柳生敬亭詞話》。
(本文圖片由胡展提供)
(責任編輯/朱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