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
?
一道課本例題及其變式的研究
楊林
如圖1,點B、點C在x軸上,試在第一象限內(nèi)畫等腰三角形ABC,使它底邊為BC,面積為10,并寫出△ABC各頂點的坐標.(蘇科版八(上)第123頁例3)

圖1
【解析】點B、C的坐標分別為B(1,0),C(5,0),BC=4.根據(jù)題意,可知等腰△ABC 的BC邊上的高為5,所以點A的縱坐標為5,點A在BC的垂直平分線上,所以其橫坐標為3,即A(3,5).在第一象限內(nèi)畫出△ABC(如圖2).

圖2
變式1如圖1,點B、C在x軸上,試在第一象限內(nèi)畫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并求出A點坐標.
【解析】由原題解析知BC=4,若∠ABC= 90°,如圖3,則AB=BC.所以A(1,4);若∠BCA=90°,BC=AC,如圖4,所以A(5,4);若∠BAC=90°,如圖5,則AB=AC,過點A 作AD⊥BC于點D,則AD=BD=CD=2,所以A(3,2).

圖3

圖4

圖5
說明:由于題目所求等腰直角三角形未指明斜邊、直角邊或直角頂點,所以必須分情況討論,畫出所有可能情況.
變式2如圖6,已知,點A、點B在x軸上,試在y軸上確定點C,使∠ACB=90°.

圖6
【解析】點A、B的坐標分別為A(-1,0),B(4,0),且AB=5.設OC=x.
由∠AOC=∠BOC=90°,
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
在Rt△AOC中:OA2+OC2=AC2,即x2+ 1=AC2.
在Rt△BOC中,OB2+OC2=BC2,即x2+ 16=BC2.
在Rt△ACB中:AC2+BC2=AB2,即x2+ 1+x2+16=25,解得:x=±2.
所以C(0,2),C′(0,-2).
說明:因為不知道點C的確切位置,所以要考慮點C的所有可能情況,防止漏解.
變式3正方形OABC如圖7所示,O為坐標原點.若點A(3,-1),試求點C的坐標.

圖7
【解析】過點A作AD⊥y軸于點D,過點C作CE⊥y軸于點E.
由題意可知:AD=3,OD=1.
∵∠ADO=∠CEO=90°,∠AOC=90°,
∴∠DAO+∠DOA=90°,
∠COE+∠DOA=90°,
∴∠EOC=∠DAO.
又∵OC=OA,∴△OEC≌△ADO,
∴OE=AD=3,CE=OD=1,
∴C(1,3).
說明:解決此題的關(guān)鍵是要掌握由點找坐標的方法,再借助正方形的特殊性,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識求解.
變式4點A、B的位置如圖8,若點A(-2,1)、B(-2,-1)、P(4,3).
①用尺規(guī)作圖的方法找到A、B所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原點O的位置.
②若點C坐標為(1,2),試在圖中標出點C的位置.

圖8
【解析】觀察A、B兩點的坐標發(fā)現(xiàn):它們的橫坐標相同,縱坐標互為相反數(shù),所以AB的垂直平分線即為x軸所在直線,垂足M點的坐標為(-2,0),又由于P點在A、B的右邊,所以向右方向為正方向,則M點的位置向右平移兩個單位即為原點位置,如圖9.

圖9
【拓展】若點A的坐標不變,點B坐標改為(-2,-3),你還能確定原點的位置嗎?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試一試.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