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徐鋼濤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創業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動力。眾創空間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低成本、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平臺。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結合眾創空間,開啟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新常態;創新創業教育;眾創空間;高職
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作了題為《謀求持久發展 共筑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中國經濟呈現新常態。習近平指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個重要特征: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1]。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依托于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依賴于創新創業,創新創業已成為經濟發展重要的推動力。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而廣大大學生則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一支生力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與眾創空間相結合,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是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新模式。
1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近年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逐步構建了完整的課程體系,并形成了一批具備地方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但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課程普遍存在課程設計非過程化、教學方法單一、實踐環節無法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進行有效培養等問題。
1.1 創新創業課程建設薄弱
與本科院校課程設計不同,高職院校項目化教學要求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過程的設計能力與實施能力。高職教師能力結構具有跨界性的顯著特征。而就目前而言:一是,大多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往往被設計為選修課,開設科目屈指可數,創新創業課程僅覆蓋選修的學生;二是,擔任該課程的教師往往是缺乏創新創業實踐經歷的青年教師,教師本身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三是,由于教師缺乏創新創業的實踐經驗,課程內容更多的是理論知識,課程設計類似于本科教學的知識結構而非工作過程,從而導致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幅降低。
一般而言,高職院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大多選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體驗教學法等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對基于知識結構的課程具有效率高、邏輯性好、層次清晰等特點,適合本科教學,而高職學生側重過程知識的學習。創新創業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傾向于理論知識的教授,課程中的實踐大多只是情景模擬,學生無法體驗到創新創業的“真刀真槍”,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1.2 實踐環節缺乏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創業大賽、學生社團等實踐類型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但這些機制以促進學生就業為目標、以提高就業率為導向,側重于學生職業技術、技能的培養,缺乏對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校中廠、廠中校模式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及早地對本專業的工作內容、環境、性質有深入的認識,為學生專業的選擇提供良好的平臺,并且縮短學生入職上崗時間,畢業即可上崗,促進了學生的就業。但該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創新創業意識的啟發與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創業大賽是高職院校目前普遍參與的競賽,但各高校傾向于參賽項目獲獎,對參賽項目的成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缺乏長效機制的扶持。學生社團是有共同愛好的學生自發成立組織的團體,通過實施共同愛好的活動凝聚在一起。這類組織側重學生興趣、技能的培養,但社團覆蓋面小,對組織成員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限,且沒有創業孵化的功能。
2 眾創空間簡述
2.1 含義
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 9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個文件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構建眾創空間平臺,支持大眾創新創業”。2016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 7號),這個文件明確指出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建設眾創空間。眾創空間是充分運用互聯網和開源技術,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2]。科技部批復的河南首批眾創空間有青創匯、鄭州創客空間、黃河眾創空間等7家,騰訊公司傾力打造的眾創空間也即將上線,河南省眾創空間發展態勢良好。
2.2 眾創空間“課程設計”工作過程化
與高職院校現有的創新創業課程、創業大賽、學生社團不同,眾創空間可提供更為廣泛的教育,且“課程”設計旨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化。創新創業涵蓋領域廣泛,眾創空間提供大廣度的教育內容,有物流、商務服務、文化和娛樂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與3D打印、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相關內容。眾創空間提供的教育內容由創業過程中的實際需求決定,很好的展現了“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的教學含義。
眾創空間設置有“創業導師”。創業導師來源于有創業成功經驗的創業者、投融資機構專業人員、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創業導師一方面培育激勵創新創業者的創新創業精神;另一方面教授創新創業者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具體知識,為創業者提供“遠近”結合的創業輔導。
眾創空間的教學方法基于工作過程,直擊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其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既有以講授法為主的課程、輔導、講座,還有“實戰性”的項目路演、討論會、競賽等環節。眾創空間的教學方法貼合實際需求,更接地氣。
2.3 眾創空間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新平臺
大學生是眾創空間的主要服務對象,大學畢業生占比48.5%,在校大學生占比37.3%,其他人員占比14.1%[2]。《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眾創空間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所、公共服務和資金支持”。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學習借鑒眾創空間的課程內容、過程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創業課程,并引導學生了解、認識眾創空間,鼓勵有創新創業意向的學生加入到眾創空間這個平臺中去,將眾創空間納入到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與眾創空間合作,在校園內引入眾創空間,將空間中的小微企業引入校園,鼓勵學生到企業中實習、創業,實現新形勢下的校企合作。就鄭州而言,中央與河南省屬高校大多已外遷,外遷高校老校區有大量場地、空間,供各高校創辦眾創空間、產業園,從而融合眾創空間創新創業與產業園產業孵化的雙重功能,既發揮本校師生的創新創業激情,又開辟了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新方向。
2015年5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五一”特別節目《大國工匠》,講述了為長征火箭焊接發動機的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等8位勞動者的事跡。他們出身職業院校,沒有名牌高校耀眼的光環;他們來自基層,沒有管理崗位的指點江山;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走出了一條創新創業的成功之路,成為專業領域不可多得的高級技能人才。他們是我們高職院校的楷模,也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實地踐行者。
3 總結
本文結合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特點,分析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存在的問題、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存在的不足。眾創空間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靈活的教學方法,為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平臺,二者相結合可有效提高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3個特點及帶來的4個機遇[EB/OL].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109/c1002-25999091.html,2014-11-09.
[2]王占仁.眾創空間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國6個城市25個眾創空間的實地走訪調查[J].思想理論教育,2016(02):86.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