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新常態下,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指導思想,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通過分析傳統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不足,構建了“內容系列化、過程規范化、形式創新化”的“三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該體系對學院的轉型發展和創新創業教育具有積極的影響與渲染作用。
【關鍵詞】內容系列化;過程規范化;形式創新化;創新創業教育
1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指導思想,在該思想下,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重要教育載體,必須將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創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作為自身的核心。因此,在新常態背景下,基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指導思想,吉林農業科技學院(以下簡稱吉農院)提出了系列化、規范化、創新化(“三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促進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的提升。
2 傳統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教學與課程體系不完善
主要反映在大學生對選修課和輔助課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輔助學科開展的不到位,使得大學生不具有創新創業的理論基礎。
2.2 缺乏創造力的培養
由于高校創造力的培養體系尚不健全,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較少,且對大學生開創性人格的培養、創新思維的開發也不夠系統和全面。
2.3 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高校的教師雖然經歷過系統化的學習過程,但不具有創新創業的經驗,所以對創新創業的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
2.4 培養模式單一
多數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培養還只是停留在以講座和競賽為主要內容的培養模式,缺少對大學生個性化的培養,不能以多元化的培養模式推動大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3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三化”體系的構建
為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吉農院構建了“內容系列化、過程規范化、形式創新化”的“三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該體系以在校大學生為主要培養對象,大力推進大學生德、智、體的全方面發展,通過“三化”體系的培養,可有效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
3.1 創新創業教育內容系列化
吉農院的創新創業教育以一系列不同主題的形式進行推進,教育負責人通過對創新創業過程涉及到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從不同的方面提高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深度理解創新創業所應具備的實際能力。具體包括:技術和產品、商業模式、行業及市場、團隊意識等多個方面(如表1所示)。
3.2 創新創業教育過程規范化
過程規范化貫穿于吉農院的整個創新創業教育過程,針對每個不同的教育主題由教育負責人對其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主題內容、實踐環節、評價體系等進行規范化制定,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學生大學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創新創業教育過程的規范化,為學生營造一種真實、可靠、互動的創業文化氛圍。
3.3 創新創業教育形式創新化
吉農院打破了傳統的以講座和競賽為主要內容的培養模式,通過情景劇、多媒體、模擬測試、拓展訓練等多元化培養模式促進不同主題教育內容的向前推進,多元化的培養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在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中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較好的發散和激發。該模式擺脫了傳統方式的枯燥、乏味,讓學生真正融入到創新創業的隊伍中來,實際感受一下創新創業的真實環境,從而激發大學生在新常態背景下創新創業的興趣。
4 大學生創新創業“三化”教育的作用
首先,提高了大學生創業的能力。通過系列化、規范化、創新化的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創業過程中分解因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機會的把握能力和運營的管理能力,使學生具備創業的綜合素質;其次,加強了與第一課堂的銜接。僅依靠理論知識進行創業是遠遠不夠的,“三化”教育加強了理論聯系實際,而銜接理論與實踐的載體即為學生創業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最后,營造了校園創業文化的氛圍。創業文化氛圍給師生創造了一個利于學生成長的“磁場”環境,彰顯教育的魅力。
5 結語
吉農院正處于應用技術型轉型發展階段,系列化、規范化、創新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極大地促進學院的轉型發展。同時,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吉農院學生教育過程中潛在的隱性課程,對學生的集體輿論、人際交往、理想觀念等均有良好的滲透作用,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對整個校園的創新創業氛圍也具有積極的影響和渲染作用。
參考文獻
[1]董玉晶.以“三化”主題班會為載體推動創新創業教育[J].中國西部科技,2016(01).
[2]彭朝林.“三育人”視域下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08).
[3]許東暉.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建立“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中國培訓,2016(08).
[4]紀輝.高職學生創業創新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J].現代商貿工業,2016(05).
作者簡介
薄小永,碩士學位。現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助教 。
作者單位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