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軍
【摘 要】覺得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基本政策,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作為培養社會中堅力量的高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直接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生態文明的發展。本文僅就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內容和教育目標做以探究。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論形態。它包含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和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政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我們應該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科學界的義務,除了要有各級領導部門和勞動者的重視,要有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和資本投入外,更需要的是廣大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而人們生態文明建設參與意識的強弱和參與能力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態文明觀宣傳和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作為培養社會中堅力量的高校,其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直接影響到中國乃至世界生態文明的發展。本文僅就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內容和教育目標以探究。
1 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內容
生態文明教育是環境教育轉向可持續發展教育之后的又一次進步,在內容上較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更深入、更具體。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們生態意識和文明素質的基礎上,使之自覺遵守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原理,積極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及代際間的關系,根據發展的要求對受教者進行系統而有序的教育,可以使人們獲得關于生態系統的整體知識、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及相應的技能,從而形成一種文化或文明認同。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關于生態倫理、生態道德、生態安全、生態政治、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等方面的理論教育與實踐體驗。廣義的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對于社會全體公眾的教育,狹義的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學校的專門教育,本文要論述的是后者。
高等學校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主要涉及知識、技能、態度、意識等方面的素質培養,進而使人們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在實踐中,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學校對于大學生應從世界觀、倫理觀、思維方式、消費觀、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幫助大學生澄清認識、端正思想,使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得以強化,生態情感得以培養,生態理念得以樹立,生態行為得以踐行。
2 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社會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程度如何,一個社會走生態文明道路的自覺性如何,標志著這個社會整體的文明程度和發展程度如何。如果沒有普及性的環境保護觀念和生態意識,沒有全民生活、消費等行為模式的生態化轉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就會受到嚴重制約,所以作為肩負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重任的大學生,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的行為模式的生態化轉型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因此,對當代中國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至關重要。
2.1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基本內涵和重要目標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遵循的可持續的新的發展觀,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的秩序為主旨。高校把生態文明教育貫穿教學、管理、科研的全過程,教育大學生會認知環境、理解環境、尊重環境,通過培養大學生的生態道德觀、生態價值觀和生態審美能力,充分理解“人一自然一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但是自從工業革命以后,征服自然史卻一直是我們人類津津樂道的人類發展史,對此,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早就強調:“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盵1]人類發展也證明了對自然索要無度的哲學觀造成的卻是全球生態和經濟危機。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互相適應、和諧統一,雙方處于既被改造又應保護的關系之中,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時,做到使其既不認同激進環境保護者的“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同時也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為核心的傳統倫理。這樣,由大學生發起一場認識、尊重、保護自然資源的觀念革命,必將帶動全社會的民眾提高意識,轉變觀念,保護人類生存環境。
2.2 彌補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空白的迫切要求
生態文明的發展需要環境倫理的教育,而我國的環境倫理教育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從1972年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已開始高度重視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據2001年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的博士生李恩·沃爾夫(Lynn wolfe)對美國469所大學的調查統計,55%以上的大學都開設了環境倫理、環境哲學和環境素養相關課程,這些課程都是作為通識課程而開設的。開課的院系以哲學、倫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地理學為主,其他像文化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物理學和化學等院系也有開設。而我國1992年才把環境教育正式納入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況且有些中小學并未認真貫徹實施。至于大學的環境教育,一直沒有明確要求。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一方面,重視專業環境教育,忽視環境普及教育,非環境專業不開設環境類公共必修課程,相關選修課的開設也有很大的隨意性。另一方面,對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的行為習慣發揮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關注的是人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在政治、哲學問題中沒有尋求與環境倫理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忽視了人與自然和環境倫理的內容。所以說,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構建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是“未來最偉大的事業”之一,對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責無旁貸。
2.3 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在要求
實踐表明,現代化建設越來越需要全面發展的人,而“人的全面發展,真正的自由,是把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當做生態系統的最高利益,”[2]因此只有在人與社會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的雙重的和諧中,人的全面發展才是實現的。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良好的自學和動手能力,而且要具備相當的生態學素養,成為生態道德的踐行者。這就要求高等教學更應注重素質教學,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心素質等四個方面,其中生態意識的培育及強化蘊含其中,因為良好的生態學素養涉及這四個方面,是人才健全素質的必要成分。但是,當我們審視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時,會發現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認知、生態道德情感和生態道德意志表現都呈現出比較好的趨勢,在生態道德行為上卻出現明顯不樂觀趨勢。[3]行動和態度的不一致性,使得校園內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不良環境道德行為普遍存在。
3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
只有具備合格的主體,生態文明建設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對具有生態理性為特征的“理性生態人”的大力培養,既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同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的根本動力。作為肩負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重任的大學生,對其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直接目標,就是把大學生培養成具有生態理性的“理性生態人”,進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合格的主體動力群。“理性生態人”是指主體不僅有充分的生態倫理學素養,還有具備與其職業活動及生活方式相應的生態環境知識。大學生成為一名理性生態人,主要是通過后天的生態文明教育,使大學生的觀念和行為具備理性生態人的特征,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符合生態規律,進而從觀念和行為上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的教育和熏陶。
3.1 樹立先進的生態文明觀
首先,具有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世界觀。世界觀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內容,它包含自然觀、社會觀和人生觀等基本內容。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世界觀是指大學生能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認識到人與自然不僅具有爭斗性,同時具有同一性,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其次,要尊重自然的價值,堅持生態價值觀。生態文明價值觀要求人們對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價值和位置給予科學評價,改變以往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在生態系統中主動倡導生態正義,確立生態文明觀。最后,秉持關愛自然、兼顧眾生的生態道德觀。教育大學生把道德關懷引入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樹立起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養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熱愛生態、關愛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
3.2 切實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成為生態道德的踐行者
首先,保護環境。大學生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遵守保護環境的行為規范,切實履行拯救地球、保護環境的責任。其次,尊重生命。大學生要具有一種對生命負責任的理念和關愛的精神。羅馬俱樂部的報告提出:“對生態的愛護和對其他生命形式的尊重,是人類生命的素質和愛護人類兩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4]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要養成不亂踩草坪、愛護小動物、反對虐待動物、不吃野生動物等良好的行為習慣。最后,適度消費,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大學生要在生活中形成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和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這種消費方式以滿足生態需要為基本準則,以保護消費者健康權益為宗旨,以有利于人的健康與環境保護為標準。實際上就是減少無意義消費和有害消費,摒棄物質主義與消費主義,提倡物質生活的簡樸,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不追求奢侈豪華、遠離奇珍異味、不鋪張、不浪費,珍惜每一點資源。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配合,特別是其重要作用必須得到充分肯定,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真正貫徹?,F階段對于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口頭上重視、實際行動上忽視的現象應予以關注。只有使生態文明教育切實有效地進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才能得以保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1:158.
[2]依必盛.生命生產的雙重關系是和諧社會的首要前提——和自然和諧的母子維系[J].學術漢壇,2006(5):17-21.
[3]田甜,戴秀雨.淺談加強高校生態倫理教育[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77.
[4]奧雷利奧·佩西.未來的一百頁——羅馬俱樂部總裁的報告[M].中國展現出版社,1964:237.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