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版權作品的傳播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網絡版權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近,一組名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漫畫刷爆了各種社交媒體,很多人不止一次地看到那兩只小企鵝的對話。隨著“友誼的小船”的火爆,漫畫原作者也進入了大家的視野。作者的筆名叫喃東尼,是一名85后的專職漫畫家。漫畫中可愛的無厘頭劇情給大家帶來歡樂,喃東尼的粉絲數量也隨之暴漲,看起來是皆大歡喜,但火熱背后其實暗藏著一個很大的麻煩——版權問題。
在喃東尼最早發布的漫畫里,幾乎沒有任何防盜圖手段,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作圖軟件,修改漫畫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網絡用戶參與“創作”的熱情。然而,在熱情之余許多“創作者”卻沒有意識到此舉可能侵犯到了作者的著作權。
實際上,網上大部分廣為流傳的“友誼的小船”漫畫都是“再創作”,抹去了原作文字,替換了新的對話內容。盡管很多企業和商家對漫畫模板的使用都達到了不錯的傳播效果,不少微博、微信公眾號改編版本的閱讀量甚至超過10萬次,但截止到4月26日,喃東尼在微博上發布付費使用的企業僅有21家。
網絡成侵權重災區
4月26日是第16個世界知識產權日,2016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在會上表示,數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版權作品的傳播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網絡版權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的對著作權的誤解是,只要并非出于營利目的,并在傳播時注明來源與作者的,就不構成侵權。雖然互聯網以分享為核心精神,但這一觀點在現行法律上并無依據。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馮曉青表示:“法律上定義的著作權是指著作權人對其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等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對于作品的使用應當依法獲得著作權人的明確許可。
然而,對于包含“翻船體”作者在內的著作權人來說卻經常面臨一個兩難局面:做出許可或維護權利均會付出高昂成本,而無論他們如何選擇都很難徹底制止泛濫的侵權行為,因此不得不對大多數侵權行為采取容忍的態度,從而使得并無法律依據的“沉默許可”在互聯網上泛濫開來。
就拿“友誼的小船”這張漫畫來說,雖然說圖畫沒有改變,但是對白出現了大幅度的修改,并且圖畫的順序也有所不同,這顯然是在原作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揮。雖然這些傳播中的二次創作者們大都是本著善意的目在進行創作,但是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若未經原著作權人許可,擅自使用其作品進行二次創作便是侵害了原作品的著作權,除非該二次創作是在法定合理使用范圍之內。
不過在判定法定合理使用范圍、二次創作合法化等問題上,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卻比較少。馮曉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微信公眾號轉載他人原創作品以及報刊等媒體發表的作品時,不能簡單地認定為合理使用或者侵權,而是要看具體使用作品的情形和行為人主觀動機,同時判別這種行為是否符合著作權人的意愿以及對著作權人利益的影響。在網絡傳播環境日益復雜的當下,二次創作依然依據的是各種約定俗稱的規范,這種法律空缺可能在未來依然是創作者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實際上,喃東尼最后也選擇“溫和地”解決這件事,他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表了一份聲明,允許網友非商業地使用:“對于這次全民創作,我是抱著一個感恩的態度,因為大家都用我的漫畫模板,我的小企鵝會讓更多的人看到。作品被看到,對于創作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他也希望今后大家能加強版權意識,“如果你想拿別人的東西進行商用,請想辦法得到作者的允許。”
維權道路實屬不易
我國早在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上便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使其成為了保護文化產業原創者權益和提升文化產業原創力的重要法律。然而20多年過去了,知識產權保護在我國依然面臨一些窘境。
維權成本高、侵權成本低是盜版侵權行為蔓延的重要原因。目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文學、音樂、視頻等各個行業的盜版行為變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只需在搜索引擎輸入名字,就會出現相應盜版網站和盜版資源,點擊即可觀看、收聽。
馮曉青說:“網絡著作權糾紛,占了知識產權相關案件中的百分之六七十,這還是前幾年的數據,現在可能還不止。”大量侵權行為背后是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盜版平臺通過盜版作品充實自己的網站內容,從而獲取點擊流量,吸引廣告主投放廣告,以此賺取收益。
正如《2015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網絡作品的使用方式和傳播路徑發生重大變革,創作主體的全民化及作品的海量化,導致著作權人與作品使用人之間產生了信息不對稱,很難做到點對點授權。一方面容易造成市場交易效率低下,不利于作品的傳播及作品最終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也給成本低廉、隱蔽性強的未經授權使用他人作品的行為提供可乘之機。
“還有一點就是公眾的態度,現在大家已經形成習慣去網上尋找免費資源,如果正版資源需要付費,可能很多人就不接受了。”馮曉青表示。因此,亟須加快構建兼顧作品保護強度與作品傳播速度,平衡著作權人、作品使用人及社會公眾之間利益關系的科學授權體系,為網絡原創作者維權提供保障。
邁出可喜的一步
“文化產業是以版權保護為基礎的。沒有版權保護,就很難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馮曉青認為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和版權保護的加強密不可分。
2015年7月8日,國家版權局下發《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各網絡音樂服務商在7月31日前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業內稱為“最嚴版權令”。
這樣嚴格的法規也迅速地帶來了效果。近日,國際唱片業協會最新發布的《2016全球音樂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音樂銷量上漲63.8%,達到1.7億美元(約合10億人民幣),其中數字收入整體上升了68.6%,成為近年來中國音樂市場增長最快的一年。國際唱片業協會駐華首席代表郭彪表示:“隨著中國音樂市場增速加快和版權環境的持續改善,國際唱片業協會預測中國音樂市場規模有望進入世界前三。”
中國版權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項目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于2007年首次開展。根據其統計數據,自2006年至2014年的9年間,我國版權產業取得較快發展,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持續增長,行業增加值已從2006年的13489.33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46287.81億元,平均年增速17%,對GDP貢獻的比重從6.39%增長到7.28%。可以說保護版權就是在更好地保護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
在馮曉青看來,逐步推進網絡原創作品標準識別,建立監督性強、使用便捷的原創網絡作品的編目系統、版權信息系統和社會公示及查詢系統,“以技術手段解決技術問題”,是為網絡原創作品的保護、產業鏈的深度開發提供科學和可靠支撐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