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院前急救站點布局、急救人員隊伍建設、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銜接、特定人員急救培訓等急救醫療中的重要環節,在此次《草案》修改稿中也有相關要求。
路遇他人突發疾病,你敢不敢施以援手?在現場緊急施救過程中,如果對患者造成損害,會不會因此承擔法律責任?
被稱為滬版“好人法”的《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修改稿日前提交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二審。《草案》修改稿中明確,鼓勵具備急救技能的市民實施緊急現場救護,其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
此外,關于院前急救站點布局、急救人員隊伍建設、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銜接、特定人員急救培訓等急救醫療中的重要環節,在此次《草案》修改稿中也有相關要求。
緊急救護予以免責
據了解,鼓勵緊急現場救護行為的立法,即通常認為的“好人法”立法,涉及救護行為對患者造成損害的責任問題,屬于民事侵權行為的范疇,應當依據國家《侵權責任法》來確定。“但考慮到緊急現場救護行為是一種人道主義救助,可以為專業人員的后續救治、挽救患者生命和健康贏得寶貴時間。”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丁偉表示,地方立法應當在全社會鼓勵和倡導這一救護行為。
“參閱國內外相關立法,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免責的基本條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救護者具有一定急救技能,二是按照相關急救規范施救。”丁偉說,為此立法明確,滿足這兩個條件的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吳凡認為:“目前遇到有急救的情況,老百姓徘徊在救與不救的當口上,此次立法能夠明確緊急救護予以免責,非常不容易,也是本次立法當中一個很大的亮點。”
但也有委員表示憂慮,按照《草案》規定,必須要具有急救技能的市民,并且是按照急救操作規范來實行救護,他的緊急救護行為才受到法律保護,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
“這一條難以解除愿意做好人的市民的后顧之憂。”有委員認為,是否改成“市民善意的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同時再加一句“由政府酌情予以補償”。
交接時間需要論證
不少常委會委員注意到,二審稿刪去了“對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一般應當在10分鐘內完成交接”的規定。
據丁偉介紹,之前有些委員、部分醫護人員和有的單位提出,目前,醫療機構有限的急診資源與患者日益增長的急診需求之間矛盾突出,醫患關系沒有明顯改善,10分鐘內完成交接這一規定在實踐操作中還缺乏相應的實施基礎和條件。建議逐步制定和完善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銜接的制度性規范,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該項工作。所以刪去了原草案中“對急危重患者,一般應當在10分鐘內完成交接”的規定。
可是,這個條款是留是刪,引起了會場內委員們的爭議。
“10分鐘是針對急危重患者的,而不是一般的患者。而且我們這個法條給救護車的布點做了強制的規定,給車輛的配置做了強制的規定,給人員的待遇做了強制的規定,給提升車輛的信息化水平做了強制的規定。也就是說,把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為什么最后的交接這10分鐘又抹去了?”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張辰說。
“大家的分歧主要在于‘10分鐘的規定是否能在實踐中做到。”參加審議的市人大代表吳堅認為,這不是討論10分鐘的問題,而是應該討論多長時間是合理、可操作的問題。“我征求了身邊很多老百姓的意見,他們跟我講一條,中國人有一句話‘人命關天,‘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吳堅認為,問題的爭論焦點不在于10分鐘要不要刪去,而是要對10分鐘的時間進行論證和修改。
“壓床”或被記為不良信用
除保護“好人”行為外,此次《草案》修改稿還不乏其他亮點。救護車配置是否足夠?如何保證院前急救的及時和順暢?這些事關急救效果的要素,也被充分考慮和完善。如《草案》修改稿中明確“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以及業務需求增長情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院前急救機構救護車配備數量”,“具體配備數量由市衛生計生部門編制,報市人民政府批準”。
此外,為了防止病人在醫院“壓床”的現象,《草案》修改稿中擬規定:對于符合出院或者轉診標準仍無故滯留院內急救機構、占用急救資源的患者,其信息將被提供給市經濟信息化部門,納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記為不良信用信息。
同時,強調救護車應當專車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救護車開展非院前急救醫療服務活動”,“任何社會車輛不得使用‘120等標志圖案”。
記者同時注意到,由于崗位特殊性,此次《草案》修改稿中還提出,公安、消防人員、公共交通工具的駕駛員和乘務員、學校教師、保安人員、導游以及自動體外除顫儀的使用人員,都應當參加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
持救護員證人員應達一定比例
由于院前醫療急救工作人員受急救中心的指派前往急救現場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實施急救的最佳時間大多是5~10分鐘之內,若急、危、重傷病員附近有具備急救知識和技能的人員,則可以搶先實施緊急救護以更好地維護傷病員的生命體征或基礎的救護處理,為院前急救人員到達實施急救贏得寶貴的時間并創造進一步搶救的有利條件,使傷殘、死亡率減至最低限度。
據不完全統計,發達國家和地區醫療急救培訓普及率,企事業單位達70%,家庭個體達50%,醫療急救培訓使其醫療意外所造成風險幾率降低了40%。而目前中國的醫療急救培訓普及尚在初級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較為落后,急需大力推進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2013年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相繼出臺“好人法”。今年年初,深圳市衛計委起草了《深圳經濟特區院前醫療急救條例》(以下簡稱《急救條例》)在法制辦官網公開對外征求意見。《急救條例》要求政府采用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和培訓。規定人民警察、消防隊員、保安人員、教師、導游及公共交通工具的駕駛員、乘務員等特殊工種應當參加急救培訓,同時要求公安機關、人群密集場所單位、從事高危作業及易發生災害事故的企事業單位應當組織員工參加急救知識培訓,且持救護員證人員應達到一定比例。
《急救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學校、公園、交通站點、展館等人群密集場所單位員工人數少于150人的,取得初級以上有效救護員證書的員工不得少于1名;員工人數150人以上的,取得初級以上有效救護員證書的人數應達到其員工總人數的2%以上。從事高危作業、易發生災害事故的企事業單位員工人數少于150人的,取得初級以上有效救護員證書的員工不得少于5名;員工人數150人以上的,取得初級以上有效救護員證書的人數應達到其員工總人數的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