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國家京劇院走進朝陽實驗小學,上演新編歷史劇《曙色紫禁城》,近兩個半小時,小學生們認真觀看。
“直接跟小學生交流。小學生很能互動。”國家京劇院創作中心副主任、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池浚接受《人民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京劇進校園,是給孩子們心中播下小種子,激活文化基因。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京劇界先失“梅派掌門”梅葆玖,后失“程派脊梁”李世濟,讓所有人都為之扼腕痛惜。
“希望孩子們能夠多聽京劇、愛京劇。”就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作為政協委員的梅葆玖先生還在提案中如此期盼。
如今,這一期盼終于有了回音。
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和北京市初級中學京劇教材編寫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近日透露:目前,北京正醞釀、籌備編寫小學版京劇教材。
去年,在梅葆玖先生的倡導下,促進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組織編寫、出版了北京市地方初級中學京劇選修教科書《看得見的京劇》《聽得懂的京劇》和《學得會的京劇》。目前,該套教材正在豐臺區初中階段試點使用。今后,促進會與京劇教材編寫委員會將進一步修訂、完善教材,力爭在全市推廣普及。
其實,有關“京劇進校園”的提法由來已久,2008年教育部就提出并選定15首曲目在北京、上海等幾個城市試點。此后,喝彩聲固然很多,但相關爭議和擔心也不少。
一種觀點認為,京劇進校園是一件大好事。將傳統文化的標志之一京劇納入教育體系,標志著民族文化的自覺。更多家長則擔憂,在唯成績論的今天,孩子哪有時間和心情學京劇?
“不是讓小學生學戲,葆玖老師跟我說,主要是從審美和理念上,文化傳承上去做,不是技術層面,而是自身一種修養和素質提高,不要唯效果論。”身為梅葆玖先生的弟子,池浚認為,每個中國人都有傳統文化的基因,只是沒有被激活,傳統文化從小教育,不是加上去的,而是激活基因,每個中國人都有這樣的意識,是一種文化尋根。
如何進校園?
京劇進校園,不是第一次提出。
2008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就力挺京劇進校園。周和平指出,京劇進校園,不是為了培養多少京劇演員,而是讓青少年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部決定從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10省市開展試點工作,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內容,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國推廣。
然而之后,記者走訪發現,當年的試點學校里多數已難尋京劇味兒,師資缺乏、學生沒興趣等問題,讓京劇進校園陷于尷尬境地。
與京劇進入中小學生課堂不同的是,國家京劇院的高雅藝術進校園,從2005年開展10年來,正在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模式。
“去年還去新疆,連演8天,近幾年每年都有34場。”池浚對《人民周刊》記者介紹,近兩年,國家京劇院進校園逐漸形成一種相對成熟穩定的模式,既有折子戲也有大戲,既有演出也有講解,,教學、演出、交流、講座結合起來,讓京劇立體式全方位走進校園。
與京劇該不該進校園的討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是亞洲國家的韓國、日本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似乎更加“強硬”:日本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有法律上的規定,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中都有要求學校傳授傳統文化的條文。韓國的小學生在吃完午飯之后,由學校組織課后班,專門聘請一些教師來教學生。
應試背景下,京劇這一國粹不斷在嘗試走進校園,然而怎么進?是如高雅藝術一般每年巡回演出方式“走進校園”,還是“潤物細無聲”地寓教于樂?
怎么“排戲”:教材和師資?
“京劇離我們有點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音樂老師坦言:學校里10多位音樂老師,沒有一個有京劇基礎。“介紹了京劇知識,教唱了簡單唱段,再想深入下去就難了。”專業師資的力量也不容樂觀。
京劇表演藝術家耿其昌擔心,音樂老師大多是聲樂或器樂專業的人員,他們能否表達出京劇特有的韻味呢?“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委托當地京劇院團,選出一批優秀演員對老師進行培訓。”
“讓音樂老師臨時教,僅僅完成一個教學任務,甚至起反作用。”池浚表示,“本子”有了,怎么“排戲”,怎么教?更重要是交流。
“對于京劇任務不能承載太多文化責任,傳播方式上要潤物細無聲。先要愛戲本身。”池浚認為,戲曲是綜合藝術,這方面不是只有演員承載教演任務,編導演各方面都起作用,還是需要整個戲曲文化構成,管教研普宣等人才構成的“大師資群”隊伍,這樣傳承方式才能更多元化。
京劇進校園,另外一個爭論點在于:2008年在入選的15首京劇教學曲目中,有超過半數的“樣板戲”京劇唱段入選,這遭到一些人的質疑。
“選任何一段都是舉例子,這些都是技術層面的東西,通過學什么進入不重要,路徑不是重要的,終極目標更重要。選曲上應該照顧各方面,視野比技術重要。各個地方應該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池浚告訴《人民周刊》記者。
傳統文化不是科目概念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度推進,尤其是在考試內容和錄取方式上加大了對傳統文化和綜合素質評價方面的權重后,家長“只有學習語數英理化等考試科目才不是負擔”的認識漸趨動搖和改變。
事實上,不少業內人士早就指出,不論是“京劇進校園”也罷,還是其他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進校園也好,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不僅不會增加負擔,相反,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對培養孩子的綜合人文素質又多了一條途徑。
“傳統文化不是科目概念,是一種生活方式,從古至今中國人生活態度,是一種情趣,是藝術化的審美情趣,不是多出來的,不是負擔。對現在的教育是一種無形的滋潤。”
池浚認為,京劇是一種途徑和方式,葆玖先生想的是大問題,其實是中國教育中對國學教育整體缺失發出的呼吁。
縱觀亞洲其他國家傳統文化教育來看,在最具日本特征的京都地區,京都府制定了高中生傳統文化項目,要求京都府全部46所府立高中開展傳統文化的學習,京都府表示,這種傳承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孩子們的自信、豐富的感性,使他們的生活中增添更多的美好。
“豐臺先行一步太重要了,在教學體制之內要回歸常態中去,至于先從哪里做起來,不重要。”池浚認為,穿過京劇這扇門,目的是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大花園。
“華語體系悠長,在于它的大的氣場,我們很多都是碎片。”池浚深深地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