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57歲當了“北漂”,在北京,他借住法源寺,靠賣畫為生。一些能詩能畫的科榜名士看不起木匠出身的齊白石,甚至背地里罵他粗野,“畫出來的東西俗氣熏人,難登大雅之堂”。即使在這樣的困境中,齊白石依然沒有退縮。
1956年7月29日,在法國尼斯港的公爵古城堡里,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加索接待來訪的中國畫家張大千。畢加索搬出5大本畫冊、上百幅作品給張大千欣賞。翻著翻著,張大千愣住了——這些畫竟然全是臨摹齊白石的作品。畢加索說:“中國畫真神奇,齊先生畫水中的魚兒,沒有上色;用一根線畫水,就使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我不懂,中國人為何還要到巴黎學習藝術?”當中國邀請畢加索訪問時,畢加索風趣地說:“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p>
很多人都知道齊白石的作品價值連城,卻不知他是怎樣從一個只讀過半年私塾的木匠,成長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不久前,記者來到了齊白石的老家湖南省湘潭縣。齊白石的嫡孫齊由來,如今還生活在爺爺的老宅旁邊,潛心鉆研齊派藝術。齊由來是齊白石的三子所生,從小隨父母學畫,并得到齊白石的親自指點。年過七旬的他,在書墨清香中,向記者回憶了爺爺齊白石的坎坷藝術生涯——
8年時間,遠游南北
爺爺是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孩子,他曾感慨:“窮人家的孩子,能夠長大成人,在社會上出頭,真是難若登天。我是窮窩子里長大的,到老總算有了一點微名?;叵脒@一生,千言萬語,百感交集……”
1864年元旦,爺爺出生在湖南湘潭縣一個叫星斗塘的地方,乳名“阿芝”。爺爺是家中的長孫,備受疼愛。爺爺的祖母總是戴著大草帽,不辭辛苦地背著他下地干活。爺爺晚年每每想起這個場景,就忍不住想去祖墳上大哭一場。因為家境貧寒,爺爺8歲時上了半年私塾就輟學了。之后,他砍柴、放牛、種田,什么活都干。爺爺非??炭?,時常因為讀書,忘記回家。他的祖母不放心,只能在他脖子上掛一銅鈴,遠遠聽到鈴聲響,就知道他平安回來了。爺爺晚年有方印叫“系鈴人”,就是追憶這段童年時光——“祖母聞鈴心始歡。”
按照我們家鄉的風俗,窮人家的男孩很小就可以娶親,為的是家里能多個勞力。爺爺12歲時娶了媳婦,比他大一歲,名叫春君。爺爺從小體弱多病,干不了重體力活,15歲時開始拜師學“粗木作”,也就是做木匠??墒牵w房子、立木架爺爺哪里干得動,一年后,他找到當地有名的雕花木匠周之美,拜其為師。由于爺爺聰明又肯鉆研,周師傅把雕刻人物的全部技術都傳授給了他。
爺爺19歲出師,大家都叫他“芝木匠”。那時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陳規,在花籃上加些葡萄、石榴,或畫些牡丹梅菊,“造出許多新的花樣”。一年后,爺爺偶然在一位主顧家里看到一部乾隆年間的《芥子園畫譜》,彩色套印。他仿佛看到了寶貝,借來臨摹,半年時間就畫了16本。這可以說是爺爺繪畫人生的第一步。
27歲那年,爺爺拜湘潭有名的大儒胡沁園為師,他給爺爺取名齊璜,號白石山人。爺爺說:“說話要說人家聽得懂的話,畫畫要畫人家看見過的東西?!彼嫯嬘^察細致,喜歡畫古裝人物。古人穿什么衣服?爺爺經常琢磨,他看戲臺上唱戲的打扮,也照著畫出來。漸漸地,他的畫在鄉里出了名,鄉親們都愿意找他畫些玉皇、老君、財神、火神之類的人物。因為爺爺畫的人美,大家戲稱他為“齊美人”。爺爺在40歲之前沒有離開過家鄉一步,主要以替人畫像和刻印為生,這讓他在眼界和學問上都受到了局限。在朋友的鼓動下,爺爺用8年時間遠游南北各地,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年過半百,開始“北漂”
2010年3月,我看到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做了一期爺爺的節目。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呂立新總結說:“齊白石57歲當了‘北漂,他在湖南只是小范圍內有名,不闖北京,很難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1917年,爺爺第二次到北京。眷戀故土的爺爺本不打算出門,不料連年兵亂,四處混戰,沒有一天不提心吊膽過日子。這時,爺爺收到老朋友、文學家樊樊山的來信。他勸爺爺到北京居住,靠賣畫就可以養活自己。于是,爺爺辭別了父母妻子,獨自動身北上。在北京,他借住法源寺,認識了兩位和尚,后來拜他為師。但也有些科榜名士,能詩能畫,看不起木匠出身的爺爺,甚至背地里罵他粗野,“畫出來的東西俗氣熏人,難登大雅之堂”。在這樣的逆境中,爺爺并沒有退縮。
爺爺在家鄉和在京城的地位是“兩重天”。1918年,他曾回過一次家,但村里土匪明目張膽,四處揚言:“芝木匠發財啦,去綁他畫畫!”爺爺只好隱居在山下的茅草屋里。最終,他下定決心,定居北京,死也不再回家。1919年,爺爺57歲,第三次來到北京。他仍住在法源寺,賣畫刻印。爺爺的畫,類似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八大山人的風格,畫風清雅冷逸,不為北京人所喜愛。除了京城著名畫家陳師曾外,懂得爺爺畫的人幾乎沒有。爺爺作畫,一個扇面定價兩元銀幣,比同時期一般畫家的價碼要便宜一半,即便如此,還是很少有人問津。每到夜晚,爺爺孤獨地待在寺中,想起父母妻兒遠隔千里,常常通宵睡不著覺,他只能靠作些小詩,聊解心頭郁悶。1919年中秋,奶奶來京看望爺爺,她一個女人,希望留在鄉下,于是勸爺爺添個二房。奶奶物色了一位18歲的四川女子胡寶珠照顧爺爺的生活起居。從1919年進京,七八年間,爺爺輾轉法源寺、龍泉寺、石燈庵、觀音寺等七八個住處,短的一兩個月,長的兩三年,都是在別人的屋檐下棲身,五六十歲的人了,他該是何種心境!
無人賞識,形單影只
湖南畫梅最有名,爺爺以往畫梅是參照同鄉的筆法。然而在京城,陳師曾說,工筆畫梅費力不好看。于是,爺爺改變了畫法。他在同鄉的介紹下,認識了徐悲鴻、賀履之等藝術名人。
1920年,爺爺跟梅蘭芳相識。雖然只是一面之交,但梅蘭芳很賞識爺爺??吹綘敔斣诰┏敲麣獠淮螅废壬透鷦e人介紹:“這是我的農民朋友?!庇幸淮?,爺爺到一個大戶人家去應酬,滿屋都是闊綽的人,他們看爺爺衣著平常,又無熟友,誰也不理睬他。想不到梅蘭芳很恭敬地過來和爺爺寒暄,讓許多客人大為驚訝。事后,爺爺專門畫了一幅畫《雪中送炭圖》送給梅蘭芳,并題詩:“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感慨世態炎涼。
1922年,陳師曾應邀去日本參加畫展,將爺爺的畫一同帶了去。不曾想,爺爺的畫全部賣出,平均每幅賣了100元銀幣,山水畫更貴,二尺長的賣到了250元銀幣。這樣的價格,在國內想也不敢想。陳師曾告訴爺爺,法國人在東京,還選了他們兩人的畫,參加巴黎藝術展覽會。日本人還想把他們的作品拍成電影,在東京藝術院放映。這之后,很多外國人來北京買爺爺的畫。琉璃廠的古董販子,也紛紛求爺爺的畫。從此,爺爺的賣畫生涯一天比一天興旺。然而,一年后,陳師曾得瘧疾病逝,享年48歲。爺爺痛苦地說:“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1926年,爺爺準備回家探視雙親,然而到了長沙,聽說家鄉一帶正有戰事,只得折回。后來由于連年戰亂,曾祖母、曾祖父去世,爺爺都沒能回鄉盡孝。這成了他一生的悔恨。
不過,那年冬天,“北漂”的爺爺終于有了自己在北京的住所,買下了現在西城區跨車胡同13號的住房。爺爺賣畫,也是為了養活北京和湖南兩大家子人。新中國成立前,他到南方賣了一些畫,自嘲說回來還換不了兩袋大米,因為當年國民黨統治下通貨膨脹嚴重。盡管生活窘迫,但爺爺很有氣節。他非常痛恨日本人,曾經有日本人想買他的畫,爺爺就貼了一個告示:“齊白石三天前就死了”,不愿為日本人作畫。還有一次,爺爺直接畫了4只螃蟹給日本人,寫著:“看你橫行到幾時”。 有個漢奸求畫,爺爺畫了一個涂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
畢加索曾經說,齊白石的畫充滿著中國畫的神韻之美,真正的印象派應該在中國。爺爺沒有像張大千那樣西游敦煌,也沒有像徐悲鴻那樣留學東洋,他是真正的農民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