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倩
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容易造成不同的語言方面或非語言方面的文化互異,直接影響信息的準確傳遞,常常引起交際雙方的理解偏差或誤解,最終不能實現有效溝通、融洽交際。而表情語態、肢體語態等非語言交際因素與寒暄問候、贊譽抱歉等語言交際因素一樣,都能影響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對審美觀、價值觀的不同理解。
在跨文化交際里,由于非語言交際行為貫穿于整個交際過程中,往往比語言交際行為所起的影響更大。而只有準確地掌握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才能正確理解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行為的涵義,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跨文化交流。
中國與泰國兩國民眾在非語言交際行為方面互異較多,特別是非語言交際的禮儀規范方面。在跨文化視角下研究中泰非語言交際的禮儀互異,對促進中泰跨文化溝通,避免跨文化沖突,增強跨文化適應等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見面禮儀互異
見面禮是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民眾日常社交中最常見、最基礎的禮儀,由于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文化方面的差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見面禮儀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中國最常見的見面禮儀有握手作揖禮、招手致意、點頭欠身、脫帽致敬等,形式較為豐富多樣。
而相比之下,泰國的見面禮儀則受其宗教信仰的影響,顯得較為獨特。
在泰國,合十禮幾乎成為人們之間唯一的見面禮。行合十禮時,兩掌相合,十指伸直,指尖朝上,掌心微開,舉到胸前,略為彎腰,頭微微下低,面帶微笑。根據施禮者與受禮者的關系,合十禮分為站合十禮、蹲合十禮以及跪合十禮三種方式。同輩之間一般行站合十禮,雙手舉至胸前即可;拜見長輩時可行蹲合十禮,雙手舉止鼻間;拜見高僧和王室成員時,需行跪合十禮,雙手舉至額頭間。
泰國的合十禮是以食指尖定位置的。食指尖的位置越高,表示對對方越尊重。依次為,食指尖與鎖骨略為平行——食指尖與下略為巴平行——食指尖與鼻子尖略為平行——食指尖與雙眉之間略為平行——食指尖與額頭與發際之間略為平行。
在泰國除了合十禮之外,還有一種很常見卻不為他國民眾所熟知的見面禮儀——栓線禮,即主人用一根白色的棉質“靈”線,拴在客人的手腕上并打結,該“靈”線代表眷戀之環,寓意著希望客人能在泰國吉祥安樂、生活幸福。
二、左右尊崇互異
在當今中國的政務會議、軍事會議及央企、國企內部的大型會議等政務活動中,政務禮儀往往采用“以左為尊”的傳統做法進行排次定序。
其實,從古到今,中國的“尊左”抑或“尊右”的問題并非一成不變,至今仍存在爭議。大體而論,秦以前官事尚左,兇、軍、兵等諸事尚右,秦之后除了秦漢時期以及元代,大體都尚左。究其因,一說為古代帝王崇尚坐北朝南,則左為東,右為西,而日出東方,東方為尊,故座次上以“左”為尊;另說為《史記·魏公子列傳》載,信陵君為迎接夷門侯生,大辦酒宴會賓客。并“從車騎,虛左”,親自前去迎接。即古時戰車車座分左、中、右三個座位,左座位最安全,所以左位為尊。至于民國時期尚右之風興起,大概是借鑒西方禮儀的結果。但不論何朝何代,在中國,一般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另外,古人認為左代表陽,右代表陰。“左為陽,陽,吉也,右為蠅,蠅,喪所尚也。”(《禮記·雜記》)同理,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崇尚男左女右,實際上就是男尊女卑。
不可否認,從東漢至隋唐、兩宋,我國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如: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雖然在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舊制,規定以右為尊,如:元朝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但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重新恢復以左為尊,此制為自明、清兩代沿用了五百多年后,又沿用至今。
在西方國家,人們認為太陽從東方升起,朝氣蓬勃,東邊按照他們的思想就是右側,西邊就是左側。而日落西山,黑暗將要降臨,西邊不吉利。
相比于中國“以左為尊”的傳統,泰國則與西方國家一樣,大到政治磋商、商務往來、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觸、社交應酬等方面,都尊崇“以右為尊”的原則,有著與中國截然不同的體現。
三、觀念互異
(一)時間觀念互異
時間觀念作為非語言交際中的重要內容,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行為習慣、思維習慣。不同的國家、民族對時間觀念的理解各有異同,中國人與泰國人在時間觀念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
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其一,一向忙碌的中國人習慣于單向計時制,對事情有明確的規劃,習慣按照計劃明晰做事;而相對休閑的泰國人則屬于典型的多向計時制意識,沒有清晰的日程安排,經常有“臨時通知”的事情發生。
其二,雖然中國人與泰國人一樣受歷史、宗教的影響,都有環型時間觀念,認為時間是不停運動的圈,如晝夜的交替、季節的往復、月份的輪流、年齡更迭等。但是,同樣是環型時間觀,二者對時間價值的觀念并不同。中國自古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說法,較早地確立了時間的觀念。在中國現代社會里,人們的時間意識更傾向于線型,認為當天之事當天畢,會爭分奪秒地去完成工作。泰國人則不太重視時間的價值,認為時間是沒有窮盡的,今天的事情做不完還有明天,不用急著去完成工作。
其三,守時觀念。中國人對待時間的態度較為嚴謹,守時被認為是傳統美德,遲到則不禮貌。泰國人對待時間的態度則較為隨意。
其四,集體時間與個人時間。泰國信奉佛教,相信時間是一種輪回,無論計劃做什么,總是會因為某些規律重新輪回,因此更多地重視自身的時間安排;中國人則是比較重視集體或他人的時間。
過去,中泰的時間觀念是相似的。然而隨著國際交流的頻繁、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更傾向于單向計時制、線型時間觀,而泰國人的時間觀念仍屬于多向計時制、環型時間觀,兩國時間觀念的差異給交際造成了障礙。
為了雙方交際的順利進行,避免因時間觀念差異引發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中國人要了解泰國人的時間觀念特點,切勿以自己的時間觀為準繩進行評判。應該了解、尊重持有多向計時制、環型時間觀的人做事容易缺乏計劃、缺乏效率的特點。
(二)消費觀念互異
泰國人的消費觀念更趨向于短期取向,他們中有不少人認為短期內可以消費就應該進行消費,是一種提前消費的思想。但是,他們比起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又屬于長期消費取向。但無論如何,泰國文化使泰國人更喜歡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中國文化卻讓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存在矛盾性。一方面,中國人喜歡儲蓄,這說明中國人有著一定的長期消費取向,希望通過儲蓄來保障未來的生活。但是,中國人對于一些東西的消費卻又表現得較為短視,如房地產等投機行為。總體來說,中國文化仍然更為偏向長期消費取向
(三)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取向觀念互異
泰國的宗教文化底蘊深厚,一向認為人作為宗族、家庭的一員來到人世,家族應該予以保護,成員應該報之忠誠,泰國人思考問題,決策出發點是“我們”。泰國人注重群體的關系,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人在關注自身感受的同時,也應關注身邊他人的感受,保持一種和諧平靜的生活。
中國文化受到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主流思想依然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人們之間也更注重情感的交流,并不強調個體存在的價值。
(四)男性化與女性化觀念互異
由泰國的“人妖文化”不難看出,泰國在男性化還是女性化的維度上更傾向于女性,由于人妖這一行業導致的旅游業風生水起,利益驅使人們更加認可了這一行為,女性的地位得以不斷提高。泰國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與男子平等,例如在無男孩的家庭,財產可由女兒繼承。雖然提高女性地位方面,中國一直在亞洲國家中表現的較為突出,中國女性日趨自強與獨立,但是仍未能改變男性化占主導的地位的現狀。
(五)色彩文化觀念互異
初到泰國的人會發現,滿街都是穿黃衣服的人。泰國人解釋道:此乃百姓熱愛國王的表現。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是當今世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從2006年慶祝他登基60周年起,人們就用穿黃色上衣來表達祝福。這樣的理解似乎正確,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巧合。代表泰國國王的明黃色,并不是王室專有,而是來源于泰國的“七彩文化”,就是每星期7天都用不同顏色來表示:自星期日始,紅、黃、粉紅、綠、橙、淡藍和紫紅色按序排列下來。七彩來源于印度宗教與神話。古代印度即有“九曜”之說,即指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羅睺與計都9個天體。泰國是個佛教國家,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從而發展出自己的“七彩文化”:每周7天,各對應一顆星,并由一位神守護,顏色也就不一樣。如今,“七彩文化”仍然盛行。普密蓬·阿杜德國王生日在星期一,對應的星體是月亮,代表色是黃色。所以與國王相關的都是明黃色調,包括他穿的禮服,活動慶典會場布置、相關紀念物品等等。王后生于星期六,對應土星,代表色是紫紅,與王后相關的活動則掛滿紫紅色的旗幟。“七彩文化”體現在泰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泰國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學,是以泰國歷史上功績最大的曼谷王朝第五世國王名字命名的。五世王生于星期二,所以朱拉隆功大學象征色就選定粉紅色。洛坤府的象征色是紫紅色,是為了紀念泰國南部現代教育先驅僧人披拉,他生于星期六。曼谷的輕軌線不像北京地鐵那樣以數字命名,而是以顏色命名,分別稱為紅色、紫色、藍色、綠色捷運線等。每年12月5日普密蓬·阿杜德國王生日,也是泰國的國慶日,曼谷都要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儀仗隊的制服就是7種顏色。
而在中國,除了國人熟知的“紅喜白喪”外,似乎沒有多大講究。
參考文獻:
[1]楊存田.中國風俗概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
[2]楊媛莉.中英非語言交際禮俗的文化差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9.
[3][美]愛德華·霍爾.劉建榮譯.無聲的語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
[4][美]愛德華·霍爾.何道寬譯.超越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
[5]閆春宇.文化視角下的中西時間觀——線性與循環時間觀比較分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
[6]嚴明.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7]施宏.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