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中庸并不是無原則的埋沒自己的觀點,諂媚的接受別人的要求,也不是無限制的折中,而是是一種恰到好處、準確而又真實地把握的處世的方略和境界。
關鍵詞:中庸;德;知;行
中庸之道是孔子倡導的一種處世的態度,也是一種理想的和諧社會狀態,對于個人來說,它是個人的一種成熟的生命特征。“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執其兩端的思維和不穩定的、極端的心理狀態都是無法真正理解中庸的,只有一個成熟的生命在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時候不斷的修身,才能產生一種兼顧周全,變通于世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中庸之道的思想。當然這種中庸并不是無原則的埋沒自己的觀點,諂媚的接受別人的要求,也不是無限制的折中,而是是一種恰到好處、準確而又真實地把握的處世的方略和境界。
《尚書》記載,堯禪位給舜的時候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是人心多變難以馴服,道心不變潛隱深微,只有精深專一、誠誠懇懇、老老實實堅持中道,才能使人心穩定。“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學理論,同時也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內在修為方法,就是“中道”。在日常行為當中將心比心,順應天意,行中正之道。這是由內而外,將“德性”與“知性”相統一,“尊德性”與“道問學”相結合。
一、中庸之“德”
中庸之道雖然是儒家的思想準則,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文化流派的思想容納了這種方法論,是儒家所追求的為人處世的最高規范。中庸之道最早由孔子提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中”作為一種價值標準,是適度的、恰當的,“庸”作為一種時間標準,是平常。所以,中庸的中包括執守中道、因時制宜、發而中節,也包括和而不同。中庸是一種涵養,孔子將中庸放在道德的最高地位,理想的將中庸內化的人是君子。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在自然中產生,這自然產生的萬事萬物又成為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天地所生之物,都有各自存在的權利、價值,所以人人平等,在生命的意義上也是相同的。人的本性來源于天,是天賦之性是,遵循上天的要求做事就是符合道義的。儒家所說的“參贊化育”是儒家生態方面的一種精髓思想。中庸之“德”既是天之為天者,也是人之為人者。人的存在是符合天的目的的,所以就要“天人合一”。中庸的至德就在天人合一里。由于每個人的道德修養程度和境界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后天的學習和修身來提升自己,修己是提升的最好辦法,修己就要學習,達到內外合一、內圣外王,達到人道與天道的相配。儒家重視人的發展,儒家學說是圍繞著道德的責任者展開的。它的重視自我并不是要否定他人的價值,而是將“己”與“人”結合在一起,“愛人”與“利人”結合在一起。在修養自身的時候,一定要選用正確的方法,就是符合規律的方法。規律的方法產生于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修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道”的存在。這個“道”就是“仁”和“禮”,崇尚禮義,以禮義來制中的程度。
中庸的的“德”是需要修道的,修道需要一種心的境界,修道的結果也會達到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有君子之心的人才可以完成的,也是君子可以達到的,就是“慎獨”的境界。“慎獨”是儒家的一種自我修養方法,要求人在獨處的時候審察自己的言行,消除干擾自己的雜念,通過凈心而使內心澄澈。儒家“中庸”的思想也在強調克己自省,通過內省、慎獨、改過等實現身、心之和。省察自己的內心,正確對待自己的感情;在獨處時謹慎的對待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并極力改正。只有這樣才能以平和之心面對一切,避免極端行為和思維,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慎獨”的境界不僅是修身的境界,也是修心的境界。
二、中庸之“知”
道問學,是以問學為道,通過學習修正自己的困惑,勤學好問,使自己的知識廣大、精致入微,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學習和修養的能力。但是這里除了“初學”還有“溫故”,“溫故知新”,從舊的思想中悟出新的道理、新的見解。孔子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自己終生的行身立命之根,“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來致力于“知”。在我國,古代的學者的學習大多是為己之學,即通過學習來獲得知識、提升自己的修養。只有先“為己”了才能“為人”,“為己之學”是“為人之學”的前提基礎,修己在前,利人在后。加強個人的知性修養對于提升自己的學識,明辨功利與超越功利價值層面的不同是至關重要的。
三、中庸之“行”
事物是不斷變化的,每一階段的情況都不相同,“君子”就應該審時度勢,適時做出應對措施,使自身之性得以“恰到好處”地發揮。這既是一種應變的能力,又是一種德性要求。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懂得禮儀規范,進退有度,這樣的人才能展現君子之風。平常人在行為過程中的“過”與“不及”都是根據自身好惡而進行所造成的,是因為沒有遵循事物自身的要求。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人就應該“文”與“質”相互協調, 這樣才能體現自身的生命力。
中庸是一種實踐性的思維方式,既要顧全自己,又要維持整體的利益。所以,中庸的思考方式都是站在全局的立場上,要求修身的人在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達到一種適度與均衡,至于如何做,這就需要內在修為與外在的踐行高度統一。“中庸”是一種“和”,要求的是事物之間達到一種平衡、穩定、協調的狀態。“中”是實現“和”的手段,“和”是“中”的目的。在實踐中踐行中庸,將“中庸”的思想用于調節自身的和諧,是自己的身心都符合一種“中道”。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安分守己是君子的修養,這樣可以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君子待人處事都是符合“道義”的,守中持遠,堅持中道,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即使為“明哲保身”也總有一天會“受命于危難之際”所以說在中庸之“行”上就有君子之道與小人之道,智者之道與愚者之道,賢者之道與不肖者之道。一般來說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深刻感知它,可是能感知的東西很多時候卻不是都能理解的,這也就是中庸為何容易感知卻少有人能夠理解其中的道理,更不用說踐行它了。總之,我們在實踐上做到的中庸是一種在和而不流、中而不倚、剛柔相濟的品質基礎上“行”。
四、結語
中庸的內容有“七觀”:中和觀、自然觀、九為觀、至誠觀、自修觀、人際觀、忠恕觀。中庸之道對于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價值追求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雖然從個人的角度看功利追求難以避免,并且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也要追求一些“超功利”的追求,來培養自己的德行,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圣。中庸之道強調內心的“中”與外在的“節”相融合,恰當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等關系。在實踐上遵循仁德即仁、義、禮、智、信等一切符合仁德的規約,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中避免過度與不及。中庸思想貫穿在宇宙萬物的規律當中,影響著中國文化和為人處世,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鄭欽鏞,鄭一帆.中國倫理美學史話[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束景南.朱子大傳(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束景南.朱子大傳(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王岳川.《中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大學》《中庸》講演錄(之三) [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56-74.
[6]王中江.儒家"仁愛"意識與"天人觀"[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14-17.
[7]謝裕中.論孔子的中庸和諧思想[J].經濟研究導刊,2014,(30):304-304
[8]劉敏.對“中庸”思想現代價值的探討[J]. 青年文學家,2013(20):221-221.
[9]岳德常.《大學、中庸》新詮[M].河南:黃河水利出版社,2014
[10]馮家祿.大學中庸三解[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11]丹明子.中庸的謀略[M].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2]陳來.朱子哲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3]衛湜.中庸集說[M].廣西:漓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