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歷史劇表演中,演員既要盡量“還原歷史真實”,也要適當地對人物進行“現代解讀”。演員飾演歷史人物,要全面了解人物所生活的社會特征與歷史特點;對人物的性格詮釋,要考慮人性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在研究、準備、表演角色的過程中,演員應該始終堅持用心去感覺角色,用細節雕琢人物。 【關鍵詞】孔子;魯定公;人物塑造;歷史還原;時代解讀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38-012015年,大連話劇團排演了中國話劇協會國家級項目《孔子》,我在劇中飾演魯定公,在演出成功后,我認真地總結了飾演“魯定公”的幾點體會。一、飾演歷史人物,要全面了解人物所生活時代的社會特征與歷史特點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蕩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公元前546年,即孔子出生后五、六年,晉、楚兩大國在宋國召開了弭兵大會。自此以后,諸侯間的兼并戰爭少了,而各國內部,尤其是大國內部,權臣間或者強大氏族間的你吞我殺卻多起來了。而魯國的三大氏族(季氏、孟氏、仲氏)的互相兼并現象不嚴重,但和魯國公室沖突卻日益擴大,迫使魯昭公寄居齊國和晉國,死在晉國邊邑乾侯,魯哀公出亡在越國,死在越國。孔子在耳聞目見的國家大變化的情況下,想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于是在齊魯之爭中,盡管齊國想得到他,以共謀天下,而孔子卻一心輔佐魯定公,為了家國天下,孤身一人退齊十萬雄兵。然而,魯定公雖為魯國正君,國內三桓卻擁兵自重,公然蔑視公室,以致逼迫魯定公俯首于家臣季孫氏,魯國內憂外患之境久久不除,魯定公只好聽從孔子的建議,宣布墮三都。然而,就在孔子承命力墮三都的成敗之際,魯定公的一個決定,徹底改變了孔子的一生,甚至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在掌握了這些歷史知識后,就為表現魯定公的矛盾性格找到了歷史依據,讓人物的語言和行動更加統一。二、歷史人物的性格詮釋,要考慮人性的復雜性和矛盾孔子是這部戲的主角,包括魯定公在內的其他人都是配角。所謂配角,“亦稱‘次要角色,是對主人公的形象起到對比、陪襯、鋪墊作用的,或者作為矛盾的對立面而存在的角色。同樣可以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是故事和情節發展不可缺少的人物。任何配角和主角的演員在表演藝術上都具有同等的創造性價值。①”為此,在表現魯定公性格的同時,也要注意和孔子的性格時而一致、時而沖突的矛盾性,在沖突中顯示孔子的智慧,也要表現魯定公的無奈。魯定公對孔子的態度時冷時淡,忽而座上賓,忽而遠逐之;最初讓孔子充滿希望,最后卻令他絕望,孔子或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這部戲中,對魯定公很難用“好人”或“壞人”來界定,也很難用“開明”或“糊涂”等來概括其性格,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必須充分考慮魯定公“此時此刻”的內心活動,而不是刻板地將某個性格定型化,于是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人性的復雜性得到展現。三、飾演古代人物,在研究、準備、表演角色的過程中,演員應該始終堅持用心去感受角色歷史人物距離我們的時代和生活久遠,為了能夠讓我們的表演更加準確地表現人物的生活經歷、性格特征、思想風貌、言談舉止以及生活習慣、氣質心態等,演員既要讀懂文學劇本,也要對人物進行歷史的、文學的、戲劇的全方位解讀,這種解讀既可以縮短演員與角色之間的距離,使二者融為一體,又可以滿足現代觀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審美需求。大連話劇團的《孔子》摒棄了編年體式的呆板敘述,在現實主義戲劇風格的基礎上,加入了多種浪漫主義時空交錯的表現形式,并且強化了戲劇沖突。該劇采用了多媒體沙畫繪制的舞臺背景呈現方式,根據故事情節設置,適當運用中國古典舞烘托舞臺效果與戲劇氛圍。四、用細節雕琢人物《辭?!方忉尅凹毠潯睘椋骸拔膶W藝術作品中細膩的描述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組成單位?!雹?。我在飾演魯定公時通過細微而逼真的動作、表情和語言,把人物的身份、性格、精神狀態、心理活動等方面都刻畫得很生動、很飽滿。如魯定公在遭到季氏逼迫時,顯得手無足措,向文武大臣求救既丟面子,也不會達到自己所預想的效果,只能是自取其辱,而如何處理孔子,則令他左右為難,生怕得到落井下石、不愛惜人才的惡名,又怕處理不好得罪季氏,性命難保,于是走來走去、腳步混亂的細節就表現出他內心的極度矛盾性。五、結論飾演古代人物,演員的表演不能脫離歷史背景而進行恣意的“現代解讀”,也不能拘泥于歷史環境而不敢進行“現代解讀”,要將“歷史的真實”與人物性格的真實結合起來,進行恰當的“現代解讀”。注釋:①彭萬榮.表演詞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80.②夏征農,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3129.作者簡介:高永強,大連話劇團三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