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建筑環境歷經幾千年的歲月洗禮后,很多已難在實體上進行追尋。中國畫作為傳統藝術形式的一種,其中有大量以建筑環境為主題的作品,中國畫的山水寫意更是對環境意識的集中反映,體現出了古人的建筑環境生態觀。研究傳統人居環境以及中國畫山水圖式,旨在開創環境藝術創新設計的發展思路,重新煥發審美氣息濃厚的現代環境營建。 【關鍵詞】山水畫;建筑;環境藝術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76-02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提速,城市面貌不斷發生著變化,模式化的新建筑景觀鱗次櫛比,切斷了歷史印記。近年來,“生態”、“環境”、“文化”等一系列名詞的營建理念被人們所關注,掀起一陣“回歸自然、人文尋根”的熱潮。錢學森與吳良鏞的書信中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把中國的山水詩詞、古典園林建筑和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山水城市概念。一、畫中山水與建筑環境(一)畫中山水的理解人們因文化的不同對山水自然有著差異的認知。對于古人而言,中國位于世界的中心,“天下”“四海之內”都是中國人對自然世界的領悟。中國人對山川、水脈尤為鐘愛,視其為神圣、有生命的力量,并促發了自然崇拜。自然界中的實體是相互聯系、唇齒相依的,被宇宙和無法想象的自然力量所主宰。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的基礎,這是人們對自然山水的基本認識,也是建筑環境的基礎。(二)畫中建筑環境的理解建筑環境是人們通過對事物環境的直觀感受,經過主觀加工后的產物。人們對建筑環境的理解與感受總是摻雜了情感與經歷,情感又在建筑環境中映射而出,以此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從古至今,都不難看出人們對人居生活環境的強大依賴性。古人在營造建筑時,除了建筑本身,對其所在的環境也多有考慮,營造出可行、可觀、可賞、可棲的建筑環境一直是人們的追求。二、中國山水畫中的建筑環境空間語言西方繪畫的透視法是依照幾何學的測算,在畫面上構造一個三進制的空間幻境,靠巨大的空間透視法來獲取無限空間的效果。而中國畫中的“三遠法”,其所構成的空間不符合幾何學的科學性透視空間,從有限到無限,再由無限到有限,創造藝術的空間語言,達到中國畫面的空間感。(一)山水畫空間意境的創造中國空間藝術發展至中唐有了一個重要的變化:文人由寫實向寫意轉化,禪宗哲學思想興盛,士大夫的心理結構和審美意識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園林由看見的“畫境”升華到了“意境”。當然,中國山水畫也是遵循“師出自然,而不模仿自然”的宗旨,重在寫意,用有限空間創造出無限的想象,給人回味。例如沈周的《長風吹玉圖》(如圖1),該作品并不是以繪畫視角感受為作畫空間,而是以游者的視覺空間感受進行繪畫的,將自己轉化成畫中人去體會畫作所表達的空間意境。中國山水畫體現著中國美學的含蓄,太露或者是太直白,都是傳統美學所忌諱的。“深山藏古詩”和“悠然見南山”等作為繪畫內容,把“藏”與“露”的意境巧妙呈現。比如宋代畫家巨然的《山寺圖》(如圖2),此作品就是曲徑通幽,道路之字前進,層次深遠。建筑選址于層層山脈之中,左右環抱格局。“藏”并不是完全的看不到,而是給人“不到”的無限遐想;“露”也并不是一覽無余,而是給人“到”的豁然開朗,突出了山寺的幽靜與修行的意境。(二)山水畫中建筑環境空間處理手法從考古遺跡上不難看出,居民對人居環境的選擇早已具有一定的空間傾向性。中國畫是對傳統建筑環境、山水理念和理想風景佳穴直觀描摹的具體表現,通過對中國山水畫的描摹,可體現出古人擇址于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風水環抱格局的建筑環境生態觀。從中國山水畫中的“山環水繞”建筑營居模式中可以看出山水畫中的相似圖式(例如表1)。中國山水畫中的山水之勢是非科學的透視錯位,使觀者與行者達成相同的空間感受,這種空間繪制法獨具匠心,具有中國空間特色,反映著中國空間營建的哲學方式。三、中國山水畫對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啟示山水畫作為最早的對自然和空間的理解表現手法之一,其主要關注的是無形的東西,而景觀被認為是遍布世界的有形物品。“絕對”的空間觀念慢慢被理解,景觀作為構成文化的一部分,象征性的表達也可存在其中。(一)現代建筑環境藝術形式的處理通過對中國山水畫的分析,得出有益于傳統空間得以延續的處理手法。首先,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利用景觀要素對景觀進行塑造,在有限的空間內增加環境景觀的景深;其次,景觀空間美的要求是空間有暢通,有阻隔,變化無常,可以引起更多的想象和情感;最后,現實的空間處理與中國山水畫的造型藝術形式是不同的,其游覽的過程是動態的。所以,“藏”與“露”等環境藝術處理手法在景觀處理中顯得更為重要,強調進入景觀序列之中不斷位移和變化過程中所呈現的美感。在現代建筑環境設計中,可采用國畫中的散點透視、線性空間引導人們在其中穿行,這種空間并沒有明確的起始、高潮、結尾等強烈序列,而是具有一種意味深長的空間品質。這些空間各具特色又富于統一,使得空間并不單調,反而游之令人回味雋永,這也是傳統環境空間的韻味所在。(二)現代建筑環境的場所感現代建筑環境空間是城市居民居住、休閑、交往的場所,建筑環境空間就像住宅的一個大客廳,又類似于四合院中的庭院,人們在這里相遇,孩子在這里穿梭嬉戲,游客在這里游覽交易,這是一個生動的空間,充滿世俗氣息。現代建筑環境空間的室內外空間模式化嚴重,失去了傳統建筑的人性空間。那么,我們何不借鑒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描繪的理想居穴來創造一個能容納人們精神世界的環境空間呢?現代建筑場所感的營造需要融入性和互動性,如果一個建筑融入社區,融入城市,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建筑個體,而是一個能發生交流、活動的空間場所,使得這個環境空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這便是現代建筑環境空間的魅力所在。(三)現代建筑環境藝術的設計哲學建筑環境藝術設計體現了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統一的哲學觀。中國人自古就將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扎根于人們的內心深處。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便是這一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人在環境景觀中游走,風雨陽光、四季變化都能在這空間中靜靜展開,時間的參與讓此環境景觀成為一個四維空間,人們在其中游歷,人與自然、人與建筑合一,使得這一切如同一個整體,相互資借,互為風景。四、結論通過對中國山水畫的剖析,運用現代設計的手法,由表及里的挖掘空間的內涵,應用于現代建筑環境設計之中,不僅可以實現對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也可以對社會生活網絡的縫合起到積極的作用,從而使城市空間富有歸屬感,明確研究在新的技術條件、新的社會需求、新的經濟形態、新的生存方式下如何塑造具有藝術傳承性的營建理念,從而啟發今天的環境藝術發展,并為我省城市與農村的環境營建提供新的設計發展思路。作者簡介:黨林靜(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西安美術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及理論。